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有哲學與場有辯證法

作者:林子超                

內容摘要:從辯證的觀點闡述唐力權的場有哲學。

作者的話:

這篇讀書報告的初稿早在去年10月便已完成,是我有關「場有哲學」的第一篇報告。原作吸引我是因為裡面有許多近代科學的觀念,從這個角度切入,發現「場有哲學」還蠻有意思的,所以介紹給大家。

所謂辯證法(dialectic),原是指一種邏輯論證的辯論技巧,藉由論證過程以逐漸逼近真理。後來它的意義漸漸擴充,但不同的哲學家對辯證法也有不同的定義,其中以黑格爾的「正、反、合」三段式辯證法最為有名。黑格爾認為人類的歷史、思想、社會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起先是所謂的「正」的狀態,但歷史必然會形成一個對立面,也就是「反」的狀態,「正」、「反」互相矛盾,產生對立和緊張,最後一種新的狀態出現,能調合二者的矛盾,即為「合」。然而此「合」又成為下一過程中的「正」,再次進入「正、反、合」的循環。如此循環不息,歷史於是不斷的前進。恩格斯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理念,提出「否定的否定」、「對立的統一」和「量變到質變」三法則,建立了唯物史觀辯證法。在這種思考模式的長期薰陶下,中國人(至少共產黨員)已經漸漸習慣視矛盾對立為世界之真實。唐氏的「場有哲學」並未強調辯證法,但本文作者則從其「斷而不斷」的根本原則中看見處處是矛盾與統一,場有哲學、近代科學和佛學、易經都在辯證法中找到交集。

然而矛盾並非必然帶來統一,重要的是從矛盾到統一的變化機制。本文似乎強調矛盾過於統一,或是認為矛盾自然帶來統一,而未交代統一是如何成為可能,這或許也是許多人−尤其是東方人喜歡玩弄文字的對立對稱,較缺少科學的實事求是精神−談辯證時,所必須注意的。

 

作者:桂起權(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

出處:哲學雜誌第13期(July 1995 

一、場有哲學的基本觀念

(一)「場有」的基本意義

1.  「場有」:「場中之有,依場而有,即場即有」,說明「有」(存在)是依存於「場」(關係網),沒有個別獨立的「有」,宇宙萬事萬物都是整體全息相關的存在著。

2.  「蘊徼ㄐㄧㄠ」:「蘊」就是蘊含,就是相關;「徼」就是邊界,就是相對。「蘊徼」就是指事物在相關相對中的結構與功能(勢用),也是場有哲學的主題。 

(二)場有綜合的三原則(蘊徼三義)

1.「蘊構格局」:場有事物在相關相對中的結構與功能互相涵攝的格局。

「虛機氤氳」:場有潛在結構的孕育

「虛機了斷」:場有實際功能的實現

2.「造化流行」:場有從潛在到實現是「造化」(創造變化)活動的因果性歷程。唐力權先生主張因果脈絡可以「向量」表示。

3.「境界開顯」:場有系統的功能只有在具體的時空中才能顯現。在空間上從「內延」與「外延」二方面看;在時間上從「前延」、「後延」與「當下延」的統一中加以考察。

「內延」與「外延」:場有系統中空間上的內在與外在的境況。

「前延」與「後延」:場有系統中時間上的在先與在後的境況。

「當下延」:場有系統中此時此刻所處的境況。 

(三)「蘊構格局」:由場有事物的結構與功能綜合而成的一種辯證格局。唐力權先生用「超切」來刻劃事物的互相涵攝、互為依存、相互內在的關係,稱為「超切辯證的格局」,是一種「相對中有相對,相關中有相關;相對不離相關,相關不離相對;相對中有相關,相關中有相對」,唐先生稱為「蘊徼超切最抽象和普遍的辯證形式」。

 (四)「易數同塵」:「易」是活動的作用或變化,「數」是作用的連續與間斷的結合型態,「同塵」是力量與信息的交匯。「易數同塵」即宇宙中體現活動變化的各種力量、信息有規律的交互作用。 

二、場有哲學與其他學門的辯證比較

(一)場有哲學與系統科學

1.  自組織系統

(1) 康德論自組織系統:

j各部分由於其他部分作用而存在,也是為了其他部分,為了整體而存在。

k各部分交互作用,由其間的因果聯結而產生整體。

(2)  唐力權論場有的權能運作:「權能」是使事物產生變化,造成差別的權力與能量(若無權能,則萬物將無變化和差別)。權能運作,好像春蠶作繭一般,乃是一個永恆不息的自蘊自徼自我閉隱(自我內在)和自我開顯(自我超越)的造化過程。

(3) 場有宇宙就是一種自組織系統,「權能」相當於自組織系統的序參量,即決定系統演化方向和宏觀秩序的量。

2.  控制論(Cybernetics):一般科學是由分析結構來研究整體功能,控制論是從整體功能來探索內部結構,是一種結構功能互相涵攝的場有辯證法。

(二)場有哲學與化學

1.  離子鍵NaCl為例:

2NaCl22Na+Cl-

NaCl這個小場有中,Na易失去一個電子,成為Na+陽離子;Cl易得到一個電子,成為Cl-陰離子。二者一陰一陽,相互依存,陰陽和合,是最基本的場有辯證形式。

2.  共價鍵H2O2為例:

H H HH           Ö:+:Ö Ö::Ö

氫原子外層只有一個電子,有再獲得一個電子而達到飽和電子層(28…)的潛在傾向。當二個氫原子相遇時,彼此爭奪電子的能力相同,各自提供一個電子形成電子對,此2電子同時受二個氫原子核所吸引,繞其運轉使二個氫原子結合成為氫分子。在氫分子這個小場有中,二個氫原子共有一對價電子,是「非得非失,亦得亦失」或「非陰非陽,亦陰亦陽」的另一種場有辯證形式。氧分子也同理。

