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就是現場》從正確的錄音與音響走向頂級的愛樂素養

 
 

作者:蘇友瑞                   



  這套唱片並沒有對外發行,只開放給MY-HIEND網友團購;重點是分享完全被掌握的錄音過程,從而知道音響應該重播出什麼真正的內容。原始錄音是最高規格的 DSD 5.6448 MHz @ 1-bit,目前電腦軟體只有 AudioGate 可以最正確地播放。然而我拿從 DSD 降轉成 176.4 的檔案再使用前文介紹舉世最佳的播放軟體 JPLAY,卻明顯大勝 AudioGate + 原始DSD;再度顯示對於電腦播放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播放軟體。

  當然了,使用 JPLAY 可以輕易發現 176.4 與 44.1 相差甚大,所以最接近母帶規格的高解析檔案還是很重要;只是,它的重要性可能比播放軟體次一級。可以想像唱片公司如果提供最接近原始母帶的格式那會是多麼美好的境界!我預測遲早會如此,但是目前不鼓勵愛樂友或發燒友去購買目前發行的高解析檔案,理由非常簡單:等到錄音夠水準的唱片公司發行了高解析檔案再來買才是有意義的,錄音越加料,高解析檔案只是越浪費錢而己。

  交待上述硬體技術背景後,來分享如此硬體研究如何進入最高水準的愛樂素養。

從唱片感受鋼琴家的演奏心境

  本套錄音有三位綱琴家參與,他們是誰我完全不認識;這倒不是他們沒有名氣,而是我離開古典音樂圈己經二十多年、誰都不知道了!......所以以下觀點通通是從這套唱片聽出來的。

  Lee Shih-yang 的即興演奏非常好!請古典音樂愛好者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真正頂級的古典音樂演奏者往往可以從他的即興演奏實力聽出來,因為只有品嘗音樂整體全貌能力夠強的演奏家才容易擁有高明的即興演奏實力。不過,何謂高明的即興演奏?哇哩咧太難了我完全無法論述出來,所以這裡先放在一邊......

  Lai Tzu-Hui 是我原先大推的蕭邦《英雄》波蘭舞曲之演奏家,如今聽了 176.4檔案,評價並沒有變;但是與下一個演奏家相比,大家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對比:不知是否曲目之故還是錄音之故,這首第三軌之鋼琴音樂,中、低頻的『音色』非常飽滿,控制力佳;與加料錄音相比,會讓人懷疑那些大牌鋼琴家的低音鍵彈得遠輸給這位鋼琴家.... 但是說到高音的音色營造之控制力,與下面這位鋼琴家相比就輸了一截。

  演奏這套錄音的李斯特之《鐘》的 Hsiao Hung-yi 在我當初寫前一篇文章時,聽過他的 OP10 NO4;那時聽起來明顯太拘謹了,沒什麼感覺。結果在這個《鐘》之選擇過程中,讓我知道站長小葉在只會玩音響的外表下,原來真正的音樂素養己經高到嚇人了!......我才不狗腿,請注意小葉的解說怎麼寫:
另外值得一提的事,雖然鋼琴家Hsiao Hung-yi有整首彈完的版本,我們還是選了這個最後差一小段沒彈完的版本,主要有兩個原因,這個版本是我們覺得Hsiao Hung-yi彈得最好的,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你是該唱片的製作人,你會留下完整彈正確的錄音?還是留下最後彈壞掉卻在先前靈動感人的彈錯錄音?別說是我們單純的愛樂者了,鋼琴比賽的僵化機制下一定是選前者!這也是大廠『剪貼式錄音』的特色 ── 不容許彈錯,所以亂搞!這一段彈得不滿意,重錄一段再剪貼上去!而在這種割裂音樂整體流動性的後製加料中,就算你的唱片聽再多,也只是永遠被扭曲了對音樂最美好的原始感動而己!

  相對的,只會玩音響的人,只因為接觸了正確錄音,知道『音響就是現場』,所以很快就發現音樂演奏中最動人的一刻:心理學上叫做高峰經驗,實則是任何技藝都存在的、心靈被強烈滿足的感動。

  如果小葉留下來的是跟 OP10 NO4一樣貌不驚人的音樂演奏,那只是害 Hsiao Hung-yi 從此被我看扁了而己....留下這個彈錯錄音,萬歲!Hsiao Hung-yi升級成我心目中極佳的鋼琴演奏家!

