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休侯:音樂的遺言──二十五段根據馬太福音所作的即興演奏

 
 

許松源/編譯                   


SOLSTICE SOCD150/1

  1984年2月到3月,聖母院連續五個星期日舉辦「穿插管風琴演奏的朗誦會」,由Bernard Veron在教堂大廳朗誦馬太福音,葛休侯則在每一次朗誦上演奏數段,藉此想在教士的講壇和司琴的琴室之間,建立一種無盡的對話。葛休侯極喜歡這個想法;這幾週裡他投身其中,詳細探究聖經的文義,細心地寫下主題,註記各個音栓,熱情有增無減。為了順利完成穿插演奏,他還得費心於時間的配合與安排。

   在第一次的穿插演奏,大家就震驚於他所呈現的強烈、去蕪存菁、和內在義涵。他的樂迷無疑真的為如此特殊、如此不同於以往的風格而大吃一驚:這裡不再有令人屏息的交響風終曲,不再有速度飛快地難以置信的詼諧曲。相反,與過去完全不同,他讓我們陷入一種幽暗,時而焦慮煎熬的感覺,當中卻也滿懷著基督的奧義與希望。他的演奏常常是依循既定的經文。例如第12段即興演奏,「耶穌履海」(馬太福音第14章),此處極度激動的斷音可象徵天國的天使,他們聚集在一起吹奏悠揚嘹亮的樂聲。突然間,他改用混合音栓、大簧管:一切都甦醒了,引發種種的變動、對比、對立,而再重獲平靜。當接近極弱的結束,是用柔音笛管,將基督的主題表現極度地深刻神祕。

   在這整個演奏中一再出現的基督主題,這次是最具終極性的一次。3月4日,這是葛休侯在聖母院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次日他即與世長辭。在詮釋「耶穌死的景象」(馬太福音第27章)之後,就是「門徒奉差遣」(馬太福音第28章)。他以角號管彈出一個受苦的聖詠主題,在肅穆的氣氛裡傳達哀傷之感;然後,在簡短的漸強後導出全奏,他以最光輝榮耀的氣勢,演奏巴哈《馬太受難曲》中的聖詠,向偉大的前輩表達其謙遜之意,也向「他的」管風琴預示了未知的告別。當輝煌盛大的聖詠終曲響起,所有的人都吃了一驚:原來葛休侯事前祕密邀請了五位演奏銅管的朋友,在無人知悉下,此時一起加入增強音樂的力度。

   葛休侯以聖母院的大管風琴所詮釋的最後一句經文,是馬太福音的結束語:「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只有死而復活的耶穌才能履行這樣的承諾。然而,藉由他的藝術和其內在根本的特質,他依然與我們同在。時至今日,或許有人會在這些最後的即興演奏中,發現這位不永天年的音樂家在其生命的尾聲,充滿了焦慮煎熬和極度的內在緊張。從某方面而言,這就是他留給我們的音樂遺言。他透過經文和聖母院管風琴扣人心弦的鳴響,強烈表達了他要在其復活的生命中,走向不同於以往的音樂觀。

 

[回企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