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劉小楓《沉重的肉身》  

作者:wei 


        這本書的副標題『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大概會讓許多人感到困惑,其實作者想分享的就是他在一些小說與電影的故事情節中所獲得的心靈感動。我 想對於沒有讀過劉小楓作品的人來說,書中一些為數不多的學術語言以及屬於 作者特有的遺詞用句,可能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但是若能細細體會作者在行 文用字間流露出來的思想與心情,尤其是體會作者對故事情節的重述所帶來的 心靈共鳴,相信仍可以獲得許多啟發。(我還是得說:這本書的語言已比作者 寫過的任一本書都要平易近人。)

         敘事,就是說故事。二十世紀的哲學思想趨勢之一,就是從嚴密龐雜的系統建構轉向動人的敘事,《蘇菲的世界》就是很成功的一個嘗試。雖然敘事的理論可能非常複雜瑣碎,但敘事的實踐則是動人心弦的,這本《沉重的肉身》是屬於理論還是實踐,我也不會分,基本上這不是講理論的書,但也不是純粹的敘事,而是對他人敘事的詮釋(或用劉小楓的話說是複敘事),而隱藏在這些詮釋中的,就是作者對時代、對國家、對信仰的個人敘事了。 

        我想我不應該在此多談敘事理論,只想說:我們的生命與我們的信仰,與 其說是由某些命題化了的信念以及重重知識聚合而成,不如說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形成的。關注一些看起來不可妥協的信仰命題,不如去關注屬於我的以及屬於週遭他人的故事,透過這些生命故事的講述與聆聽來確立自己的身份。 我們並不是從某些抽象而普遍的教理出發來理解我們自己的生命,而是從每一獨特個體的特獨經歷中,透過講述這些故事的方式,來理解這個獨特個體。其實,基督信仰本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理論性的神學論著未必人人愛讀,但敘事性的神學論著的讀者就多了,除了見證集外,我想劉小楓的這本書提供了另 一種嘗試,是值得關注與效法的。(我還想到的是,敘事理論的發展,在神學裡有個很重要的提醒:個人的生命見證將比帶有普遍性的教義講論更接近『活生生的』真理。當我們要跟別人分享上帝時,個人的見證遠比理論的嚴密更有說服力,這是很奇怪的事,但透過敘事理論的發展,我們漸漸看到的確如此。 ) 

        劉小楓在這本書裡講的敘事主要有兩個作者: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與導演 奇士勞斯基。還有其他人,但這兩人是份量最重的。不難想見,所謂的敘事已然不僅是文字敘事而言,電影乃至於音樂、舞蹈、繪畫都可以是一種敘事方式 。當然,針對這些非文字性的敘事,若要給出進一步的詮釋,還是得靠文字, 就像這本書。 

        就這樣,劉小楓從《生命中不能沈受之輕》講到『十誡』,從《被背叛的遺囑》講到紅白藍三部曲。他覆述了一些故事情節,並給出他自己的詮釋。你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這都不是重點,關鍵在於這些詮釋是否牽動你的心,勾起些許屬於你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敘事最終要帶來的乃是自我理解,而這樣的理解乃是獨一無二的,是你之所以為你的那些關鍵因素。當然,如果你沒讀過昆德拉,也沒看過奇士勞斯基,的確會有一些理解上的影響,但這影響也沒有大到讓你看不懂這本書,因為劉小楓會重述他要詮解的敘事。而且,坦白說,我覺得讀過這本書再去看那些敘事,或許是更適宜的,畢竟我們對這些敘事的個人理解與劉小楓的詮釋通常是很不一樣的。 

        劉小楓的文字充滿散文丰采,簡潔有力,雖然因為過多的自創詞彙讓他的文字並不總是平易近人的,但深刻的思想是讓讀他文字的人最受衝擊的。還記得我第一篇刊登在神學期刊上的論文就是評論劉小楓的思想。看著牆上與劉小楓的合照,我想若讓我來寫自己的生命敘事,劉小楓勢必是情節轉折的一個關鍵點。

        讀了這本書,我想一定有人會有一種感覺,好像得是某些心靈貴族才能談論這些晦深的敘事。我不否認這本書乃至於許多既有的敘事詮釋的確有這種傾 向,你得懂電影、懂小說、懂音樂、懂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才有辦法讀出一些東西。對這種感覺,我想說的是,詮釋活動有很多種面向,晦澀的敘事的詮釋就交給有晦澀的心靈的人去作,心靈單純的人就去詮釋單純的敘事。(我在這裡用的『晦澀』與『單純』並不帶價值意涵)當一首詩、一闕音樂、一部電影打動你的心時,你對自己的心靈感動作描述,這也可以是對敘事的詮釋,不一定非得要解讀出某些隱藏在敘事中的作者意圖不可。在這一切敘事與詮釋的 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不是你的背景知識,而是你是否真誠。

        對讀者來說,這本書有很多種閱讀取向,我選擇的,是要讀出我自己的心 靈敘事。這一部分並不適合在書介中分享,只能偷偷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