『拼命追求美』的誠摯心靈

  我不知道小葉錄音時是否針對偏重高音的特性進行調整,無論如何,從聽感上這段鋼琴的高音是『最千變萬化的』── 請注意我從來都不說是最好聽,而是說:『最千變萬化的』。

  為什麼呢?一個真正像樣的鋼琴家,演奏時的耳朵『不是只有偵測自己有沒有彈對音符』,而是『偵測自己有沒有製造出好聽的聲音』。當《鐘》的極高音出現時,它是非常缺乏殘響與共鳴的『破聲』── 啥?你的音響不覺得它是『破聲』?唉,小心加料!理由很簡單,請比較 44.1 與 176.4嘛!44.1就是明顯加料而造成『沒有那麼破』的美感,但是會把我等一下要說的鋼琴演奏技巧通通吃掉大部分.......

  OK,當鋼琴家發現《鐘》的極高音是破聲時,他應該要主動加以美化而不是機械式地『敲它』;於是我聽到這位鋼琴家使用踏板對這幾個高音破聲進行適當的美化,又不會造成踏板過度而毀掉每個聲音的清晰度。也許有些地方的音色控制是指法的不同,但是我沒這麼厲害可以辨認出來。

  總之,欣賞這個錄音的『鋼琴極高音之變化』,可以理解鋼琴家如何用力投入在這首音樂,拼命製造自己覺得最好聽的鋼琴音色,拼命地摸索如何彈得更好......結果,糟糕,忘了下一段樂譜是什麼,彈錯了!!當然了,職業訓練下彈錯可以立刻彌補回來,但是剛剛拼命製造最美音色的動力不見了,取代的是害怕彈錯的『考試習慣』。雖然沒彈錯,但是踏板從此使用地太保守了,音色不再那麼美麗靈動了;想必鋼琴家自己也越彈越懊惱,最後,XXX∼∼∼∼老子不彈了.....

  彈錯有什麼關係?一個鋼琴家(包括音樂家、欣賞者)一輩子只有極少數的機會有這種『高峰經驗』式的感動,難得留下一個『拼命製造最美音色』的記錄,就好像學習桌球、有天突然可以連續殺球三十多次一樣,下次再也不會有這個機會了!而當時的機會卻令人回味無窮。『拼命追求美(或善、或真)』才是音樂欣賞最高的心靈層次,我不喜歡奢談詮釋,真的要認真談論詮釋的話,請先有這種『拼命追求美(或善、或真)』的心靈水準再說!這個層次是舉世一大堆樂器名家『還早哩!』的超高難度,卻是談論詮釋唯一合理的客觀標準。

  何時開始從『拼命製造最美音色』轉變成害怕彈錯的『考試習慣』呢?大概在 dsd檔(與176.4相同)的 3:43左右是最明顯的分界;先前也有明顯彈錯,但是在美麗動人的音色營造下根本就不想去計較那些;彈到 2:49 那個最高音的瘋狂反覆樂段時,鋼琴家好像太投入而弄傷手指了,那幾個音就己經有點問題;但是整體『拼命追求美』的音色控制仍然算正常,所以仍然是令人感動的音樂。一直到 3:43才終於毀了.....因此大家可以理解我所要求的絕對不是彈錯音符這種低層次,而是鋼琴家的整體控制力這種層次。從這個轉折開始,那個在 OP10 NO4一樣貌不驚人的『害怕犯錯之演奏』就又出來了。(請注意 44.1 檔開頭多了 4 秒 要換算進去)

  從小葉膽敢選這段最後彈錯的音樂,我就膽敢斷定小葉的音樂素養己經是第一流的最高境界了....:)

  順便一提,我認為永遠的世界第一名鋼琴家蕾菲布,其唱片照樣在演奏最得心應手的貝多芬時『彈錯一大段』;但是因為演奏水準實在太高,根本就難以輕易抓出來。彈錯還可以快速恢復正常的確是更高的功力,但是高談世界第一名的水準是太不切實際了。對於一般的鋼琴家而言我衷心的希望:彈錯就彈錯吧!重點在於有沒有『拼命追求美』的誠摯心靈。

  真的要挑剔當然還是可以挑剔很多毛病,但是以如此正確的錄音、給了我們一個談論音樂精神境界最好的教材,這絕對值得大書特書。

  只可惜,這段音樂真是超級可怕的的殺音響!我很懷疑即使以我五十萬元級 + jplay 的音響系統,播放 44.1檔案仍然有可能聽不出這種感動來。使用 foobar更是絕對不可能,把高音的變化吃得一乾二淨、根本聽不出鋼琴家正在『拼命追求美』。

在乎彈錯?還是在乎聲音本質?

