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釋義學循環」來檢驗婦女神學的發展

作者:rice

第一部份:釋義學循環(The Hermenutic Circle)摘要

       這裡所要談的「釋義學循環」(The Hermenutic Circle)是由謝根道(Juan Luis Segundo)所提出的一種具有革命性見解的神學方法論。而釋義學循環並非謝根道所創,早在十九世紀初的士萊馬赫(Schleiermacher)即已提出,其又是承續阿斯特(Friedrich Ast)與沃爾夫(Friedrich August Wolf)兩位學者的觀點。另外、還可以推到布特曼(Rudolf Bultmann)的「非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的釋經法、其是受到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影響。

一、 士來馬赫(Schleiermacher)

       士萊馬赫(Schleiermacher)承續阿斯特(Friedrich Ast)與沃爾夫(Friedrich August Wolf)兩位學者的觀點,阿斯特的觀點為:「語言學詮釋的目的在把握古代的精神,這個精神大部分在文學的遺產中被揭示出來。也就是說所有古文的外在形式都指向一種內在的統一意義,語言即傳遞這個精神的主要媒介。」所以、詮釋一個古代的個人作品時,整體的精神透過個體被發掘,個體通過整體的得到理解、整體也通過個體的內在和諧得到理解。因此、阿斯特的詮釋學
有三個理解形式:

       1.歷史的形式:作品內容與人所能理解的關係。
       2.語法的形式:作品語言與人所能理解的關係。
       3.精神的形式:作者所處的整體的時代精神,和人所能理解他的作品的關係。

       士萊馬赫所承續的是第三種「精神的形式」,並繼續這個詮釋學循環,強調「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在詮釋學的意義。而沃爾夫的觀點則為:「詮釋就是對話!」詮釋學的目的在於通過與作者的對話達到一種完美與作者的溝通交際,由此來把握作者的概念與主題;除非有明確的理解、否則無人能夠理解。而沃爾夫認為詮釋學的三個標準在於:歷史詮釋、語法詮釋及哲學詮釋。

       歷史/語法詮釋:關注作者時代的歷史事實及語言理解,並進入當時作家生活的事實性的瞭解,以達到認識作家所認識的知識為目的。

       哲學詮釋:做為上列兩種詮釋的檢驗。

       根據兩位學者的觀點,士來馬赫建構其釋義學循環為:詮釋的理解就是對於作者心理過程的再體驗。

二、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另外、釋義學循環也可以推到布特曼的「非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的釋經法。布特曼的「非神話化」是在關注新約中神話概念的現代詮釋,受到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影響很大。這種方式需要一種詮釋學循環、也就是介於原來經文的意義和現今對它的詮釋之間的一種繼續的對話與流通。「非神話化」要強調的是:神話本來的原貌及其保存下來的象徵意義。由於自由神學所強調的方法是以理性的方式來廢除神話,而是重新詮釋神話的象徵,恢復神話原來的、真正的卻隱藏起來的意涵。因此、布特曼將歷史分為:

       1.純歷史:過去諸多事件的事實。
       2.詮釋過的歷史:具有意義的歷史。

       也就是說:人可以瞭解歷史、但很難中立,且大多以個人存在意義來詮釋歷史、以存在的意義詮釋歷史或神話象徵。因此、「所有的詮釋皆受到詮釋者的預先理解所引導,即詮釋者會以某種觀點來詮釋歷史,而選擇的觀點大多與詮釋者個人存在的生命情境有關。」

三、 謝根道(Juan Luis Segundo)

       謝根道所提的「釋義學循環」是承續布特曼的觀點,並將「釋義學循環」解釋為:在人們現存的個人和社會現實繼續改變中,對聖經所做繼續改變中的詮釋。也就是說一個經驗/現實體驗都會迫使我們重新解讀上帝的話語,從中又去改變現實、然後又回來重新詮釋上帝的話語。我們可以說、當我們探討上帝的話語時,而把過去與現在關聯起來的方法、就是「釋義學循環」。謝根道提到兩個先決條件:

       1.對真實現況有豐富和足夠的質問和懷疑。
       2.對聖經產生相對應的豐富與足夠的新解釋。

       這兩個先決條件意味著我們在循環中必須有四個決定性的因素:

       1.從我們體驗現實的方式,促使我們產生意識型態的懷疑。
       2.將我們意識型態的懷疑應用到整個意識型態的上層結構,特別是神學上。
       3.產生體驗神學現實面的新方式,它促使我們去產生釋義學上的懷疑,即懷疑一般流行的聖經解釋並沒有處理重要的事實。
       4.形成我們新的釋義學、那就是我們用新的信心的來源(即經文)形成新的解釋方式。


