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醉的第七號交響曲

woyte

 

  聽著貝多芬《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燦爛的快板》,看著德國指揮家克萊巴揮舞著微醺的指揮棒,時而以他招牌的甩棒過肩動作,時而優雅卻帶有更多的狂放,驅使樂團讓現場觀眾狠不得能夠舉起冰涼的啤酒杯高呼乾杯!經歷這樣的視聽饗宴要不愛上古典音樂,很難!

  或者去看看日劇《交響情人夢》的第四集是怎麼呈現貝多芬《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甚快板》,那樣的生動活潑的演奏,不但摘下古典音樂看似嚴肅的面具,也讓古典音樂增添了有勁的活力!歷經這樣的視聽效果要不愛上古典音樂,真的很難!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一生創作的九首交響曲裡,幾首無論是他親題的《英雄》或者被後世冠上標題的奇數號交響曲都是鼎鼎大名的音樂鉅作,例如《降E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op.55) 、《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命運」》(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合唱」》(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反而沒有被後人冠上標題的《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以及《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容易被忽略。上述提到的貝多芬幾首擁有標題的奇數號交響曲,都是我早年開始聽古典音樂時,必然會接觸的所謂「世界名曲」或「百大名曲」。


  然而歲月如梭,對我來說,沒有標題的貝多芬《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越陳越香,對它的喜愛早已超越當年貝多芬那幾首音樂史上的扛鼎之作。這首在1812年完成的交響曲,隔年底於維也納的首演即大獲好評,也讓貝多芬聲名大噪!那樣的成功,當時的歷史背景具有推波助瀾之效。當年的維也納甫經拿破崙的鐵蹄蹂躪踐踏,正處於重建的階段。而這首曾被匈牙利大鋼琴家與作曲家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喻為「節奏的神化」、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認為它是「舞蹈的神化」以及貝多芬自認的「此曲乃為人類釀造美酒的酒神」的交響曲對於當時渙散的人心士氣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的確,當我從第一樂章的《甚快板》 (Vivace)一路聽到第四樂章的《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音樂途中完全沒有慢板或行板的樂章,直到第四樂章彷彿是情緒累積到最高點的狂歡節派對!特別是聆聽德國指揮家克萊巴於1982年指揮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於慕尼黑國家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的現場演奏錄音,最能體會讓此曲豪情揮灑、快意奔放又淋漓盡致的暢快感!


  上述的痛快若能觀賞克萊巴 (Carlos Kleiber, 1930~2004) 指揮這場為了追悼在1981年過世的奧地利一代指揮大師卡爾•貝姆(Karl Böhm, 1894-1981) 的現場音樂會的影像將會更棒!只可惜該場音樂會演出並未留下影像紀錄,不過仍然可以從克萊巴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的同曲現場音樂會的影像紀錄來感受他的指揮魅力。特別是當樂曲行進至第四樂章的《燦爛的快板》,宛如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上身的克萊巴揮舞著微醺的指揮棒,時而以他招牌的甩棒過肩動作,時而優雅卻帶有更多的狂放,甚至於偶爾只是靜靜地看著樂團的姿態,驅使著這個他長年合作的樂團,讓現場觀眾狠不得能夠舉起冰涼的啤酒杯高呼乾杯!這個樂章足足比他在1976年為德國DG唱片公司灌錄的同一首樂曲的同一樂章 (左上圖為早年發行的版本,右上圖為目前發行的版本)快了兩分多鐘!雖然演奏時間加速,樂曲卻不是毫無章法地亂舞,而是一波接一波的動力層疊上來,將氣氛呈現至白熱化。聽了這個樂章,又看了克萊巴的指揮,老實說要不愛上古典音樂,很難!

  這首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主旋律我也非常喜愛,它有如輕快舞蹈般的節奏,非常討喜,也被日劇《交響情人夢》(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選為片頭的主題曲,同時也在該劇第四集裡被生動俏皮地呈現!劇中的演奏是在主旋律出現之前讓樂團低音大提琴與大提琴一同轉動琴身掀開序幕,緊接是小提琴一致地揚起琴身演奏,待主旋律再現時,管樂手也揚起各自的樂器吹奏。當時我看了這樣的演出畫面,簡直樂不可支!如此活潑的演奏,不但摘下古典音樂看似嚴肅的面具,也讓古典音樂增添了生動有勁的活力!由於我尚未看過原著漫畫,因此無論那是原作的場景還是劇組改編的創意,都令我激賞。要是聽了這個樂章,又看了那樣的演奏,不愛上古典音樂,真的很難!因此未來本地若有播映《交響情人夢》,千萬不可錯過。

