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休侯:巴黎聖母院音樂會上的兩首大型即興演奏

 
 

許松源/編譯                   


FY/SOLSTICE FYCD118


1. 即興創作的舞樂組曲
2.前奏曲,慢版和即興創作的聖詠主題變奏

  葛休侯過去所有見於唱片發行的即興演奏,都是專為錄音而演出的。在他最近去世之後(1984),我們才得以接觸到他那龐大的公開音樂會的檔案錄音。這張唱片選了兩次他的「年度獨奏音樂會」,是在這位聖母院管風琴師許許多多的演出中,被認為最為耀眼的兩次,當時湧進大教堂的聽眾也創下了記錄。

  每年音樂會的曲目都以一種特定的音樂類型為重點,先是回顧該種音樂在數個世紀中的演變發展,最後以大規模的即興演奏來作結束。1974年5月29日的年度音樂會所安排的是「舞曲」。首先是一組佚名作曲家的作品,接著為巴哈的passacaglia舞曲,然後是為管風琴和打擊樂器改編的一首波麗露舞曲(Bolero)的首演。這首波麗露是葛休侯在兩年前為錄音而即興創作的,現在則作為一首譜寫的作品來演出。這次與管風琴家合作的兩位打擊樂手,Michel Gastaud(小鼓)和Michel Cals(定音鼓),也是在最後關頭上才邀請到,參加這首「即興創作的舞樂組曲」六個樂章之中兩個樂章的演出。

   再早四年,1970年2月27日的這場年度音樂會,更被認為是葛休侯最偉大的一次演出。這次的主題是「聖歌」,先是依序安排了六首巴洛克時代的,六首J.S.巴哈的,和六首多位「後巴哈」作曲家的聖詠前奏曲。而後重頭戲的即興演奏,「前奏曲,慢版和以十八世紀聖誕歌曲為主題的聖詠變奏」,採用了杜呂飛(Maurice Durufle)的管風琴作品「造物主降臨」(Veni Creator)的主要架構。(杜呂飛從前為葛休侯的老師,也出席了這場音樂會。)這個架構簡單而且對稱。前奏曲由精巧的序奏開始,經過一個快速而活潑的超技樂段,再回到開頭的暗沈音調。慢版的開始,是在屬音的足鍵盤上所進行的主題和聲,為緩慢進行的交響曲式,之後逐漸活躍,以寬廣、強調的和絃加重節奏,發展成堂皇壯闊的全奏,而後突然中止,在柔音中作結。最後則由一段短小而富有活力的變調引出聖詠的主題,在半音階、不和諧的和聲中,展開七段變奏及一段終曲toccata。在這裡很難詳細地說明其即興演奏藝術的各個層面;事實上,作品本身即說明了它自己。就提一點簡單地來說吧:在接近慢版的結尾,旋律提到一個高音;他在此音維持了一會,藉以稍作構思,然後便彈出了讓人驚奇的和絃,以合唱曲風結束整個進行。約莫十分鐘後,在進入toccata之前的一段小小的變調,此音又再度出現了,在同樣的音階,用了同樣的音拴。他無疑立即想起這已經彈過了,所以他不朝會回到慢版的那個和絃來進行,而讓旋律降到低音域去,同時抓住這時機在一個較為暗沈的音調中來展開toccata。像這樣的細節實在太多,哪能說的盡呢;我們也唯有聆聽,一再聆聽……

 

[回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