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札特生在宗教氣息濃厚的天主教家庭,父親Leopold Mozart是當時薩爾茲堡大教堂的教會作曲家,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加上單純的信仰情操,使他終其一生共寫出19首彌撒曲,以及50多首感人至深、提升心靈的教會音樂(包括最著名的<聖體頌>(Ave Verum))。德國某歌劇院門口刻著這麼一段詩:
「巴哈帶給我們上帝的話語,
莫札特給我們上帝的歡笑,
貝多芬帶給我們上帝的火燄,
但上帝卻賜給我們音樂,
讓我們可以不用言語也能向祂祈禱。」
我個人很喜歡這首詩,尤其是這句「莫札特帶給我們上帝的歡笑」,每每在聆賞或演奏莫札特的音樂後,因感受特別深刻而發出會心的微笑。
苦難中的巨作──「加冕彌撒」
在莫札特眾多的宗教音樂作品中,我最喜歡1779年完成的「加冕彌撒」。 1751年時,薩爾茲堡附近創立了一所教會,名為「平原馬利亞教堂」,傳說是因聖母馬利亞曾在此顯靈。天主教的禮儀中,有一項是為聖母加冕的傳統儀式,莫札特從小即常在快樂的氣氛中,前往「平原馬利亞教堂」參與聖事。長大後的莫札特在22歲時遭逢喪母之慟,失恃的陰影在心中揮之不去,一年後向女友Miss Weber求婚又遭拒絕;在現實生活中迫於經濟壓力,又不得不回到薩爾茲堡大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及教堂作曲的職位(雖然他對當時大教堂的主教Collored非常厭惡,因為這位大主教對待音樂家如同奴隸,有時甚至視他們如糞土);心情惡劣到極點的情況下,莫札特少年時期的信仰生活環境,催促他時常到「平原馬利亞教堂」靈修、祈禱、沉思默想,心靈因而得到安息,而許下寫這首「加冕彌撒」的心願,隔年即完成這首技藝與心靈都成熟的作品。
莫札特當時沉痛的心情直接影響了整首彌撒曲的氣氛,使得曲風不像年輕時的誇大囂張、意氣風發。特別是在第三段《Credo》(信經)的<耶穌受釘十字架>中,音符間透露出他心中滴血的痛楚,暗訴著內心的悲悽怨懟,但全曲卻也讓我們清楚地聽出了信心的交託,以及從天上賜下的平安,尤其是在第五段《Agnus Dei》(羔羊頌)的後段<Dona Nobis Pacem>(賜我們平安),確實使唱者、聽者都感受到屬天的平靜安穩。
「加冕彌撒」於1779年在薩爾茲堡首演後,立即得到熱烈迴響,成為許多合唱團音樂節目中最常出現的曲目之一;而教會中,除了天主教的彌撒儀式使用外,新教許多教會也常用它當作慶典式的歌曲,如封牧、獻堂、週年紀念、院慶、復活節或者聖誕節中,都有詩班獻唱過。當然,在新教的加冕音樂中,要屬韓德爾的「加冕頌歌」(Coronation Anthems)最為人所熟知,也最常被演出,只是此曲較具一般性及慶典性(如為國王的加冕典禮等),因此靈修的內涵較顯薄弱。反觀莫札特的「加冕彌撒」,卻是作曲家在心靈極度軟弱的處境下,轉眼仰望上主所獲得的靈感,整曲的樂思是含蓄而深刻地表現了純真而有力的信心,而這是經過艱難困苦的煉淨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