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婦女神學--方法論探索》心得分享
作者:rice
書名:《基督教婦女神學--方法論探索》
作者:潘蜜拉•狄其•楊(Palmela Dickey Young)原著
陳美玲、朱麗娟譯
出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
一:全文架構
前言
1.婦女神學的挑戰暨神學方法
女性主義對神學的挑戰
婦女神學家的共識
神學方法
本書的結構
2.女性主義的方法論
嶄新的教導權柄
折衷的女性主義
出自基督教傳統的規範
3.以婦女的經驗作為神學的來源與規範
以婦女的經驗作為神學來源
以女性經驗作為神學的規範
女性的經驗與費歐倫沙、路德、羅素
4.基督教傳統在婦女神學中的地位
以基督徒傳統作為來源
以基督教傳統作為規範
基督教傳統應如何成為規範?
如此規範為何適用於婦女神學
5.基督論與教會論:方法的運用
基督論
教會論
結語
二: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是與《她的歷史》同時出版的,如同序言或作者自己所言:「許多的女性主義者的女性意識,並未受老師所啟發,而是無師自通的。她們的女性意識,首先來自其本身的經驗、或得自別人的論述。我自己亦然,也正如此,我要感謝那些在其神學作品之中,論及她們自身經驗的女性主義者。」這本書可算是一本提供有心在『婦女/女性神學』的研究者的思考方向和方法論,免得有些人苦於有興趣卻不得其門而路的困境。
在之前曾和大家提過:婦女神學的興起是在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開始有專書出現。這本書中主要提及了3位神學家:費歐倫沙(Fiorenza)、路德(Ruether)、羅素(Russell),她們如何從事婦女神學、並按部就班介紹她們個人所用的神學方法。譯者特別提及這本書的中譯本期待成為一個橋樑的工作,幫助更多人跨越語言的隔閡來一窺婦女神學的究竟,畢竟大部分的書還是以英文為主、不見得就真的讀不懂英文,但畢竟不是我們熟悉的語言、這其實也是研讀神學上的一種貢獻、至少對婦女神學是。很多人談起女性、女性主義、婦女/女性神學便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不太好的印象,這個橋樑同時也提供一扇瞭解的門窗。更積極的是:在通過對於整個婦女神學的瞭解和認識後,身在台灣、亞洲的基督徒婦女也可以提出不同見解或方法
,並進而豐富其內涵。
之前有一篇〈從西方「婦女宗教精神」運動到亞洲基督徒婦女神學的反省〉的摘要就曾經提及不僅應該瞭解整個婦女神學的歷程、也必須瞭解亞洲(至少台灣)的處境,完全地複製或排拒都是在造成研究/研讀的困境。這本書的最大目的就是能與各種想法互相對話,並在神學方法論上將女性的經驗與基督教傳統相互結合。由於作者對於『基督教女性主義』(a Christian feminism)和『基督教婦女神學』(a Christian feminism theology)的結合有著無比樂觀的態度
,她所努力的是致力於基督教傳統、盼望在面對女性主義所提出的問題時,可以盡可能做出最好的說明。
書中的三位神學家是影響作者極深的學者。她的方法論不盡然與她們相同,但沒有她們三位,也就沒有作者的女性思想。這對我是一個很好的提醒、也想與大家分享,傳統我們的教育或形式風格便是非得完全相同才會稍稍對其致敬意,而比較缺乏對於不同思想、觀念的人表達欣賞之意。在長期閱讀女性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學習去看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嘗試去瞭解不同的想法,而盡量先不要有太過情緒的反彈。
其實這對我也是很困難的功課,事實上、在我研讀女性的過程便是如此。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其實我過去也是個反女性的人,聽到女性主義、女性神學便是一副不屑的表情,並且會想盡辦法來敵對她們。為了敵對、就想深入(敵境)瞭解,然後開始閱讀書籍和資料,就在和書本及一些輔導的對話中有了大翻轉般的轉變。我的成長過程並不真的就受到多大的壓迫(也或許如此、對於一些女性主義者就會反感,覺得她們太過極端了),不過在研讀中卻漸漸發現:不是自身的問題,並不代表問題不存在。
「有沒有可能身為一個基督徒又是一個女性主義者」,這個疑問至今仍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這本書同時也在分享作者的努力和其中一些可能的方法論。作者也曾經處在兩條路抉擇的困境當中:全盤接受基督教思想or從信仰出走。卻是在追尋的過程中發現、她必須找尋一個位置,一個兼顧政治角度和理智判準的位置。並期待在研究中、無論是基督教或所謂的宗教傳統中都應該接受理性的質疑,並且沒有任何問題是不能問的。作者本身是一個仍然留在教會體制內努力的人,她認為自己可以是個基督徒、又同時是個女性主義者,但她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後、她特別提及:單單神學本身是無法改變女性的命運。這樣的說法不知將會引起多少人的反對,包含男性、也包含女性。但她真正關注的:是對於其他的剖析不可或缺的提醒,以及對於『實踐』路上的強調。並且期待大家在理論和實踐的路上攜手奮進,為的是一個女性的完整人性得以實現的世界!