第二部分:以「釋義學循環」來檢驗婦女神學的發展。


一:婦女神學

       婦女神學來自寬廣的女性主義理論。雖然在分析婦女所受的宰制上所採用的方法不盡相同,大體而言都有一至的共識。女性主義的理論源起於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性參與政治/社會運動,對於整個系統中壓制女性的力量加以辨識,鼓勵女性說出她們受到的壓制、並且思考壓制的來源。隨著女性主義的興起、基督徒女性醒覺到女性受壓迫的狀況,並開始溯源聖經、聖經詮釋及聖經翻譯在延續父權教會傳統上所扮演的角色。

       (1)從我們體驗現實的方式,促使我們產生意識型態的懷疑1830年至40年代女性主義和女權運動興起有許多的原因,在一個以工資和利潤衡量工作價值的社會裡,多數婦女居家捍衛道德覺得自己是一個純然的消費者、一無是處。當越來越多的男人非常投入民主運動的時候、她們更覺得自己欠缺政治和法律方面的能力。另外則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婦女越來越多、然而她們因被拒絕於某些機會和較高的學府的門外而深感挫折不堪。

       當我們檢視1830年代的奴隸制度時、可以發現與女性主義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1833至1838年間有許多的女性反奴隸社團成立,對當時很活躍的男性反奴隸社團成為一股助力。女性敏感而善良的本性、更加熱烈投入反奴運動且格外痛恨加諸在黑人婦女身上的性剝削,和其他改革團體不同的是:反奴運動直接暴露出婦女的地位問題;婦女在這個過程也被引導去思考女性在美國社會的地位。反奴者主張:

       人人都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女性自身是被忽視的一群。

       反奴者以加拉太書三章28節的經文為奴隸辯護,婦女因而明白她們應該享受聖經所應許的兩性平等;當婦女開始對自己的地位有較多的反省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的境遇與黑人婦女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女性白人和男性黑人一樣、只擁有一點點權利和自由,也只被當作增進男人福祉的工具。因此、第一階段是:婦女在傳統父權體制壓迫現實下的經驗而起的反省和興起女性主義/運動。

       (2)將我們意識型態的懷疑應用到整個意識型態的上層結構,特別是神學上。

       女性主義理論主要的分析包含了:性特性(Sexuality)、社會化過程、生產(任何有酬或無酬的工作)和生殖(包含育兒),通過各個領域中父權思想建構「婦女」的方式,促進我們在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層面的理論反省。一些基督徒的女性在支持婦運的同時、也意識到基督教教會中對於女性的態度和聖經對女性角色及形象負面的傳達,到這裡、婦女神學已然因為女性主義對於教會、基督教傳統所提出的質疑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懷疑整個社會的主流架構(父系傳統)、必質疑教會中的父權體系。

       (3)產生體驗神學現實面的新方式,它促使我們去產生釋義學上的懷疑,即懷疑一般流行的聖經解釋並沒有處理重要的事實。

       有不少人在關心婦女尊嚴和權益的人、很失望地放棄了基督教的傳統,並指出:聖經識基督傳統的基礎,但也是由一個視婦女為次等又沒價值的文化所孕育出來的。另外、有一派也同樣質疑社會上的父權傳統與基督教傳統,且質疑在過去教會的聖經解釋,並嘗試由「探討經文」的方式來進行。1895到1898年,Elizabath Cady Stanton以八十高齡出版了「The Woman's Bible」,收錄了新舊約聖經提及女性及她認為應該包羅的女性部分。Stanton尖刻抨擊聖經文本的大男人主義,徹底質疑聖經對女性的適切性;她對聖經提出兩項嚴厲批評:

       1.聖經並非性別中立, 是壓迫女性的政治工具。
       2.聖經不能表達或反映上帝的真象。

       由於Stanton對聖經嚴厲的批判、及對神的啟示權威的挑戰,當代的人認為她是激進者,不但不接納、反而將其壓制下來。一直到了60年代末期,許多接受神學訓練的婦女繼承了當時聖經學者的批判精神,婦女釋經學才再度出現,且有不同的釋經立場。婦女神學便在對於傳統詮釋聖經的質疑下進入了第四個階段,於此、完成了第三個階段:懷疑當時的聖經解釋並沒有處理女性的問題。

