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一書的書摘
作者:海因利希•奧特(Heinrich Ott)

書摘及分享:janewu & tyhou                

整本書的思路整理

在摘要之前,我們先就整本書的思路作一個簡單的整理。

第一章:神蝕(論當前上帝信仰的現狀)

目前的時代,是一個不再承認上帝的時代。上帝的問題,僅僅是 上帝存在與否嗎?假如上帝存在,人們要怎麼樣來理解祂?本文提出 了當代『神蝕』的現狀描述,並進一步思考目前我們看到的當代神學 家三種回應中,採用怎麼樣的角度,以及遇到的問題 -- 『神的位格 』。

第二章:上帝的變化

若依照當代神學家的看法,首先面臨的問題是上帝的變化對我們 ,對神本身有沒有關係?這樣的變化意味著什麼?本文連結上帝的歷 史性,先為上帝的位格存在提出證據。

第三章: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

然而在討論上帝的位格之前,我們仍得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 要從『位格』來論證神?這樣的論證有意義嗎?本文首先提出以前的 上帝論證方式,並說明今面臨『神蝕』的時代時,我們當怎麼回應、 論證上帝:一個『信仰的』論證上帝方式,而不是只從理智層次提出 上帝論證。

第四章:位格存在

信仰就是一種位格行為,在說明我們要從『信仰的』方式論證, 就必須先解釋什麼是位格。本文說明位格的相互性、原初肯定性,並 說明『兩者之間』的觀念,進而提出一種『位格化』的世界觀。

第五章:作為位格的上帝

位格存在的特性是我們可以說上帝是位格的神。然而這樣位格的 神會不會是一種人用以自我欺騙的『擬人論』?這樣的位格上帝是怎 麼樣的神?在位格的觀念下,什麼是『三位一體上帝說』?最後提出 這種把上帝位格化會面臨危險以及批評。

第六至九章

作者奧特針對當前所謂『神蝕』時代,所面臨的幾 個問題,以位格上帝的角度做了側面的答辯(他似乎沒有處理上帝存 不存在這個問題),並試圖點出『後有神論』神學家不足之處。到第 十章,作者以基督徒的寬恕、自由與希望作為上帝信仰必要存在的理 由(他認為證明神存不存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態度,有沒有因 『存在』這個答案而有所改變)。

第六章:上帝和耶穌

前面,我們談到位格的上帝會以不同的形式與我們相遇。而我以 為這一章作者要強調的是,在眾多相遇點當中,最真實最具體的就是 耶穌在歷史上的出現。在整篇的論述過程中,以位格上帝的觀點論證 了耶穌在歷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上帝信仰與祈禱

既然上帝是一個位格的上帝,那麼與上帝之間的對話自然是上帝 信仰的重點。而以上帝對話,就是祈禱。這一章,作者試著以位格的 角度去解釋祈禱。我以為重點是告訴我們,祈禱並沒有甚麼神秘性可 言,它與信仰是重合的,是我們信仰中和自然的一部份。

第八章:『後有神論』對『祈禱即對話』的批判

我以為,作者為了使其論述更加的完備,因此花了一章的篇幅, 試著從『後有神論』的批判來加強他對祈禱的論點。這一章,告訴我 們,向上帝喃喃不斷重覆的禱告,也是與上帝對話的一種。而且,這 種祈禱是不會沒有責任感的。作者反對『後有神論』認為祈禱必須是 有思想內容的,因為如果只是這樣,對話很有可能會消失,位格上帝 也就消失了。

第九章:我們可否討論上帝?

在論述祈禱這幾章中,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作者尚未詳述,就是: 位格上帝是不能、也不會以第三者的方式來討論的。因此,祈禱對位 格上帝『你』的描述才變得很重要。而且,我以為一個滿重要的反省 是:我們在網路上是如何對別人言說上帝的?