  正因為使用正確錄音來玩正確音響的人,知道『聲音本身』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他們不會落在最下乘的『是否彈錯?』層次,反而容易提升到『音色營造』的層次,甚至站在最高的『拼命追求美』之誠摯心靈境界。

  這正是在台灣的古典音樂圈最危險的困境。

  話說台灣古典音樂愛好者往往從『後製嚴重』的加料唱片去認識管弦樂,所以對管弦樂只有非常膚淺的『樂器不要放砲』之偵錯水準而己,就算學會閱讀總譜也只會拿著樂譜核對是否演奏錯誤......於是長久之下,古典音樂的管弦樂之種種美感通通失去了分辨力,只剩下會不會分辨演奏有無放砲。

  當 NSO樂團成立開始售票演出,因為演奏真的太過散漫亂來,放砲到任何白痴都聽得到的地步,於是讓這些『只會分辨演奏有無放砲』而且『外國月亮比較圓』的低水準古典音樂迷更是有自信了!因為他們的確聽到唱片裡柏林愛樂、美國五大樂團都沒有放砲,只有當時的 NSO其爛無比。

  時間到了呂紹嘉領導 NSO的時代,呂紹嘉的指揮技術不知道比唱片中的大指揮家高了幾千萬倍!!連這一點都聽不出來的愛樂者真的很可惜:其他什麼都不必談,單單只論貝多芬到底是在寫『命運交響曲』還是『命運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有那幾張唱片是可以聽出來『命運』是交響曲而不是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所以明顯可以聽出多聲部與音色營造的呂紹嘉與 NSO,基本上唱片中的指揮家那一個可以被聽出這種水準?更何況真的要比指揮技巧,對我來說呂紹嘉遠遠勝過卡拉揚不知道多少倍。

  結果這麼高水準的世界級指揮高手,帶領的 NSO明明表現出比絕大多數唱片中的指揮家更高級的管弦樂水準與真正的『德國演奏風格』;這時如果你問問這些低水準古典音樂迷對 NSO的感想如何?別懷疑,一定又是:這裡又放砲了,那裡又放砲.....更糟糕的是,等到世界知名樂團真的來到台灣,花了幾萬元去朝聖;明明演奏混到極點甚至也放砲了,卻是人人都假裝沒有發生、爭先恐後地大聲贊好.....。

  不在乎聲音的本質,幾乎就注定了音樂素養的低劣;我們又不是進行考試,何苦自虐使用考試時不得不然的機械規範?結果,玩正確音響與正確錄音反而比聽音樂更出現絕佳的音樂素養。

結 語:回歸『音、樂分立』

  演奏不放砲當然是很基本的要求,但是如果不是真正的世界絕頂高手,那麼到底是要回歸音樂本質真正的美感?還是滿足沒有放砲的考試規範?當然了,商業利用下,我這個觀點照樣會被扭曲成:這個演奏家彈錯沒關係、因為他有很高精神境界......撇開這種扭曲不談,一切都發生在聲音本質的層次。只有『音、樂分立』,專注在聲音本身,才有可能從中感受到演奏家真正的心境。重視彈錯,那是輕易可以被現代剪貼錄音所騙,從而惡化成分辨不出聲音好壞。相對的,重視聲音本身的話,以現代科技想要低成本騙過耳朵是絕無可能的。

  於是,『音』本身就清楚說明了『樂』是什麼,不需要多加解釋。

  至少在這個錄音實例上讓我們發現:從追求音響之真得到聲音之美,從而感受到鋼琴家『拼命追求美』的誠摯心靈,的確是站出一個高水準的愛樂高度。這跟音樂的知識無關,跟其他牽扯音樂的東東更是毫不相關;簡而言之,當『音、樂分立』,從而採取『音響就是現場』的方法,還原了對聲音本質的美感追求,這就是客觀增進音樂素養的可行道路了。

(END)
 

[回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