  甫於2006年底在日本播畢的日劇《交響情人夢》 (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是由日本漫畫家二之宮知子(Ninomiya Tomoko, 1969~)的漫畫《如歌的野田惠》(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 Nodame Cantabile) 改編。這套自2001年連載至今的漫畫,在本地被歸類成少女漫畫。據說原著的創作靈感,來自一個頭髮常常3、4天不洗,又住在一個如垃圾堆的房間裡彈鋼琴的女生來到二之宮知子的網站聊天,當她越了解這個女生,就越想創作一個以她為架構的故事,因為這個女生跟傳統的古典音樂家形象大不相同。通常音樂家都是光鮮亮麗地身著晚禮服在大眾面前演奏,可是這個女生只是真誠地面對音樂,毫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於是一個不修邊幅、生活習慣邋遢、彈琴技巧高超的女生研習古典音樂的故事就此誕生。故事就從這位女孩,野田惠 (Noda Megumi),遇見了全音樂大學都崇拜,素有「王子」之稱的學長千秋真一(Chiaki Shinichi)開始。她自然也跟其他女孩一樣被千秋王子深深吸引,雖然千秋王子覺得野田惠的鋼琴彈得很棒,具有特色,卻對她堆滿垃圾、不修邊幅的生活方式感到十分驚訝。漸漸地古典音樂將兩人的命運緊緊相繫,合作四手聯彈鋼琴曲,甚至於後來一起前往法國留學。


  這齣在日本平均收視率18.79%的戲劇在當地引起了古典音樂旋風,只要看過這部戲劇的男女老少,都開始對古典樂產生濃厚興趣,因為劇中的幾場管弦樂團演出實在很「炫」,例如第四集出現的貝多芬《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身為片尾曲也在第五集出現的蓋希文 (George Gershwin, 1898~ 1937) 《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劇中的S樂團將這首爵士風格的古典音樂演奏得有如園遊會一般地熱鬧多彩。當然劇中還有不少管弦樂團演出的場景都相當真實,當劇中角色賣力演出如同漫畫人物的誇張表情之際,一場又一場考究的管弦樂團或鋼琴演奏的演出適度平衡了戲劇。而當地商人也趁機重新包裝許多相關曲目上市,另外各樂團也更賣力製作音樂會,讓為戲而對古典音樂初生興趣的大眾也有機會實地看到交響樂團的演奏。


  我一直覺得若音樂家們地下有知現在的人們幾乎都得正襟危坐地被迫面對他們的嘔心瀝血之作,我想他們也會希望大家輕鬆一點。學習當然要以嚴肅的心情為之,可是用輕鬆的態度面對並不為過。如同《交》劇當中的S樂團,團員都是一般老師眼中跟不上進度或者看似不出色的演奏者,然而他們的音樂卻擁有自己的個性,練習的時候也非常認真,只是在正式演奏時喜歡為古典音樂增添一點不一樣的東西,讓古典音樂更有趣、更平易近人。「條條大路通羅馬」,誰說一定要走一直線才能抵達羅馬呢?


  從《交》劇開始,我才比較瞭解原來當一位指揮家究竟是怎麼回事(因為我一向比較愛聽室內樂跟協奏曲,交響曲跟歌劇是我一直較少聆聽的範疇。)不但要嫻熟各樂器的音色,並在整合樂團合奏的音響效果時要非常專注於各樂器呈現的音色是否和諧,並適時提出糾正與指示,同時也要凝聚團員的心,讓團員認同這個團體,如此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交響樂團。因此我要找時間去漫畫店借一整套《交響情人夢》漫畫來好好拜讀,因為我實在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原著故事可以改編成如此引人入勝又有趣的電視劇?而且這一對絕妙的組合到了法國留學之後,又發生了什麼故事?


導聆CD: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A大調第七號交響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第四樂章《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指揮:克萊巴(Carlos Kleiber, 1930~2004)
樂團: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Bayerisches Staatsorchester)
CD編號: ORFEO C 700 051 B (現場錄音,上揚唱片代理)

 

回〔音樂人生〕 回〔交響情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