第十章:差異(論上帝信仰的實際結果)

這一章可以說是一個總結或補充。作者在第六章曾提到匿名基督 徒的問題,也就是說,上帝不僅以耶穌的形象與人相遇,他也與非基 督徒相遇,這些人產生的樂觀與希望必須解釋成是與上帝相遇的一種 ,也是上帝信仰的一種。這一章就試圖告訴我們,上帝信仰(包括基 督徒與匿名基督徒)有甚麼差異。然而,基督信仰與上帝信仰者不同 之處在那裡?我個人以為最大的不同在於,對罪的理解、上帝的理解 所帶出來對話——祈禱。
 

書摘:上帝問題——神蝕(論當前上帝信仰的現狀)

上帝問題

如今,當我們談論上帝時,我們必須承認一件事情,就是:對上 帝的信仰和以此為基礎的基督教世界觀在如今不再具有那種以往在基 督教西方一度揮發過的對於公眾的影響。

以前,我們可以說,上帝經驗是『直接的』。然而,不可否認的 ,今天這種直接性已經永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於自然科學知 識的可靠性。

因此,基督教神學家和信徒必須承擔了一種新的義務和責任,因 為我們不可能合法地、心安理得地面對人對上帝的論斷卻視而不見、 避而不談。是不是有一種新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從存在上驗證』上帝 ?

所以說,這是一個『神蝕』的時代!身為基督徒,我們必須對開 始自己提出下列問題:上帝面臨的歷史現狀對我意味著什麼?上帝對 我、對我們有什麼要求?祂以此要向我們指教些什麼?

三種對神蝕現象的解釋

由此,我們先來看三種神學上的回應。

1. 猶太教的看法 -- (馬丁•布伯)

馬丁布伯用『位格論的人類學』觀點來說明。基本上,他認為與 周圍的關係處在兩種基本的關係:『我─你』和『我─它』,而人就 是按照這兩種方式確定自己與任何現實的東西的關係。

但有一個例外!就是上帝。上帝是一個『絕對的你』,也就是說 ,這個你絕不可能成為『它』。

在這樣的想法背景下,他認為:當前的時代,是一種膨脹了的巨 大的『我─它』關係幾乎未受到任何阻礙地攫取了主宰和控制權的狀 況,無比巨大的我變成一個不可能承認上帝的我!

他形容說道,『這個我走到中間,遮蔽了上帝的光』。因此布伯 認為這樣的『神蝕』情形「僅僅是我們目前這個時代的特徵」,『.... 不意味著它(上帝的光)已經熄滅。』

2. 新教的看法:(朋霍費爾)

朋霍費爾較大膽的解釋說,這種對上帝的可疑,並不是來自於人 ,而是來自上帝本身!

他認為,是上帝自己強迫我們得出這種認識,要我們應付我們自 己和應付世界,卻又沒有上帝這個藉以工作的前提。這個看似隱蔽著 ,以某種方式讓我們孤獨存在的上帝不是在我們認識的缺口和邊沿, 而是『我們生存之中』與我們邂逅。

這樣的方式恰是一種上帝新的顯現,一種新的應對方式,一種新 的晤會方式。祂把自己的聽覺沈入世人的聾聵之中,和願意在世人共 同相處和互相依存之中向我們走來。

3. 天主教的解釋:(卡爾•拉納)

拉納由自己的上帝觀出發,他認為人在精神存在中總是會去探索 作為生存根據的神聖秘密,這是一個具有最源本性,卻又最令人覺察 不到的,因此它以沈默的方式講話。因此,在他看來,上帝經驗方式 把上帝經驗當作沈默的秘密。

另外,經驗上帝的方式是『時代性地』,也就是從其時代環境出 發,使信仰經驗自己的方式在各個歷史時期中不相同。因此,當代也 應有其特殊的上帝經驗方式,現在,上帝在極大程度上作為具有無限 的不可言傳性和不可理解性的沈默秘密正被經驗著。

位格的神

然而,這樣的回應是否有什麼前設?讓我們一起來思考看看。

不可否認的,上面三種解釋雖然有細微的差別,但值得注意的是 ,他們都是從『位格』的角度來回應『神蝕』的現象,也就是說,他 們對於神蝕的解釋,都認為是因為在位格上帝與人的關係中發生了什 麼時代性的改變,以至於這位上帝在人的心目中變成『遙遠的』、『 不臨在的』了。

因此,接下來我們嘗試由位格的角度來看,什麼是位格、以及神 是不是位格的神。

上帝的變化

如果上帝如前面三種神學解釋所說,是具有『時代性』的,那麼 『上帝變化』這類主張究竟怎麼樣才能成立呢?這種意識變化是否可 能同上帝本身發生關係呢?我們提出三位神學思想家的看法 --

