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就是現場》體驗母帶真實之美:MY-HIEND、i-PK首張發燒專輯

 
 

作者:蘇友瑞                   


  早在 MY-HIEND網站經營開始,就知道站長小葉對音響的熱忱與投入。現在他果然成功了,縱觀網路世界我敢肯定 MY-HIEND 己經成為華人界音響討論品質最高的網站。為什麼可以成功呢?其實從小葉站長的科學性格就可以看出:他雖然長期報導大量音響資訊,但是總想找出較客觀的音響評論原則;最近更從而研究『不加料的錄音』,體驗到從錄音現場可以聽到音響『應該有』多高的性能。這恰好正是我先前一貫的《音響就是現場》主張,於是,把這個實驗性的錄音拿來討論分享,看看使用這種科學方法論可以對我們的音樂素養與音響水準產生什麼啟示。

  相關討論串請參考:MY-HIEND【專文】體驗母帶真實之美:MY-HIEND、i-PK首張發燒專輯上市前發表會

※   ※   ※

  一直以來我極力強調透過『正確錄音』與『音響就是現場』才能得到真正的音樂素養與音響功力,但是讀者們總不免懷疑:我又沒有身在錄音現場,聽出來的錄音現象是『真的』嗎?對此我當然無法證明,感謝上帝因著 MY-HIEND 這個錄音計劃,可以輕易知道現場究竟做了什麼;這下子可以好好進行『正確錄音』的實證論述了 ── 參與錄音的 MY-HIEND網友都是我的最佳證人。

  這個錄音採 DSD 5.6448 MHz @ 1-bit 最高規格,並使用單點麥克風錄音。實際操作方法我們不必去計較,只要知道他們是做到『儘可能不加料』就對了。但是這種錄音方式非常考驗錄音師是否能找到該空間最佳的麥克風擺放位置,這對於業餘的MY-HIEND網友簡直是太過份的要求,所以最後成果比不上世界最頂尖的錄音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只憑這種DIY級的業餘人士,就可以錄出輕易超越市面上眾多發燒唱片的水準,這是不是非常可怕?小葉站長經歷過這一切後嘆息:『原來我們玩音響都是玩假的!』,我還要再加一句:『而且習慣那種唱片卻宣稱他在聽音樂,也是聽假的!』。

  我試聽的是本錄音經電腦軟體降轉成 44.1 KHz後的兩個單曲示範:蕭邦練習曲 OP.10 NO.4與《英雄》波蘭舞曲。先談 OP.10 NO.4。

  這種『不加料錄音』最重要的欣賞角度,正是學會『音響就是現場』。什麼現場呢?兩個簡單的判準是『空間感』與『動態壓縮』。

  雖然曲目不同,但是我以『PHILIPS首版紙盒裝的阿勞之舒伯特最後錄音』為例進行比較;我只使用舊文章提過的『一萬七仟元』最低標準音響,就可以聽出這張小葉版唱片的『音場高度』大勝 PHIPLIS:PHILIPS的音場(sound field)只有眼前一小塊,而小葉唱片卻是上下拉開大大一截;前者是透過一道細縫看阿勞,後者就像在真實世界聽鋼琴。

  再者,PHILIPS的鋼琴形體是極端的左右拉開、高音鍵與低音鍵被遠遠分離,好像一台大大的鋼琴由左到右面對我們;這是使用多麥克風分別錄高音與錄低音、再混音而得到的虛假聽感,目的是讓任何錯誤音響都可以產生一台由左到右的鋼琴的音像,我們稱之為鋼琴的『形體感』。但正是因為虛假,所以只要很在意這個音響性能,就可以輕易聽出這台鋼琴只有高音與低音位置明確,中間不見了或左右漂移起來。

  相對的,小葉這張不加料錄音,如果『非常近場聆聽』,鋼琴形體將無法凝聚,一下子左一下子右,這就是我所謂的『好錄音會殺音響』之明證,相信也是唱片公司之所以要使用加料錄音的主因。然而,將喇叭適當擺位之後,鋼琴就會完美無缺地融合成一個逼真的形體感:鋼琴被定位在正中,高音在前低音偏後;再由正中間向外發散所有聲音充滿在大大的一個三D音場,沒錯!這就是現場。

  而 PHILIPS則是:『鋼琴形體』與『三D音場』一樣大!真實世界那有這種恐怖的東東?以上是『不加料錄音』的『空間感』聽感描述,這部份與我熱愛的正確錄音己經是同等級的高水準了;偏偏只是由業餘人士便可以輕易獲得,更可怕的是專業的市場上發燒唱片極少有這種水準,令人疑惑這些唱片到底在搞什麼?

