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美麗─依鳳 蕾菲布

 
 

文 / 林主惟                   

  蕾菲布(Yvonne LEFEBURE 1898-1986),不該被遺忘的鋼琴家。

  鋼琴上,蕾菲布是克爾托最純粹的傳人,這不僅僅因著她"曾"師從克爾托;在克爾托眾多有名的弟子中,大部份是學成之後深造於他的,但蕾菲布則徹頭徹尾的由克爾托所塑造,她是其弟子中最早的一代,受教於年輕氣盛、鋒芒逼人的克爾托,後來又成為克爾托身旁得力的助手,1939年她繼承了克爾托的大師班,在在顯示出她是克爾托的傳人,但形式上如此,實際上呢?

  讓我們先談談克爾托,克爾托在現代被視為蕭邦的嫡系傳人、理所當然的蕭邦權威,但在頭角崢嶸的巴黎樂界,蕭邦嫡傳不乏其人,蕭邦氣質的鋼琴家也數算不到克爾托,事實上,克爾托的舒曼氣質更為強烈,他演奏中所紓發的浪漫情懷是舒曼而非蕭邦的,而在當時,克爾托作為舒曼演奏者的身份可能更具權威,這是今日對克爾托了解上的一個偏差。蕾菲布,正是個舒曼氣質的鋼琴家,在女性鋼琴家中,這種氣質難以尋見,而這種氣質上的相契也說明著傳承上更深入的層面。

  另一方面,蕾菲布是魏多晚年的愛徒,在巴黎音樂院的賦格班裡,這位偉大的近代管風琴演奏奠基者給予蕾菲布的,是對於樂曲結構的分析掌握能力,在魏多開創的學派裡,管風琴師在一座大管風琴前演奏出足以與管弦樂團抗衡的豐富聲部,還有什麼人能比這樣的管風琴師更了解何謂結構,更何況是魏多這樣的一代宗師,這是蕾菲布日後成為偉大的貝多芬演奏者最重要的資本。

  偉大的傳承,還需過人的天賦才能成其偉大,但蕾菲布與克爾托的鋒芒畢露不同,蕾菲布的演奏中有一股蘊釀的知性美感,這是女性的細緻、還有豐富的學識所致,除此之外,蕾菲布完全不曾流露出女鋼琴家的嬌柔氣弱,在舒曼氣質下雄雄燃燒的浪漫是男性的,格局是宏大的,這就是蕾菲布的氣質。

  晚年的蕾菲布並未在速度上與年齡妥協,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無論在多快速的樂段,她未曾失去對鋼琴的控制力,漂亮的音色是硬底子,背後是持續的練習和規律的生活,多少藝術家過著墮落的生活啊,在音樂前這些都無法隱藏,在蕾菲布所演奏的德布西、拉威爾、艾曼紐等近代作品中,展現了她對於新鋼琴語法的精確掌握、對作品的透徹瞭解,與這些作曲家的情誼使她的詮釋增添了權威性,而她的確生逢其勝,又活得夠久,我們在她的舒曼、舒伯特、佛瑞及布拉姆斯演奏裡可以體會到真正的舒曼氣質,並且感受到柯爾托藝術中的某些精粹,蕾菲布的貝多芬很早就負盛名,她的"狄亞貝里"不是片斷的變奏曲,而是一氣呵成的完整生命,魏多與克爾托的教導必然讓她終身受用,然而,一位藝術家的修養、自律、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尊重,才是偉大所以成就之處。


正錄製拉威爾的協奏曲的蕾菲布與帕黑

FY-SOLSTICE的蕾菲布唱片出版與錄製時序如下表: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年 廣播錄音存檔
巴哈 莫札特 貝多芬 蕭邦 舒曼
一九七一年五至十月 廣播錄音存檔
拉摩 巴托克 舒伯特 海頓 布拉姆斯 李斯特
一九七○年三月 拉威爾 鋼琴協奏曲
舒曼 鋼琴協奏曲
一九七四年十月 杜卡 拉摩主題變奏曲
艾曼紐 鋼琴奏鳴曲3、4、6
一九七五年一月 拉威爾
一九七五年十月 貝多芬 迪亞貝利變奏曲op.120
六首音樂小品op.126
一九七七年一月 貝多芬 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 舒曼 大衛同盟op.6
死後所出版作品十六的變奏曲
舒曼 兒時情景
一九七八年五月 巴哈 聖詠bwv639,幻想曲bwv903,前奏與賦格(平均律I.8)
聖詠bwv615, 147前奏與賦格bwv543
一九七九年一月 舒伯特 鋼琴奏鳴曲op.960
一九七九年二月 巴哈 西西里舞曲
舒伯特 十五首圓舞曲 蕾菲布改編
一九八○年十一至十二月 佛瑞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三年一月 德布西 映像 第二集 快樂島
德布西 映像 第一集 面具
一九八四年一月 巴哈 觸技曲bwv912 第一號Partita 第六號Partita



