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傷的舒伯特與天堂的舒伯特

 
 

作者:蘇友瑞                   


  曾在我們心靈小憩藝文網站的《音樂與音響的對話》中討論到舒伯特著名的三首小曲D.946,針對個人最愛的第二曲,Crystal 網友提出深刻的情感共鳴:
我的舒伯特D.946是布蘭德爾1974年的錄音。
我曾經把它拿來當練功的配樂,結果實在有夠慘的,練到汗水和淚水分不清楚,嚇得我不敢再拿來當配樂。
有沒有誰人可以告訴我:為什麼舒伯特這麼憂傷呢?

  憂傷的舒伯特?這是怎樣的一個舒伯特之面貌呢?

  從著名的《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到第二號鋼琴三重奏D.929送葬式的第二樂章與第四樂章結尾,一個憂傷的舒伯特面貌生動浮現;甚至在鋼琴四手聯彈 D.940慢板中段、D.946第二曲的中段、弦樂五重奏第三樂章的中段、D.958鋼琴奏鳴曲第四樂章,都一再顯示出憂傷甚至悽惻的舒伯特。舒伯特音樂的真貌,與天堂般的音樂天使形象,存在著怎樣的差距?

  其實個人認為舒伯特只是偶一哀怨而己,他總是能將憂傷的旋律轉化成最詳和純真的天堂般樂思。最明顯的例子就是D.960的第二樂章,中段的確使用『固著低音』技法讓音樂主旋律出現在中音域、低音域沈重地模仿主題進行,雖不夠哀怨卻是憂傷到極致的表達!

  隨及,回到主旋律,左手伴奏音型持續模仿中段的固執低音,右手天堂般的旋律再現。最後,左手伴奏音型捨棄一開始的節奏感與剛才的固執低音,轉變成單純詳和的四個由低而高的單純單音,配合不斷地轉調主旋律。這種感覺彷律是走出中段的陰暗憂傷,回到天堂般的純真與詳和了。

  於是我們看到舒伯特這種獨特的型式:『和煦的主旋律,帶出憂傷的中段,再回到更加單純的主旋律』;這令人充滿天堂似的憧憬之型式,成為舒伯特後期音樂心靈最重要的型式。事實上在 D.929 鋼琴三重奏的第四樂章擁有一個從憂鬱的送葬主題轉調成歡樂的旋律己經可以預見這種型式,隨之在 D.956弦樂五重奏的第二樂章得到完整的呈現: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合奏溫和緩慢的主旋律,在中段轉化成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合奏的極盡哀痛的情感狂熱,隨及回到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大提琴相互模仿、切細主題音符的詳和寧靜中。

  於是,D.946 第二曲的中段如此悽惻,正是這種嘗試走向天堂的型式:透過憂傷的表達,反而更加走進天堂般的平靜與和煦。

  即使在舒伯特一生最後作品:D.965由人聲、鋼琴、豎笛構成的歌曲《岩石上的牧羊人》,鋼琴用小調呈示著幾許不安之後,立刻由豎笛演奏出無比美麗呢喃的主旋律,再由人聲接續下去。中段一轉為憂鬱深沈的小調旋律,極盡哀痛後,再一轉而由豎笛領導出從主旋律轉化出來的無比歡樂氣息之美麗旋律,並以此做結束。

  憂傷的舒伯特真的只是偶一為之,不過,更可以預見天堂般舒伯特的純真音樂心靈呢!

(END)
 

[回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