首先,布爾徹曼認為:上帝本身變化著,以某種程度滲入歷史, 最後在他的歷史中,以歷史性的人的形象與人相遇。也就是他以為必 須要『在相對的東西中尋找和發現絕對的東西』。這是神秘主義的上 帝變化觀念深刻的內容。

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大偏離了聖經的上帝觀了嗎?維爾納•施密特 解釋道:由舊約的上帝觀看出,信仰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並不是恆定 不變的,因為它離不開所處的環境的!因此,信仰不僅是以歷史為根 據,它本身也是歷史,被捲進歷史進程中。

因此, 他認為我們要適應變動的歷史觀!-- 因為上帝和神的歷 史從根本上講不是互相妨礙的,而是相互制約的、相互聯繫的。

卡爾•拉納從另一個角度說,在『上帝變成人』的事實之下,我 們可以說,上帝可以變化!這位本身不變者可以在其他方面變化。而 這其他方面的意思是:只要上帝是另一個伙伴的伙伴,他就會『在這 種歷史關係之中』變成某種存在,因為上帝並不是反歷史地超越這種 關係之上,而是祂作為真實的伙伴已進入歷史之中。

另外,布伯也提出他的看法。總而言之,三位基本上講的都是同 一個內容:『上帝處在一個與人的關係之中,即處在與人的歷史之中 。』

因此,我們可以說,人的『上帝意識』在巨大的時代性變化中, 不僅發生在我們人這一方面,而且我們可以把這種變化理解為上帝本 身在『與人的歷史性邂逅中』的變化。

但,我們也必須要小心,這樣的說法,第一個會遇到的問題便是 那種『上帝絕對不變性』的傳統思想:因為上帝是完美的,若這位永 恆者會變化,就好像在說上帝會死一樣。

因此,變動的上帝觀可能導致『形成中的上帝觀』,也就是認為 上帝是逐漸完美、處於發展過程中,而我們則是生活參與其中。但這 樣的說法在聖經裡是毫無根據的!因次我們得小心,神成為人的歷史 性伙伴,但祂無須藉助人來達到他自身的完美。

最後說明為什麼需要提出『上帝的變化』。因為『歷史』一詞只 有以位格伙伴關係為前提才有意義,因此當我們說上帝處在與人的歷 史中時,正為『上帝的位格存在』提出了一個證據。

上帝論證和上帝信仰

前言:

前兩章我們提到在這個『神蝕』的時代,我們要從『位格』的角 度驗證神。

然而在討論上帝的位格之前,我們仍得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 要從『位格』來論證神?這樣的論證有意義嗎?本文首先提出以前的 上帝論證方式,並說明今面臨『神蝕』的時代時,我們當怎麼回應、 論證上帝:一個『信仰的』論證上帝方式,而不是只從理智層次提出 上帝論證。

如何證明上帝存在?

在早期的時候,基督教常用『自然神學』的方式來告訴人們,就 是說:人對神的基本認識是人人藉助自己的經驗和理性思考便可以到 達的。到了後來,托馬斯•阿奎那曾經嘗試用『五種途徑』來證明上 帝的現實存在,就是所謂推論『第一因』來驗證上帝存在。

然而這樣的方式,其實都已經是從我們的世界中(即在上帝創世 的範圍內)所得經驗出發。

而在托馬斯之前,其實已經有一位安瑟倫嘗試由另一個角度來證 明神的存在。他不是由內心世界的經驗出發,而是由『上帝的概念』 出發:誰如果有了上帝的正確觀念,就是說,誰如果理解『上帝』指 什麼或意味著什麼,他必將會因此而確信無疑:上帝必然存在!(詳 見原書內容)。

但安這樣的證明法卻被康德所反對!因為康認為人的理論性理性 只能用於內心世界的經驗範圍,只能在這樣的範圍內得出可靠的判斷 ,因此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能由理論上得到證明。(而安的作法正是由 一個至高無上的實體的可想像性推論推論祂的現實存在。)

另外康德也反對托的推論,認為托是從人的經驗出發,但卻又主 觀的超越人的所有經驗,這樣的說法是無法證實的。

面對這些說法,後來卡爾•巴特有再將安的想法重新詮釋,並認 為安的證明是一種『信仰的自我表達』。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以上 各種論證上帝的嘗試從理論上都是應該打個問號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論證上帝呢?