※   ※   ※

  再來是『動態壓縮』,這部份果然不出我所料,直接把 DSD『數位轉換』成 44.1,會發生不知學理為何的『動態壓縮』聽感。因為我沒 DSD 播放器,不知原始錄音究竟有多麼正確;所以下列的聽感描述,皆要事先考慮我聽到的不是原始DSD檔。

  就算是不夠完美的CD格式,照樣把習慣動態壓縮的一般唱片打得頭昏腦脹。我用來檢驗『動態壓縮』的聽感判準是超高頻泛音的細節與超低音的細節,這是動態壓縮的照妖鏡。

  『超高頻泛音的細節』是非常非常殘酷的,它會直接反映鋼琴演奏家的真材實料。不同的觸鍵方法,至少就可以聽感上分成『直接發聲』與『反彈發聲』這兩種我自創瞎掰的分類。在鋼琴彈一個音,一般人就是『噹∼∼∼』一聲由強而弱,無論是誰來彈都差不多;進階級的人就是『噹∼嗡∼∼∼∼』約0.2秒(數據是亂猜的)內會出現二次發聲,這大約就是《交響情人夢》漫畫裡野田妹的等級;更高級的是『鋼琴抖音』絕技,所謂『鋼琴的持續感』我的舊文分享極多,在這裡先不談。

  如此不加料的錄音情況下,可以輕易聽出鋼琴家對於觸鍵音色的控制力有沒有一致性;這一段鋼琴的音色控制力好不好?整個段落有沒有音色過於單調?這都是現場演奏很清楚的聽感。只要是正確的不加料錄音,就可以輕易得到與現場一樣的聽感。當然了,如果己經習慣加料錄音的鋼琴聲音了,上述聽感極可能完全無法辨認出來。

  『超低音的細節』比較難舉例,但是隨便使用任何一個軟體看聲譜圖,都會明顯看出被我拿來當靶子的阿勞最後錄音之超低頻是被截掉的,而這個不加料錄音則相對完整非常多。若是覺得阿勞那張唱片有超低音,別懷疑,被『加料』騙了!因為人耳覺得有低音,其實約在120HZ左右(詳細數據不確定);相對的,鋼琴錄音如果沒有正確的50HZ以下超低頻,就會莫名奇妙地導致『高音的細節』少了一大半;所以當我習慣『不加料錄音』之後,只要使用一萬七千元音響系統與三吋半全音域小喇叭,就可以輕易辨認出小葉這張錄音的超低音細節贏 PHILIPS太多了。

  雖然我寫出這麼多聽感,但是網友很可能難以聽出來......因為人耳深受『習慣』的扭曲;如果己經習慣『加料錄音』的聲音感受,將會非常不容易聽出這張不加料錄音的優點與真實感,甚至誤判成『吵』與『音質不美』。更何況聆聽時使用的音響可能是加料音響,不加料錄音鐵定痛宰加料音響,造成無論多高價位的加料音響都會變得難聽。所以我左思右想,還是建議想入門『不加料錄音』的發燒友,先從『音場與樂器定位』開始入門,因為這是絕對不會被後天習慣污染的客觀聽感,有助於進階到『動態壓縮』這個容易被習慣污染的音響特性。

※   ※   ※

  使用上述『空間感』與『動態壓縮』兩大判準,我以蕭邦 OP.10 NO.4 相同曲目找到一個讓人吃驚的反例:波里尼在 DG 的 197X錄音,當然是我的第一版CD。

  波里尼觸鍵亮麗精準,或說什麼『剛中帶柔』,很多人都是這麼形容。但是,會不會根本是加料做出來的?你真的沒有被騙嗎?因為我非常熟悉鋼琴演奏的技巧與實力,所以我能夠接受盲目測試而分辨波里尼的觸鍵水準當然贏過小葉版;但是,『錄音錯誤導致演奏家的實力無法表現』,將挑戰愛樂者聽到的波里尼到底是聽真的還是聽假的?

