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心得分享
作者: rice
書名: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
作者:伊絲貝塔•愛婷爵(Elzbieta Ettinger)著,蘇友貞譯
出版:麥田出版,1997(NT.190)
《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一書於1995年在美國出版,描寫的女哲學家是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而她的情人則是鼎鼎大名的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這本書出版後曾經引起一些激烈的爭論、就如同西蒙波娃傳記出版時的風波、作傳者在傳記中所刻畫的西蒙波娃,竟完全違背了她自身所提倡的女性主義中的每一項規則。西蒙波娃和沙特的關係中,她是如此地臣服於男性威權下的小女人,也因此一生奉行女性主義如聖旨的人士,在失望心碎之餘開始攻擊作傳者的多事。《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出版後的爭論也大約是這種模式----鄂蘭、這位以撻伐反猶太主義為其思想精髓的鄂蘭,竟為了「私情」,而盲目地護衛著有納粹牽連的海德格--這本書的出版簡直污衊了鄂蘭的清名、也污染了她在倫理和道德學說上的建樹!麥田出版的譯本中,除了作者的前言和譯者的序外,還包括了一篇孫康宜寫的『從女性覺醒看女思想家漢娜•鄂蘭』的序,以及康正果所寫的序--『哲人間的是非和私情』,寫的是關於海德格的道德問題。
可能在不少人心中,海德格是一個與哲學、思想家或神學連接上的人,這樣的一本書用了另一種方式帶出了海德格,我直接聯想到的、是之前的「人間四月天」一劇。即便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多少也頗受人非議,但總還是會因為『愛眉小札』等書中、倆人的濃情蜜意、兩情繾綣,而更顯出徐志摩的浪漫和詩意。詩人嘛、總是比較浪漫多情的囉!好像無形當中、已然認可了徐志摩的種種行為,我還記得過去中學時的國文老師說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好像總還會對於梁啟超的證婚頗有微詞哩。轉回來看海德格吧,他的哲學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縱使他在當時曾經因為親納粹的行為遭受攻擊、還有因為對海德格有關尼采的系列演講批評外,好像也無損他在哲學界的地位。
不過、就像前面提到的,這本書出版後所引起的種種反彈,似乎無形中說明一件事、就是人們似乎對於『婚姻』或『感情』問題上的道德衡量是與其成就成正相關的----一個那麼「偉大」的思想家、怎麼會跟緋聞扯上關係呢?!這會兒卻發現、不僅扯上關係,這段愛戀情愁還延續了半個世紀之久!這本書、不論對鄂蘭或海德格的支持者來說,都是一本打擊、醜化他們形象的書。跟大家分享這本書的第一個想法、便是期望透過這本書的閱讀,大家能能更加地「人性化」。「人性化」意味著更多的思考人的本質,人的愛慾、情慾,以及一切的情緒;不再把任何人美化、即便那是自己最喜歡的XX家,都不會因為被套上了什麼封號而變得神聖一些些。還記得我們的第一次聚會中(林姐和我們一起的那次),林姐分享了一句話:『想要讀女性的書、首先就要把那些官式的稱謂和一般的想法先拋開。』這本書不一定要歸入女性範疇的書,不過、讀它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但也必須承認、若有一個先入為主、對鄂蘭或海德格印象很好的觀念,再來讀這本書會更有趣!:)