神蝕時代的上帝論證

在這個神蝕的時代,我們必須結合當今上帝問題的現狀,以及其 可疑性來考察這個問題。因為在以前,關於上帝存在的問題人們根本 就不太需要花時間去討論,因為那個時代的說法本來就已經成為定論 。若真的要討論上帝,只是為了使某些的神學的導論論述更加「完美 」而已。

但不能忽視的是,在這個『上帝可疑』的時代,我們不可能再用 導論性的上帝論證來對上帝的現實存在問題進行非實質性的討論。今 天,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不是轉瞬間,或是一次就可以解決的!在討 論任何神學的問題時,這樣的問題,一再的被重提出來!

因此,我們不能再把上帝論證看成自成一體的思想行程方式。另 外,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時代使得我們要由『信仰角度』來考察表 現為自成一體的思想行程的上帝論證之不可能性越加明顯。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論證上帝呢?

兩個問題

既然『信仰』作為上帝和人之間的相遇包括兩個方面,我們就必 須從兩個方面來提出並回答問題。

1.假如我們認識到我們信仰的上帝是誰,一種自成一體的上帝論 證方式可否成立?(意思是,若我們可以證明神存在,對神有意義嗎 ?本質上對嗎?)

想想!假如上帝的存在就像數學定律一樣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明以 至於使人從理性不容再提出異議,那麼便意味著上帝是某種屬於內心 世界的東西。然而如果我們可以如此理解上帝,祂便不成為上帝了。 因此,正由於我們可以正確地理解上帝是誰,也因此理解到祂具有不 可理解性的!「上帝」一詞可如此表明:一位可以通過自成一體的論 證過程的上帝不是上帝。

因此,我們回答此命題:由『上帝本身的本質』來看,這種上帝 的論證方式是不可能的!

2.假如人們認識到『在人的信仰參與的情況下』所發生的事情, 一個自成一體的上帝可否成立?(意思好像是:若我們有力證明上帝 存在,對於人本身有意義嗎?)

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就算我們能夠有力的得到證明, 這項證明也只使我們的『理智』感到滿足,但並不能滿足我們的整個 人格、整個意志、我們的情感!

因此我們發現,『認識上帝』和『論證上帝』的不同。若真正認 識到上帝存在的人,他不太可能採漠然的態度,因為這樣存在的認知 必然影響他整個生存的所有方面並使之活動起來!那麼,也就是說, 這樣的認識只有在某種生存的參與、冒險中才能得到,並不是通過理 論證明所能完成。

而這種生存的參與、風險,就是所謂的『信仰』!

假如我們認真思考『上帝"信仰"』----作為上帝存在的認知---- 的真實含意,那種理論上的『上帝"論證"』便失去討論的價值。因為 論證只限於理智層次,僅僅是局部、個別的;而信仰才是整體的東西。

上帝論證:同所有人關於上帝的對話

簡單的歸納前篇續所言就是說:在神蝕的時代,我們要有能和當 時代配合的論證方式,所以以前的方式不再適用,且用自成一體的論 證法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由此我們也看到就算能用論證的方式,也僅 在理智層面,而關於人整體,只有信仰才能。

其實,當代天主教神學中可以看到一個對上帝論證值得注意的看 法,由卡爾•拉納提出。從當中可以看到他們不再將上帝論證視為一 種絕對必要的自成一體或幾何求證式表述,而是原則上指每個人都可 能有的『基本經驗』。一個人無須對這種『存在』有清楚的概念,他 逕直去『經驗』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每個人在他的一生中都可能有這種『經驗』!但並非 任何人實際上都得到它。至於在什麼場合充滿和被照亮,這是一個恩 賜的問題,這意味著開始與上帝相遇,儘管『上帝』之名並沒有在相 遇中出現;這是通往信仰路上的萌芽和開端。

由此可知,上帝所包含的內容,上帝的現實性對於人生的意義絕 不應是不可理解的,這些是可以『在對話的過程中逐漸明白的』。

信仰的特殊肯定並不是一種理論上、人們一次便可以達到並永遠 佔有的肯定,而是在實踐的中的肯定。它是一種『期待中的肯定』。 對於信仰上帝的人的肯定就是:永遠期待著上帝真實性的新證明!

