《音樂分立》當古典音樂的演奏新秀遇上老大師

 
 

作者:蘇友瑞                   


  2010年9月7日將在台灣有一場小提琴新秀 Diego Tosi的演奏會,由於主辦單位並非知名大公司,Tosi的唱片也不是容易接觸到的古典音樂大廠,於是很容易就造成『小提琴新秀是否比得上老大師?』的相 關討論。這個問題本來就各有立場,但是涉及我個人非常想好好推廣的『音、樂分立』與『平行式處理的演奏與欣賞』之進階級古典音樂素養,所以值得仔細討論分 享;順便在該演奏會之前,幫助愛樂友理解何以我對無名小卒級的 Tosi有這麼偉大的評價,隨之在音樂會中得到更多喜悅。

  我在許多文章強調『音、樂分立』:我們欣賞古典音樂時,『聲音本身的美感』與『音樂的精神內涵』徹底二分,再相互批判而得到真正的古典音樂素養。當一 個演奏家讓你覺得『樂』很滿足,你就得小心他的『音』是否夠水準;任何『樂遠高於音』的演奏家,你絕對可以發現他一定是欺騙大師。從古典音樂的演奏者角 度,『音』就是他的演奏技巧,『樂』就是他的詮釋水準。音符極端簡單如莫札特作品中最簡單的鋼琴音樂,還有可能發生『樂高於音』的現象;只要到了貝多芬與 巴哈,就會明顯發生『音』有問題的演奏家無法表現多聲部結構的問題。聽不到多聲部結構,你要說你多麼被演奏詮釋所感動,很抱歉我得說你完全沒有被貝多芬或 巴哈感動到;因為你覺得他們的音樂廢話太多,同時有三聲部結構幹麻?我只要聽一聲部演奏家就很感動了。貝多芬與巴哈就可以出現問題,演奏技巧更艱難的德布 西與拉威爾問題就更大了。

  『演奏技巧』難度的增加,造成欣賞這種音樂越需要『平行式處理』的欣賞能力;如果不能在聆聽《波麗露》當下同時聽到不同的樂器組合出多樣的音色,那麼 只有單一旋律的無聊音樂被加料成酒店蕩婦的詮釋來唬人,便是很正常的結果了。當然這注定了永遠無法理解拉威爾,更造成市面上流行的拉威爾唱片嚴重缺乏『平 行式處理』的演奏能力;此時此刻到底有幾種樂器演奏完全聽不出來,只聽到一個蕩婦持續地呻吟而煽情無比。偏差的觀念下,巴哈的無伴奏曲目可以說是被污染地 最嚴重的示範:市面上近百種版本之多,有幾個可以讓你『真正』聽到了多聲部的結構?

  古典音樂的演奏技巧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有音樂本身的因素,另一方面卻是明顯的社會現象。以前的演奏家往往得同時兼備很多樂器才能生存,同時負責多種 樂器當然會比不上只精通一種樂器的專家;再者,西方文化強調理性,意謂著演奏技巧被要求必需科學化,再隨著時代累積而更加進步。請別忘了,華格納在當時所 接觸到的樂團,無法按照貝多芬的總譜進行演奏;造成華格納第一次聽到法國樂團能直接照譜演奏貝多芬時,大加贊嘆法國樂團的成就(參考《古典音樂》雜誌第四 期 P.38);這意謂著現代樂團是經歷了多少進步,才終於能不修改原譜而正確地演奏貝多芬;也意謂著當時的樂團演奏技巧有多麼落後!

  我們常常聽說帕格尼尼是最高明的小提琴演奏家,然而,拉威爾的《吉普賽人》正是為了在演奏技巧上難度超越帕格尼尼而作;換句話說,只要能正確無誤地演 奏《吉普賽人》,那麼他的演奏技巧就是會讓帕格尼尼嚇一跳的;這正說明了演奏技巧如科學般無情地進步之事實。因此,有別於一般古典音樂愛好者總是好古非 今,認為老大師的演奏技巧優於現代新手;很抱歉我必需提出真正的事實,就是:除了極少數例外,老大師的演奏技巧通常遠輸給現代新手。

  這麼新鮮的觀點為什麼少人論及?因為我們往往喜歡談『詮釋水準』,也就是『音、樂沒有分立』情況下,發生『樂高於音』的謬誤。『詮釋水準』太容易主 觀、更容易被文宣與環境所影響;所以一般公認的老大師,往往是『詮釋上的特色』而不是『演奏技巧』。真的要PK技巧,老大師通常會輸。

  Kogan是我個人非常喜愛的老大師,他的弓法尤其高明,一般新手難以企及。但是現代豐富演奏知識的訓練下,例如這次演奏會的 Tosi,就有可能在『演奏技巧』上直接把Kogan K掉。為了要簡單證明這一現象,我故意選用 YouTube 上的示範(如有著作權相關問題請指正),並且使用筆記型電腦的喇叭來監聽。