這本書是1997年出版,而原文則是在1990年出版。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麼久的書了,是不是還有用?不可否認的是:這近10年來在女性/婦女神學上的發展的確有不少,一些其他的學者的興起;至於女性主義那就更不必說了,那更是蓬勃地發展哩!我們何以要讀這些那麼久以前的書?大家會怎麼想這個問題呢?對我來說、女性的發展的確時時刻刻都在改變,但若論起整個歷史發展,她似乎也只是近百年(甚至50年)不到的較有系統性的發展。
當然、她所要面對的問題是刻不容緩、也更因此顯出她的急切性和許多人的著急這種著急雖可令人理解、卻不必然真有十分正面的幫助,也不表示可以完全忽略其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縱然可以說、過去的環境已然與現在不同,但女性長期面對的問題,頂多可算是程度上的不同、而非本質上的不同,過去的東西/文獻該不該讀這並不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但至少在我本身的閱讀過程當中、這些過去的神學家、所提出的方法論,截至目前都還有很高的可讀性和應用性。這可能表示了:還有許多的問題是在這麼多年來尚未有太大改變,另一方面也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早期的努力、是否即應全然丟棄?
在我們工作坊當中,只有極少數幾位是所謂「文組」的人,在理工醫農的環境中、我們大概都會比較傾向專注『近年來的發展』,我還記得以前seminar的paper只能找一年半以內的,畢竟在醫學的領域、越新的paper才有越新的東西出現、那個競爭激烈的經驗至今仍是一種提醒。不過轉進神學院這個領域、神學應該比較偏向所謂「人文」的領域,所讀的很多是所謂的『經典』、也就是時間比較久的作品。一些較新的神學發展或聲音,還說不定會被人摒棄哩---這也說不定是幾個廣義的解放神學(拉美解放神學、女性、黑人…)至今仍某個程度無法登上殿堂的原因吧?!---這對我其實是一種提醒、但我卻不知道為何有些人(指的是讀解放神學的那些人)讀到後來,反倒忘了當時讀的時候所遭受到的排擠(多或少的程度不同罷了)、卻反過來將自己領域的歷史發展、所謂舊的東西,亟欲將之揚棄?!以這本書的作者而言、這些早期的神學家的作品和努力,雖不盡然都完全相同或認同,但沒有這些閱讀、也就沒有她的女性思想;對我而言也是如此。曾經在一段有點沮喪的時期中,對於女性神學這個領域的一直不斷的重複覺得十分灰心,會發現在這10年當中所能論述的或提及的好像就是那麼一些,若真是如此、這10多年的努力代表著什麼呢?!
