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D.810

 
 

作者:蘇友瑞                   

「死與少女」四重奏的創造意圖本來是因為舒伯特企圖寫一首「 大交響曲」而來,這背景使他這一時期的室內樂(最後三首四重奏及 八重奏)都或多或少有追求交響曲般華麗表現的風格,但是不能因此 斷定這些樂曲是「交響化」的,其中仍有許多屬於室內樂特有的細膩 表情。

第一樂章的基本節奏無疑的是那三聲斷音的下降音階,這音形甚 至影響到以後所有旋律線的發展;而在第 61 小節以中提琴的三連音 伴奏加上大提琴的節拍,引出第二主題並且以此音形為另一基本節奏 ,引導呈示部後半段和發展部的進行。傳言舒伯特使用咖啡豆磨豆機 ,產生靈感而創生本樂章的第一主題,這倒是可供參考的一件趣事。

第二樂章是採用舒伯特自己的『死與少女』之『死神』部份為主 旋律,演生出長大的六段變奏曲。其基本節奏應該是藏在主旋律的「 X──X-X」音型。其中第二變奏改以大提琴主奏,雖說是變奏樂 段卻有如全新旋律一樣美麗,這種變奏技巧不特殊但以旋律美麗轉換 取勝的手法,無疑地落實與多樂評者對舒伯特技巧不佳的批評。無論 如何,技巧上的平庸,無法解釋何以舒伯特的音樂如此動人。

第三樂章的切分音節奏本身已具有強烈的性格,而中段卻是溫柔 的低訴;強烈的對比仍呼應本四重奏『交響化』的特性,在第十五號 弦樂四重奏得到完全的落實。

第四樂章的節奏與旋律有如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第三 樂章一樣,節奏強烈而富侵略性。這種輪旋曲一向以A-B-A-C-A-B-A 的型式出現,但是舒伯特不是貝多芬,他的A段固然激烈,但是B段 就輕鬆調皮起來;固然B段最後有強烈一聲嘆息,似乎也不能完全否 定B段的特色。

嚴格來說這首四重奏有很多的『交響化』特性,但是透過不同主 題或樂段的情緒對比,舒伯特也不儘然陷溺在交響化的效果中。但是 這首樂曲絕無『少女』與『死神』的對比,只不過是借用旋律而己, 這是我們欣賞音樂時千萬不要被附加標題扭曲樂曲原意的一個警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