  波里尼這張DG,有非常明顯的金屬般亮度;但是使用『空間感』與『動態壓縮』兩大判準來分析立刻問題多多,先談『空間感』。

  波里尼這張DG錄音的音場(SOUND FIELD),居然無法超過我五十萬元級音響的兩個喇叭邊界;音場高度更是矮的要命,更不用說高音與低音亂跑一通、毫無鋼琴的形體感了。相對的小葉版雖然觸鍵沒有波里尼那麼響亮高亢,卻有大了好幾倍、完全充滿在音響空間的音場,以及完全正確的鋼琴形體感,這是怎麼回事?

  與小葉版相比之下可以很清楚聽出,波里尼該錄音之超高頻與超低頻都被減弱地很誇張;嚴重缺乏超高頻的鋼琴聲,怎麼可能表現出波里尼『陽剛』的觸鍵音色?所以,為了廣告文宣(聽說波里尼很精準而陽剛!),我猜測是 8K-10K HZ 左右加料,強化觸鍵音色,從而誇張了觸鍵音色的金屬感。結果,讓我的音響出現這種離譜的異想世界:沒有超高頻卻有金屬聲?至於我為何敢斷言 8K-10K HZ(詳細數據可能有差異),當然是使用參數等化器玩出來的經驗談。當然了,你永遠聽不到真正的波里尼之聲,你聽的只是 DG在唱片中偽造的波里尼聲音而己;這種聲音比 MIDI 鋼琴還要難聽,憑這種唱片你敢問心無愧地宣稱你很喜歡波里尼?該不會你喜歡的是波里尼的八卦與文宣吧?

  加料的結果,音場毀了,形體感完了,波里尼也不見了。習慣這種加料錄音的話,當然難以真正辨認出波里尼真正的演奏水準。加料與不加料,造成分辨不出演奏者真正的水準,這豈能以藝術一詞輕輕放過?

※   ※   ※

  我聽到的第二個試聽檔是蕭邦著名的《英雄》波蘭舞曲;從我的聽感來說,無論是一萬七仟元系統,還是五十萬元系統,都是這首《英雄》波蘭舞曲錄音最佳。不知道發表會當天鋼琴家會不會出席?我可以用這首音樂證明他演奏地比阿胥肯納吉『好太多了!』,他會不會嚇一大跳?.....:P

  當然這又是一個『錄音錯誤導致演奏家實力無法表現』的可怕範例,再次證明自認為音響與唱片是用來聽音樂的人,恐怕大多數也是聽假的。

  我使用的版本比較如下:

  第一是錄音錯誤、詮釋不錯的 RCA 魯賓斯坦 196X版。所有空間感的特性都徹底輸給小葉版,動態壓縮地更是誇張到完全聽不出鋼琴的音色。只是魯賓斯坦是透過速度變化轉折與強弱對比來『詮釋』氣氛,這種音響特性即使採用 MP3與五十元耳機也可以輕易辨認出來。所以與小葉版相比,當然號稱聽音樂的人一定不會選錯,因為這種『詮釋』太容易辨認了。至於聽出魯賓斯坦的這種『詮釋』究竟有何意義?在此先放一邊不予討論。

  第二是錄音非常正確的 EMI FRANCE之富蘭梭瓦。但是老錄音器材的動態對比一定大大輸給新錄音器材,所以要比超高頻與超低頻,EMI FRANCE 的富蘭梭瓦版居然被小葉這張痛宰了......不過,EMI FRANCE的專業錄音高手無論在錄音空間的配合與麥克風位置的選擇,當然都比小葉太有經驗了;所以『空間感』的全面性能還是以 EMI FRANCE勝了一截。此外,EMI FRANCE的麥克風離鋼琴應該很遠,而小葉版很近;這都說明了透過不加料錄音與不加料音響,我們可以輕易辨認出唱片的錄音方式,從而得到走向客觀化的聽感能力。

