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文/ronald                  

歡迎光臨『學思』電子報網站: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s/r/o/ronald717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市:麥田,民85


   這本書是我上大學之後最早看完的一本書,原因不是因為我用功, 是因為這本書份量並不多,而且很勁爆!在短短一百多頁的論述裡,我 受到的衝擊相信不亞於知道臺灣變天或者中共犯台。因為在這本書裡, 「歷史」已經不再是「我們以為的歷史」了。那麼歷史是什麼?喔不! 更確切的問法應該是:是誰的歷史?

  這本書在第一次翻完後,只覺得腦中一片混亂,無法言欲的疑惑。 如今,我再一次的將他仔仔細細地閱讀,才敢試著說出心得與感想,甚 至才敢真正的推薦別人這本值得一讀的書。

  作者在第一章直接談到了「歷史是什麼?」的問題。並就理論上與 實踐上來分析歷史。並希望能給我們一個觀念:我們在這時不應該再以 為歷史是一件簡單而明瞭的事,而要認識事實上有各式各樣的歷史,其 唯一共同的特色,是他們顯然以研究「過去」為目的。最後並給予歷史 下一個定義:

  歷史是一種移動的、有問題的論述。表面上,它是關於世界的另一 個面向--過去。它是由一群思想現代化的工作者(在我們的文化中,絕 大部分的這些工作者都受薪)所創造。他們在工作中採用互相可以辨認 的方式--在認識論、方法論、意識型態和實際操作上適得其所的方式。 而他們的作品,一旦流傳出來,便會一連串的被使用和濫用。這些使用 和濫用在邏輯上是無窮的,但在實際上通常與一系列任何時刻都存在的 權力基礎相對應,並且沿著一種從支配一切到無關緊要的光譜,建構並 散佈各種歷史的意義。

  在第二章中,作者將這個「答案」應用到某些關於歷史性質的初步 辯論中,往往會浮現論題中的問題。如可不可能探求到真實?可不可能 得到客觀性的了解?什麼是偏見?有可能神入古人的想法嗎?歷史在本 質上是科學還是一門藝術?關於歷史研究中一些常用的對偶說法,如因 和果、類似和差異、持續和變遷等,他們的角色又是什麼?

  第三章裡,藉由對於歷史的一連串討論之後,作者企圖將之連結在 一起,並希望協助解決某些環繞「歷史是什麼」問題的爭論。作者明確 地說明了自己在談論時的立場,並討論種種的可能性。最後,作者認為 這是一個可以說是「寫了我」的時代,也相繼續下去寫「你」。而這樣 的時代又稱為後現代,因而作者以「在後現代世界做歷史」為題的一章 作結束——我們可以說自己是生活在後現代的世界。

  以上便是這本書大概所要呈現的內容。在書中有很多精彩的論證及 具衝擊性的概念,不是三言兩語能夠描述完的,因此誠心的建議各位對 於歷史概論類的書籍接觸較少者,可以選擇這本書作為嘗試。

  今天我們在大學所受的正規歷史訓練(?)是否能禁得起本書所題 出質疑的挑戰,實在不禁令人憂心。不過,看來近期內是不用太擔心了 ,一是這方面的書籍引進的仍然不夠多。二是臺灣的學術守舊勢力龐大 ,以新社會史研究為主的風氣不足以抗衡宰制學術界的舊勢力。 雖然我目前接觸學術社群的機會微乎其微,但是從系上上課時所感 受到的氣氛便使我醉心新風氣的提倡與導入。以「史學方法」一門為例 。史學方法一學年四學分的必修課程,而且是歷史學的基礎學門。平心 而論有哪幾位同學在上了這些課程之後就會操作歷史纂述技巧的?恐怕 為數不多吧?根據一學年來的觀察,本系史學方法的任課教授所授者大 抵不出史料鑑定的技術層面範圍,而置原則性的史學理論於何處?我認 為除了史實的記憶和理解外,少數課程尚能引領學生啟發自發性思維以 及寫作能力。有相當多數的課程一如高中課程般的講授,對我而言似乎 只打算把我們打造成教書匠即可?

  我想我不夠用功,還不太夠格來評比,上述的論述也許也有欠公允 處,也請讀者見諒。只是,在面對越來越競爭的未來,我希望能有一個 更有活力與新視野的學習環境,足供我們滋養茁壯。雖然,最後還是要 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