3.  極性共價鍵H2O為例:

(1)   分子內部共價鍵

H Ö:+ H H2::Ö

HO間對電子的吸引力不同,雖然有共價的形式,但電子對明顯的趨向氧原子,形成H+O-的極性(近似離子鍵),故稱為極性共價鍵。

(2)   分子外部氫鍵

由於水分子具有極性,分子間有陰陽相吸的結合力,稱為氫鍵。

(3)   水分子內部氫、氧原子間的結構與功能互相涵攝、互為依存;分子外部結合方式也受分子內部結構的影響,這正是場有辯證法所要求的內場有與外場有內延與外延相互關聯。

4.  非酸非鹼,亦酸亦鹼AlOH3為例:

AlOH3Al3+ 3OH-              鹼性反應

AlOH33 H+AlO33-        酸性反應

AlOH3在酸性溶液中呈現鹼性反應,在鹼性溶液中呈現酸性反應,是潛在的鹼,也是潛在的酸,完全取決於它所處的關係和場境,是徹底的「場中之有,依場而有,即場即有」,其實在性完全取決於場有相關相對的關係。 

(三)場有哲學與當代自然哲學

1.  當代自然哲學的核心觀點(以海森堡的「潛在實在觀」為基礎)

(1)   自然本體是整體全息相關、依賴場境的實在。

(2)   「潛在」也是物理實在的基本形態之一,潛在性是介於可能性與實在性之間一種新奇的物理實在。海森堡:「事件不一定是確定的,而是可能發生或傾向於發生的事情便構成了宇宙中的實在」「與其說把電子軌道看作實在,不如說把它們看作一種潛在」。

(3)   物理事件與觀測者有關,主體、客體互相滲透、互斥互補而內在化。

(4)   自然是由因果與機遇聯合統治,遵循「非完全決定論」或「機遇決定論」而非「嚴格決定論」。

(5)   自然是自組織的、生成的,有「內在目的性」。

(6)   上述這些當代自然哲學的核心觀點,完全符合「場中之有,依場而有」的場有哲學。尤其潛在性原則,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實在觀。例如:原子核中有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事實上二者經由交換π介子而不斷的互換角色,因此質子是潛在的中子,中子也是潛在的質子;另一方面,π介子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在質子中子交換中出現。質子、中子和π介子,都是典型的「依場而有」。 

2.  近代物理哲學的進一步發展

(1)   喬弗利丘(Geoffrey Chew)的粒子鞋絆理論:基本粒子與複合粒子間無明顯界限,可以互相構成,基本粒子本身是相互流動、相互轉化的。一個質子可以由中子和π介子構成,也可以由Λ超子和K介子構成,或是說由二個核子及一個反核子構成,或是說由場的連續質構成,所有這些陳述都同樣正確又同樣不完善,真實世界等於所有這些潛在的可能世界的互相選加的總和,這又是一個「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的場有。

(2)   玻姆的「量子勢因果解釋」:「世界不能恰當的分解為相異的部分,而應把它看作不可分的統一體。……物質的各種性質,只有在與其他系統相互作用時才能實現,不能完全確立的對立可能性是存在的。」這樣的論述,完全符合場有辯證形式。

j量子的非定域性:粒子具有動量和量子勢,量子勢由波函數所規定,從而表徵一種與經典場有別的量子信息場。作用於粒子上的量子勢不隨距離增大而衰減,因此遠隔粒子之間能出現神奇的「非定域關聯性」,亦即二個發生短暫相互作用後就遠遠分離的粒子,無論距離多遠,其物理狀態具有相關性,測量其一,便知其二。

k隱序實在觀:

全息運動:真空中也充滿了變化極快而不滅的基礎活動性。

顯序:全息運動顯現出來相對不變的特徵。

隱序:全息運動仍保留在背景中的特徵。

展出:隱序顯現成顯序的過程。

捲入:顯序隱沒成隱序的過程。

全息運動相當於場有哲學的「權能」,具有整體論的涵義。全息運動產生時空,任何實體、系統都只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總過程中半自主、亞穩定結構的運動。這與場有哲學的觀念十分接近,但玻姆的自然哲學更進一步將「序」的概念等級化、精細化。

全息運動的基本序為隱序,捲入與展出交替作用。波動展出為粒子,粒子捲入為波動。在總體隱序中,各級隱序相對為顯序,時空序為零級隱序,支配粒子運動的量子勢是1級隱序,支配場演變的量子勢是2級隱序。 

(四)場有哲學與佛教辯證

唐力權先生指出,場有哲學最終所追求的是場有的「超切實相」,在論述中他引用龍樹的中觀論。龍樹是印度佛教辯證法的大師,本文最後即就場有哲學與佛教辯證進行討論。

1.三諦真理:空諦(真諦)、假諦(俗諦)和中諦(中道義)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1)空諦:事物是憑藉內外部原因(因緣)產生結果,沒有獨立的實體性,故稱「空」。這是第一階段的否定,是對實體的否定,仍停留在言教(我說)上。

(2)假諦:第二階段接著連言教也要批判,否定言說的絕對化、實體化,但可以肯定其形式上相對的存在,並給它取名(假名)。

(3)中諦:把有無、肯定否定雙方作為相對之物辯證的加以綜合,不偏不倚,謂之中道。

2.四句邏輯:

 「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

3.場有哲學與佛教辯證法的比較:

場有哲學

矛盾→統一:積極辯證

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前進

佛教辯證法

矛盾→統一:消極辯證

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後退


 

[回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