  第三就是錄音嚴重加料,導致演奏地比小葉版還差的 DECCA之阿胥肯納吉版。在我聽起來,這張錄音先經過動態壓縮之後,再利用人工殘響增加空間感與中頻的厚度。在加料音響說不定聽不出來,但是只要音響走向不加料,一萬七仟元音響就可以聽出來了。結果這張 DECCA唱片變成蒼白的 MIDI鋼琴,阿胥肯納吉的觸鍵特色完全聽不到,踏板使用也難以聽到(被人工殘響吃掉了);超低音的節奏更是被弱化地像是用摸的而不是彈的,有經驗的人就可以從中聽出超低頻的動態被壓縮地極慘。如此情況下,再加上阿胥肯納吉傾向中規中矩的詮釋,不像魯賓斯坦有明顯詮釋特色可以分辨;因此我敢百分之99保證:盲目測試下,大家一定會覺得小葉版彈得比阿胥肯納吉『好太多』了!『錄音錯誤導致演奏家實力無法表現』,這是多麼可怕的範例?

  不過,還是有一個錄音超強、演奏水準更是高太多的示範級版本;雖是罕見唱片但是幸好參與過 MY-HIEND網站之 2010高雄音響展團購的網友應該都有買,就是那張美女鋼琴家法思蔻之最後一軌。

法思蔻/鋼琴 – INTEGRAL - INT221164

  這裡我就投降了:理論上小葉版是最新的錄音器材,動態對比應該過這張。但是法絲寇的觸鍵功力強一大截,讓我無法肯定我能不能把錄音水準與演奏水準正確分開。不過仍然可以明顯聽出:小葉版的錄音空間果然真的吸音過度,雖然超高頻與超低頻都正確無比,但是在最高標準的『空氣感』(或說現場氣氛感?這個感覺我實在很難客觀定義),那就真的差蠻多的了......

  我本來想說請小葉繼續加油......可是,再玩下去,就要與專業錄音大師比肩了;這恐怕會害小葉丟了現在的富足工作,變成高更第二?......:P

※   ※   ※

  無論如何,正因為這張唱片的錄音與製作都是我們完全清楚的,因此我的聽感描述不再是『猜測』,而是有真憑實據的事實與真相。因此若是懷疑我大量反覆論述『加料錄音』與『正確錄音』的文章是否屬實?那我真的會請你參與這次錄音出版的分享計劃,看看只憑業餘惡搞的水準,就可以單單『不加料』就錄出最高水準的錄音,這豈不是最好的明證?

  這個事實與真相何以如此重要?因為人類聽感太容易被扭曲或操作,造成任何好唱片都可能被聽成壞錄音、壞演奏都可能被聽成好唱片;讓自己的音樂與音響走向高水準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以事實與真相來明辨世界上的資訊爆炸,從而篩選出真正有意義的美感與興趣。你完全不必擔心如此一來會不會找不到好唱片?因為這麼簡單的不加料原則,太多人早就知道了!!只是推銷大量生產的唱片與音響之相關風氣故意不讓你知道。以這套小葉版的錄音水準與走向,我個人就至少買了五仟張CD唱片與兩仟張LP都是相同走向,而且保證都便宜得很....:) 若是要我估計市面上可以找到的相同走向唱片,CD至少兩萬種、LP至少五萬種,根本是買都買不完的,問題只在於你是否慧眼識英雄。

  再次感謝 MY-HIEND站長小葉只憑業餘的身份,就可以實證這個誇張的事實與真相;只是東方文化習於主動鄙視科學實證而流於清談、進而與主流主動掛勾,這樣子的全新挑戰能打動多少愛樂友或發燒友根深地固的謬誤習慣?真的令人充滿好奇與期待;也再次為這種等同於知識份子的理想主義性格,獻上最大的掌聲!

(END)
 

[回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