       (4)形成我們新的釋義學、那就是我們用新的信心的來源(即經文)形成新的解釋方式。

       承接六十年代興起的婦女解放運動、當時許多女性加入神學院接受神學訓練,遂把神學理論結合自身的女性經驗與角色,建構出女性本位的處境化釋經閱讀。

       1.Phyllis Trible

       Phyllis Trible把聖經形容為「恐怖的文本」 (Text of Terror)並在同名著作中表示:「為著女性受害者而閱讀令人震驚的故事,以發掘被遺忘的歷史,重提與現在一脈相承的過去歷史,祈求這些恐怖歷史不再發生。」她有五種釋經方法:

       a.完整而有系統地探討聖經所建基的社會文化,集中於古代以色列父系社會對女性的壓迫。
       b.重新發掘被遺忘或隱藏的女性故事。同時聖經中的女性常因當時的文化習俗而成為犧牲品。
       c.重新評估聖經內男尊女卑的性別結構。
       d.重新確定上帝的女性形象, 以建立較均衡的上帝觀。
       e.嚴厲批判既有聖經譯文詩歌及禱文中,男性中心性別歧視的用詞,並發展一套更具包容性的語言 (inclusive language)。

       2.Elizabeth Fiorenza

       Elizabeth Fiorenza在1983年出版的「In Memory of Her」,及1984年的「Bread Not Stone:The Challenge of FeministBiblical Interpretation」為代表。,對當代女性主義釋經學以至整個女性神學帶來深遠的影響。Fiorenza是羅馬天主教聖經學者,主要的關懷是婦女的聖經詮釋,而不是形成一種神學。但她在方法論上的論點卻對婦女神學相當重要。她建立一套女性神學模式,稱為「女性主義的批判性解放神學」 (A Feminist Critical Theology of Liberation)。她指出釋經的終極意義在乎「解放」(被壓迫者),又批評傳統父權釋經學假借客觀中立的包裝來掩飾自身對社會不公所應付的責任,提出女性主義釋經學的依據,「不是聖經著作,而是經由當今婦女對抗父權思想的種種壓制體系,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及貧窮,以及對女性理論的系統化探究中」,求得真理與啟示的規範。

       Fiorenza批評Phyllis Trible埋首聖經的文本研究,漠視了背後的性別政治,更忽略了聖經文本的社會政治含意,結局難免「用女性主義來重伸聖經的權威,而不是重伸女性的聖經歷史和神學傳統」。

       Fiorenza提醒我們,「歷史記載」向來是統治階層的選擇性記錄。聖經本身,就反映古以色列的父權觀點,加上基督教千多年來從男性角度閱讀聖經,終於把聖經扭曲為延伸男性霸權的壓迫性工具。「父權族長制」是由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社會政治壓迫系統,女性不能再容讓父權族長制繼續傷害和壓迫系統,女性不能再容讓父權族長制繼續傷害和壓迫,必須建立一套解放女性的批判神學。Fiorenza提出以「重組歷史」作為釋經方向,就是以女性作主,從女性角度重新閱讀聖經中被遺忘、忽略或扭曲的女性故事,再結合研究當時歷史文化的資料,整理出「隱藏的歷史」,如羅馬書16章的非比,原為女牧師(diakonos),卻被刻意翻譯為女執事 (deaconess);同章的女同工更被易改為男性名字的猶利亞 (16:7)。

       婦女神學的發展中,上述提到的Elizabeth Fiorenza及Phyllis Trible 分別代表了解放派(Liberationist)與修正派(Revisionist,即按text釋經以化解聖經中父權文化的修正),此外
還有兩個極端的立場、以Mary Daly 代表的抵抗派(Rejectionist)及以Susan Foh代表的忠誠派(Loyalist),另外還有所謂的昇華派(Sublimationist),其中以解放派與修正派影響最大。婦女神學雖然發展成了不同類型的釋經立場、但其發展達到了「釋義學循環」第四個階段:形成新的釋義學、可稱之為「婦女釋經法」。

       有人擔心從女性角度看歷史,是否會將聖經的客觀性和中立性破壞?問題是,所謂「客觀」和「中立」是否真的存在?每個人在閱讀聖經時都受自身的歷史、文化、階級、性別種族的限制來閱讀與詮釋。女性主義者Adrienne Rich就曾經指出,傳統以來的所謂「客觀性根本就是男性的主觀性」。女性主義釋經學所追尋的,不是客觀中立的神話,也非推翻男性霸權來建立女性統治階級,而是發展一套『包容尊重被壓迫者』,讓他們恢復發言全權和自我主體的神學。以謝根道的「釋義學循環」而言,我們必須在具體歷史情境的光照下來瞭解上帝話語的一部份,且回應上帝呼召我們從事的解放工作。主觀和偏見的問題在女性角度釋經中是否會出現?實在必須承認:會的!然而上帝話語的其他部分會在未來幫助我們完成且修正我們今天對於自由、正義的追求與奮鬥:如同謝根道所言:上帝會不斷地回來,從聖經中對我們說話!


