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STICE SOCD 74
| Cherubini凱魯比尼:C小調安魂曲
Maitrise des Hauts-de-Seine塞納兒童唱詩班
Ensemble National Francais法國國立室內樂團/Francis Bardot巴多
|
凱魯比尼(1760-1842)堪稱是一位與海頓、莫札特、貝多芬並列的古典主義大師。不過,他還保留在現今演奏曲目之中的作品卻屈指可數。除了托斯卡尼尼曾大力提倡的〈D小調安魂曲〉(作於1836),以及卡拉絲慧眼挖掘的歌劇〈米蒂亞Medea〉之外,我們鮮能接觸凱魯比尼其他的音樂。在特性上,這兩首作品都具有相當高的戲劇性,容易加以恣意渲染來博得共鳴,或許正是它們成為保留曲目的因素。從這角度來看,這張〈C小調安魂曲〉(作於1815)的唱片,不但提供了另一個欣賞凱魯比尼的機會,而且還展示出一種早已為我們所遺忘的面貌,即他原本典型的古典風格。
提起凱魯比尼這首〈C小調安魂曲〉,貝多芬總是說:「如果是我自己要來寫一首,我會從它那裡原封不動地挪用許多樂段。」這個讚譽絕非虛詞。十九世紀的音樂家,從海頓、韋伯以降到華格納、布拉姆斯等傑出的同行,對凱魯比尼幾乎都給予一致的高度肯定。連一向對他反感的白遼士,都毫無保留地推許這首作品的成就:「〈C小調安魂曲〉絕對是這位作曲家的傑作。這位大師的作品中沒有一首能像這首一樣具有豐富的樂念,寬廣的形式,以及始終如一的崇高格調。就算不拿在『正如禰昔日對亞伯拉罕』(奉獻經)這一小段沒有意義的句子所配上的強烈的賦格,我們就拿這整首作品在情感表達上所堅持的忠實性來說好了,也絕對是傑作。羔羊經最後漸弱的部份,更超越了所有曾為這段經文譜曲的作品。這段音樂乃是描寫受苦之人逐漸委頓:彷彿可以聽到他微弱的吐息,看到他慢慢衰竭,而後死亡。而且,它的寫作手法有一種難以比擬的價值:聲樂的組織緊密而清晰,配器色彩豐富而有力,且運用得尤為貼切,適足以表達主題發人深省的內涵。」我們從這段評論中不難看到白遼士在其日後的創作,是如何地受到他這位巴黎音樂學院嚴師的影響。(如果意會不過來,不妨拿白遼士的〈安魂曲〉〈基督的童年〉來聽。)
這張唱片的另一個特色,是將凱魯比尼原本所配置的女聲部,改以傳統教會音樂所用的男童來唱。這樣由男童和男聲所構成的組合,相當適合帕勒斯替納式Palestrina的複音音樂作品。(Palestrina,1522-1594,十六世紀羅馬樂派的代表人物,被視為教會音樂的典範。出生並成學於義大利的凱魯比尼,不只精熟帕勒斯替那風格,甚至以復興古義大利的對位法而著稱。)此處擔綱的塞納兒童唱詩班,是由指揮F. Bardot巴多創立於1970,前身為巴黎塞納皇家禮拜堂唱詩班,1985起改成此名。1977年起它被委任為巴黎管絃樂團以及巴黎大歌劇院正式的兒童合唱團,迄今(發行於1991)演出已逾五百場。除了正式的歌劇演出,它也有許多音樂會演出,幾乎唱遍了神劇和宗教音樂,還首演過許多當代作曲家的作品。
〈C小調安魂曲〉不用獨唱者,避免有任何輕浮的誇飾。凱魯比尼極為高明的古典手法,使其戲劇感染力自始至終貫穿全曲。但這當中沒有令人驚懼的末日審判的觀念,從這方向來詮釋便錯了。這是一首主題樸素、態度謙卑虔誠的作品。它所要說的,只有一個不變的事實:「人終須一死。」這種哀而不傷的節制,將音樂的戲劇性逐漸導向平靜與安詳,正是凱魯比尼古典風格絕佳的表現。
[回企畫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