認同及接受,這是我能想到的答案。我們至今能很輕易地得到一些有關女性神學的資料、甚或談論,這是經過10多年的努力、甚或更久的時間所得來的。包括我們能有這些中文譯本的閱讀,也是之前許多人的努力!換個角度來想:即便目前女性的東西已然成為『顯學』,卻也只在神學書籍中佔一點點的篇幅,這樣的現況、應該是一種更好的提醒和鼓勵---還有更多的努力空間、不是嗎?!有人會覺得我太過樂觀,不過、「沒有努力就沒有可能性」、反之亦然。
很多時候、我們重視自己所學的領域固然是一定必須要的,但何嘗不也來個自我解嘲(記得:開自己玩笑就好了!),也比較不會往死胡同鑽。尤其在女性的這個領域、不管是女性神學或女性主義,很多其他的聲音、特別是那些聽來令人生氣或討厭的聲音,其實有很多都是種助力(但當然不包含那些情緒性的語言啦…也說不定有,提醒我們不可以也那樣情緒化啦:))反倒是那些稱讚的聲音,只要聽一次就好了,不然你就會看到有一隻拿著小三叉、賊賊地笑又露出小尖牙的小不點在你的頭上出現啦,呵呵!
書中的作者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這不一定可以完全說明「婦女神學」的方法論的精髓,但其主要觀念不外乎就是在改變一些既有的想法、判斷、價值觀。比如說:男性長久依賴的「二元論」看法、永遠有一者優於另一者的想法。還有「階級」的觀念:神職人員優於平信徒,基督教優於其他宗教,男高過女…。先不論您對這些觀點是否真的認同,先去想想她所要對抗的究竟是什麼、反對的究竟是什麼。誠然、婦女神學也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也希望大家看到這個或知道這個的時候,不要又落入了:「連婦女自己都在搞分裂」的想法當中,因為不同的看法都有其主要要面對的傳統神學。
婦女所努力的、便是拒絕任何根植於二元論、階級制的觀念。傳統基督教團體常被指責:非但沒有盡責批判現存的價值觀念,反而為之守護者。基督教裡的好、壞對、錯的標準都與其神學觀點密切相關,而神學觀點也往往影響其倫理觀,這必定跟「人」有密切相關!我們常聽到拉美解放神學、黑人神學…這些所努力和對抗的都是傳統的倫理觀所對人造成的壓迫、而倫理觀與神學息息相關,這些神學都有個共通點是:從觀察到存在有「受壓迫的人」開始去反省,然後建立出來的神學。傳統神學當然會批評,只是、他批評的原因是為了什麼呢?這值得我們好好深思,而任何其他聽到的、看到的,都只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參考方向而已。
這本書的作者還有一個分享:「當我們把女性的關懷點放入基督教的核心議題,並看重女性經驗、致力兩性平權,那麼、我們就是參與了基督教婦女神學的進行。若是神學不嚴肅正視婦女之經驗,而又自稱為『適切的』基督教神學,那麼其宣揚的神學並不可信。但若神學未能包含傳統,那麼有不宜被稱為適切的基督教神學。」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平衡,這種平衡是承載著兩個沈重目標,然後我們的任務就是將目標送到目的地。
上回與朱姐的那次聚會中、news曾經問到:「我們好像從一岸跳下後,一直在找尋那個彼岸,但彼岸在哪裡呢?有時也會想說游回原來的岸上…」覺得朱姐的回答很值得我們思考:『也許我們永遠到不了彼岸,只是一直在這汪洋之中一直游著。』如果我們仍舊一定覺得得看到自己做的努力之後、能有成果的呈現,那麼只有可能氣死自己、永遠覺得不得志罷了。我常覺得、一個人要能很清楚自己,包含自己的stand、也包含自己的限制(自覺的和不自覺的)才能有真正的努力,這當中也就包含了不去打壓別人(或是說、期待自己不要去打壓別人。這些別人、特別指的是一些非走在正統路上的人)。我們在團契常喜歡說:『關懷邊緣人。』說這樣的話的時候、我們的心應該是沈重而祈求上主憐憫的,因為這些邊緣正可能是我們所造成而不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