參考書目

1.《釋放人的道》,Letty M. Russell,朱麗娟譯,1998。
2.《她的歷史》,Barbara J. MacHAFFIE,朱麗娟譯,1997。
3.《基督教婦女神學-方法論探索》,Pamela Dickey Young,陳美玲、朱麗娟譯,1997。
(以上兩本均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會出版)

       若有人對於婦女神學有興趣或想進一步研究的,可以參考這幾本書。另外、我覺得光啟出的《尋-女性神學的台灣經驗》,鄒逸蘭等著。是很好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中提及較多的「婦女經驗」的部分,以這幾年自己在研讀和修習有關婦女神學的課,或傳達這樣的議題和討論時,還是發覺從「經驗」出發是比較好的一條路。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硬梆梆的理論、雖然我自己是覺得:研讀這些理論和神學家的同時,便已經在讀一段她們的經驗了!

       如果說、你還是覺得沒有必要用到婦女神學這樣聽來尖銳的說法,或覺得還是想聽聽正統聖經研究者的說法,那麼陳嘉式老師寫的《初代教會的另一根柱石:一段被埋沒的婦女運動史》,台北:永望。應該可以參考。

       另外,還有兩本是由研討會集成的書,一本是1987年(很早呢!)在九龍舉辦的「華人婦女神學」的研討;另一本是1997年,由黃伯和牧師的工作室在台灣辦的「台灣婦女神學的出路」研討會。
       1.《華人婦女神學初探--亞洲婦女神學研討會文集》,何笑馨編著,香港:香港信義宗神學院,1988。
       2.《出頭半邊天-台灣婦女神學的出路》,黃伯和等著,台北:雅歌,1998。

       而人光出版社也出版了許多有關的書,這幾乎都是由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所推動的事工,包括了:
       1.婦女講章
       2.台灣婦女做神學
       3.女宣古味
       4.她的故事(總會出的)
       5.她的故事(2)
       6.婦女講章

       這幾本的取向和文字的用法都是適合在婦女團契中讀的書,所以讀起來十分平易近人且柔性。

       去年也出版一本《離經叛道?----保羅婦女觀新解》,衛斯裡•亞利亞拉賈著,廖學銘譯,台北:雅歌,1999。
       還有一本今年1月才出的《婦女教會--女性主義禮拜團體的神學與實踐》,Rosemary Radford Ruther著,李明玉譯,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女傳教師會,2000。

       基本上,現在中文的書是越來越多了,有很多的翻譯版本也都出版。明年也會出版「Women's Bible Commentary」的中譯本,目前新約部分已經翻譯完畢,舊約還在努力中,幸運的話6月底要截稿,審核。

後記

       婦女神學是我在大學時代參加神研班(1996,第三三屆,創世記)所接觸的議題,無論是講員所說的、資料上的內容,及大家討論時的話題,對當時的我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從反彈、懷疑、找尋資料、到投入這方面的努力,這中間經歷了很多的拆毀、重建,這之中的甘苦實在難以清楚表達。

       9月將有一個出國對話的機會,前幾天和工作坊的人開完會、發覺擔子之沈重,這將不是一個走走看看的出國,乃是一個責任的開始和起步。有些路、是走了就回頭不了的,這並非意味走上的「不歸路」,就如同福音這條路上、除了是責任、也蘊含著許多的吸引力和愛,而女性意識/兩性議題... 盼望也是這麼樣的一條路!:)在工作坊中欣然見到幾位男性伙伴,讚許他們的、是必須付出更多的內心掙扎和努力。也求上帝保守他們!

       「有沒有可能身為一個女性主義者,又同時是一為基督徒?!」這是許多進入婦女議題的人終將面對的問題,我也還在找尋中....求上帝幫助我們,因著在這探討之中所形成的拉扯、一股足以將人撕裂的力量的拉扯!這不是脆弱的我所能抵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