《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一書出版後所引起的轟動,除了主要是因為提到鄂蘭這位出名的哲學家和哲學大師海德格外,是因為又重新喚起美國人的「反海德格情緒」,因為海德格曾經因為被視為靠攏納粹的反猶份子,後來人們已經漸漸淡忘。但這本書又挑起了這股情緒,更令人訝異的是:他的情人鄂蘭是一位猶太人!不過、想跟大家介紹這本書,是希望藉由這類型的書籍來看一位女性的心態轉變和成長,如何藉複雜的戀情恩怨開闢出一條嶄新的人生道路。
對鄂蘭來說,愛情和聰明與否無關,愛情是一個「存在」的問題,因為一個人只有為真正的愛情獻身,無條件去愛才算是真正地「存在」。愛情,使鄂蘭看到瞬間的永恆,使她體驗到存在的此時此刻。但她和海德格的感情終究是婚外情、是師生戀,在當時保守的德國是不容許存在的,也因此、鄂蘭在這段感情中又添加了幾分的焦慮。後來的鄂蘭雖然轉至雅斯培門下,但她始終無法忘記她的「愛」,遠離情人的鄂蘭深深感受到心底的空虛和匱乏,體驗到一種「存在」的危機。但在一個偶然的閱讀當中改變了鄂蘭的一生,不僅促成她的學術成就、更讓她得以在多年後是以一種成熟、積極的態度,延續著她對海德格的愛意。存在這當中的仍是愛,是愛的力量讓鄂蘭不顧一切為海德格的平反努力。如果說從前他們的愛是一種愛慾狂戀,那後來的愛更像是一種無條件的給予;是一種超越式的接納和奉獻。
究竟是哪一個閱讀改變了鄂蘭呢?是一位和歌德同時代的沙龍女主人--范哈根(Rahel Varnhagen)。鄂蘭在她的書信中看到一面鏡子:同樣的深情、同樣的極端敏感而脆弱、同樣遇到婚外情的困擾和傷害,同樣也是猶太人。鄂蘭真正體會到的是:『受苦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她甚至慶幸自己在年輕時所受的苦,因為這些受苦的報償使人更加成熟地體驗到生命的基本悲劇性。鄂蘭更將這樣的悲劇轉為客觀的品味人生,把消極轉為積極,並將范哈根的書信整理成一本傳記《范哈根--一個猶太女子的一生》,這本書近來成為女性主義者熱中的讀物之一,她的確幫助鄂蘭達到了自我覺醒,更真正改變她原本消極的性格。
當然這本書的可看性,絕非只在鄂蘭一個人的覺醒。書中還描述了鄂蘭後來的先生布魯歇爾(Heinrich Bluecher)和海德格的妻子愛菲德(Elfriede Petri)。別以為布魯歇爾不知道鄂蘭對海德格的感情,他不僅知道、還是幫助鄂蘭真正踏出幫助海德格那一步的人哩!鄂蘭仍舊愛海德格,但布魯歇爾才是她真正的避風港和安全感。而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作者將之歸因於布魯歇爾同樣是海德格哲學的傾心者而鼓勵鄂蘭應該真正地將海德格從反他的情緒中帶出來,在孫康宜的序當中提到鄂蘭的愛所扮演的救贖功能、感動了他的丈夫,因而無形中也詮釋了一種特殊之愛。但布魯歇爾對鄂蘭、或鄂蘭對布魯歇爾的信任,也許才是真正的原因吧!信任、是任何真誠結合的基礎,只有真正的信任、才能有真正的無所懼怕!
而海德格的妻子愛菲德也是書中值得重視的人,說值得重視、是因為她的特別。基本上在鄂蘭的心中,海德格之所以親納粹,完全要怪罪於愛菲德,認為她是個邪惡的人。當然、只看鄂蘭對愛菲德單方面的評論是不太公平的,也許是受到漢語出的那本《海德格爾與神學》的序當中所提到的海德格的妻子,對她有一個比較早的印象是在於他們兩人一起在信仰上的掙扎、轉變,總覺得能這樣反思自己信仰和面對挑戰的人,勢必是很特別的人。而書中也提到她的獨立、活力和豐富,有興趣的人可以參看書第八章的部分。
最後提一個人--雅斯培,我欣賞他的、是他從未對鄂蘭提起海德格的一些惡行--出賣朋友,他的沈默相信了海德格應該還有鄂蘭這樣的朋友。海德格vs雅斯培,他們兩個自己的事,無關乎鄂蘭vs海德格。這在現在這個社會、有人會因為別人的小小不認同其想法而想盡辦法扯其後腿的情形,實在不能比較。也因此、更顯出雅斯培對於朋友的感情,雖然他並不認同海德格的一些行徑,卻不會將海德格的路完全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