  1974年之前的出版,屬於法國廣播局的資料,七○年的兩首協奏曲,與著名的法國指揮家帕黑合作,當時七十二歲的蕾菲布和八十四高齡的帕黑,兩位法國音樂界老大師的合作當然引起不小的矚目,他們在舒曼協奏曲裡展現了無比的熱情,更重要的則是氣質的契合,鋼琴隨心所欲的起伏、推進、富有詩意與微妙的色彩變化,樂團悠揚的與鋼琴唱和,這是壯盛而豐美的舒曼,沒有一絲一毫的遲暮氣息;而在拉威爾的協奏曲中,兩位大師一轉而表現得古典而節制,這是他們時代的音樂!是的,還有什麼能比這兩人演出的拉威爾協奏曲更有資格被稱為"權威"呢?

  而說到拉威爾,蕾菲布75年所做的錄音,堪稱拉威爾演奏的里程碑,我們不可能再遇見這樣的「庫普蘭之墓」或「高雅而感傷的圓舞曲」,這是完全成熟的、沒有一絲窒礙與疑惑的拉威爾,音樂就這麼被演奏出來,極其自然且均衡、像羅浮宮雕樑畫柱下聳立的永恆維納斯,其中閃耀的是古典主義的光芒;古典主義是法國文化史中始終不變的重要因子,對於傳統的尊重與了解、扎實而有系統的訓練、自制與平衡的修養等等,外面向的表現為技術上的、內面向的則表現為演奏的性格或精神,影響蕾菲布相當深遠的另一位恩師艾曼紐,是十九世紀末新古典運動的先趨者,這種技術與精神層面的訓練在她所演奏的拉摩、巴哈與海頓中顯而易見,而在拉威爾及珍貴的艾曼紐奏鳴曲演奏裡,更是曲曲珠玉,千金難買。

   蕾菲布在巴哈、海頓、貝多芬、舒曼的演奏地位上無需多提,因為它們早已在本世紀初的演奏史上擁有一席之地,但請特別留心在舒伯特的演奏上,蕾菲布的舒伯特演奏中,不偏不倚地重塑了舒伯特應有的面貌,何以言之?舒伯特的鋼琴作品幾乎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陷,性格鮮明、但完成度並不高,一般的演奏家,若非浪漫得過分、就是規矩得無趣,樂曲本身的缺陷更使音樂中充滿著稜角與空洞,這時,蕾菲布作為一個古典鋼琴家與舒曼精神的詮釋者的形象就突顯在舒伯特的演奏之中,她的演奏同時表現出舒伯特時代演奏技術上的古典要素與精神上向浪漫的漸趨性,從而我們清楚地看見舒伯特作為舒曼前瞻者的存在意義,在蕾菲布的布拉姆斯演奏中,舒伯特性格得到了更圓滿的表現,現代人慣稱布拉姆斯曲中的貝多芬靈魂,應該置換成舒伯特,這才是正確的,而,蕾菲布正是對我們如此說的!

  佛瑞的演奏中,蕾菲布維持得很好的技巧層面剛好夠用,但圓熟的心境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這距離晚年耳盲的佛瑞牽著她的手親自指導蕾菲布演奏自己作品的時代,已過了半個多世紀了,她演奏著這些沉澱著諸多情感與回憶的作品,每個音符都像石板上雋永的刻字一般,像第六號夜曲那略帶沉溺的主題、或是「主題與變奏」末了的釋之澹然,隨心所欲、臻至化境的第十三號夜曲,那種內在的強韌與超脫,在馬格莉特•隆之後,大概是絕無僅有的了!

  德布西是蕾菲布最晚年的錄音,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她體力的衰退,八十五歲的蕾菲布或許無法顧及許多細微的變化,但取而代之的是濃艷至極的音色和分明的結構,這正是許多非法國學派的演奏大師在演奏德布西時最弱的一環,同時也是現代演奏家所難以企及的、屬於上個世紀的「秘密」。

  最後我不得不再次回到舒曼,請靜心聆聽蕾菲布指下的「死後所出版作品十六的變奏曲」,鋼琴、或鋼琴家,已經不存在了,那是一種呼聲、迴盪已久的,在邏輯思想不能及之處,直直刺痛了我們的心靈,在最後的段落裡,鋼琴家引領我們進入枯淡的境界,然後以天使的歌聲帶我們進入天堂......

 

[回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