  同樣是拉威爾的超高技巧難曲《吉普賽人》,以下的Tosi的演奏,請注意 4:07,這是使用雙弦,而且是兩個人工泛音之和聲:

  同樣的聲音在Kogan的演奏是發生在 3:01:

  很明顯 Tosi是完美的兩個笛音(泛音)之和弦音效,而 Kogan有一組泛音明顯太弱而聽不出和弦效果。請注意,千萬不要聽樂曲一開始;因為 Kogan的詮釋容易討好,而且錄音不佳反而不會殺音響,造成很容易聽到他的演奏表情。只比剛開始的G弦獨奏,很容易傾向認為 Kogan較佳;這是詮釋偏好與錄音現象的雙重干擾,所以我才會挑選演奏技巧最高難度的雙弦人工泛音樂段來PK。如果你己經聽出兩者的差別了,請自行尋找 海費茲或歐伊史特拉夫,自行PK這一段看看,你可能會嚇一跳!原來新手的演奏技巧可以贏老大師這麼多......而我之所以會認同提博與富蘭奇斯卡第,正 因為他們是極罕見的、演奏技巧可以面對新秀挑戰的老大師。

  正因為多數古典音樂消費者往往受限於『詮釋』的偏好,所以唱片大廠新發行唱片中的新秀往往也是以『詮釋』搞怪;再加上我們不重視『音』,造成錄音本質 太爛且音響走向加料,主要消費者輕忽『音』讓這些唱片大廠的新秀更是放棄聲音本質的自我要求,導致稍微認真一點聽音樂的人都可以輕易聽出慕特比不上海費 茲、克萊曼比不上歐伊史特拉夫......造一堆演奏水準有缺陷的小提琴新秀在廣告上起起落落(現在還有人記得甘乃迪與陳美嗎?),增強了我們對『新不如 舊』的嚴重偏見。因為我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沒有進行『音、樂分立』從而重視聲音本質;只要重視聲音,就會輕易發現這些唱片大廠的新秀所演奏的《吉普賽 人》之技巧往往有可能『錯誤連篇』。

  有沒有人會認為:古典音樂素養很高的人,使用mp3隨身聽就可以比千萬音響聽到更多美妙的聲音?絕對不可能嘛!因為音樂是音樂,音響是音響。ok,所 謂的『演奏技巧』,就像是『音響』;好不好聽、聲音準不準確,都是跟音響一樣的科學事實。就好比我們必需透過高水準的音響才能聽到美好的聲音,同樣的,我 們也要聽到高水準的小提琴演奏,才能學習到真正美好的小提琴聲音,才有可能敝開全新的小提琴視野。

  所以我一直強調的不是詮釋,而是演奏技巧與聲音本質;談詮釋當然就會有大師,談技巧那可是科學式地殘酷比較。對我來說 Tosi之存在剛好直接挑戰『小提琴新秀是否比得上老大師?』這個嚴重迷思,同時代表著『小提琴之演奏技巧是有如科學般精進的』這個音、樂分立現象。我完 全不反對一定會有人覺得老大師遠比 Tosi『好聽』、『演奏地更好』,但是那是『詮釋』,是『樂』而不是『音』;談『詮釋水準』是最高難度的古典音樂欣賞能力,若是沒有札實的『音』之判斷 太容易走向迷思與文宣,先前文章談到『海費茲很冷冽』的神話己經說明地很清楚了。

  當古典音樂的演奏新秀遇上老大師,老大師真的可以讓新秀無立足之地嗎?還是因為我們缺乏『音、樂分立』的訓練,從而沈迷老大師的『詮釋』?那麼,我們 到底是在欣賞海費茲?還是在欣賞巴哈?到底是在欣賞歐伊史特拉夫?還是在欣賞布拉姆斯?更沈淪的墮落就是『慕特現象』。你真的喜歡慕特?你真的欣賞慕特的 演奏聲音?大約是1993年我正在參與台灣學術網路連線BBS古典音樂討論區時,不分國內外網路傳出了『慕特被人姦殺』的謠言。任何懂男性心理現象的人都 可以輕易了解我在說什麼:從這種無聊的謠言,正可以表示有多少欣賞慕特的人根本就是抱著性幻想去假裝很喜歡的;基於性幻想的無聊態度,進一步的性幻想就會 出現如此無聊的姦殺謠言。在這種慕特現象下,我們能相信有多少人是真的在欣賞詮釋水準、欣賞演奏技巧而不是在欣賞廣告文宣?

  當然了,正因為演奏技巧是客觀科學事實,所以絕對有可能發生 Tosi音樂會後,卻有高手指正他的技巧存在各種缺陷。這是好事!若是能客觀討論『聲音的本質』,就意謂著我們有能力產生自己的獨立判斷,無論在音樂或音 響才有進階的可能。總之,當古典音樂的演奏新秀遇上老大師,正挑戰著我們自己真正的古典音樂欣賞能力。






 

[回 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