而這樣一來,就存在有無數多個『上帝論證』方法。

當然有人會問,前面提到的第一次被光照是種恩賜,是否就等於 將信仰者和不信仰者畫了一道鴻溝?

其實,儘管上帝只有在信仰中被認知,但在不信者與信者之間的 鴻溝並不是不可逾越的:相反地,信仰者和不信仰者在塵世上是鄰居 ,他們之間就上帝問題彼此進行瞭解(至少開始進行了解)並不是不 可能的。為了達到瞭解,信仰者會提醒不信仰者注意自己的生活經驗 並根據這經驗向他指出上帝正在干預他的生活。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樣的論證無法強使一個不願放棄其懷疑 的人接受信仰,我們這樣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論證方式,它只能給予指 點、引起他的注意。

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我們自己本身也是存在著一部份不信 仰和懷疑的因素的,因此,在我們與不信者對話時,其實也總是信仰 在與自己的內在對話,我個人以為這點蠻值得每個基督徒在和別人對 話或傳福音時深思。

做完了以上書摘以後,我們大致有一個結論:上帝是一個位格的 上帝,而至今,我們所理解的位格上帝是一位『正在臨者』,而且衪 以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不同的形式與我們相遇。

接下來,我們要面對另一個問題,也是第二章所提到的問題:這 個在歷史上變化著的上帝可以是同一個上帝嗎?天主教常常很重視「 上帝存在著」這個關鍵,而基督教顧名思義,則比較強調耶穌的獨特 性。我們要如何從位格這個觀念來理解這兩者的異同呢?

很顯然的,這在歷史上變化著的上帝就是一個位格的表現,因為 位格是相互性的、是在兩者之間的。我們只有與衪相遇才可能認識衪 ,而在不同點的相遇就有不同的認識。並不是上帝在變!上帝還是上 帝,衪的變化只是在不同相遇點的表現。

因此,強調上帝存在著的天主教以及強調耶穌的基督教都在指向 同一個上帝。而耶穌,在我們基督徒的觀點來看,是歷史上這個位格 上帝,具體地,很真實地與我們面對面的相遇交點(如果沒有耶穌這 個人在歷史上存在過,上帝的臨在對我們而言就會變得非常空洞)。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其真實不在於新約福音書中耶穌所說的話 ,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我們沒有辦法從福音書中將耶穌真實的形象 還原。反之,其真實卻是在於衪的影嚮!歷史學家可以肯定的只是: 這位耶穌曾經在歷史上存在過,他死在十字架上。雖然福音書並非一 字不差,但耶穌的的確確對其世代以及其門徒有重大的影嚮,衪的影 嚮就是位格上帝以耶穌的形象真實,具體地與人相遇的證據!!

到這裡,我們暫時必須岔出一點:新約福音書的記載雖然包含了 門徒的回憶與信仰表白,雖然從新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永遠沒有辦 法將歷史的原貌復原,但並不表示福音書的記載是虛構的。福音書的 記載雖然混雜了門徒的回憶,但就基督徒的角度,仍然無損上帝透過 福音書的啟示,無損於耶穌曾經復活的事實。

只要我們承認耶穌的影嚮是位格上帝與人相遇的表現,我們就必 須承認耶穌曾經復活(如果不是為了死而復活所帶來的救贖,上帝幹 嘛要讓耶穌降生?是玩好玩的嗎?)。反過來說也對,我們承認了耶 穌的復活,我們就在這一點上與上帝相遇了。

至此,我們對這一章做一個歸納:我們看見這變化著的上帝是位 格上帝與人相遇的表現,而耶穌正是上帝與人最真實相遇的一點。耶 穌被證明是:一、上帝臨在於人們身邊的宣告;二、耶穌是十架的苦 難者(歷史上看亦是如此)、三、死而復活者。

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我們經常與討論上帝,卻忘了思考一點: 上帝難道是可以被我們討論的嗎?一位神學家說得好:「假如這是一 位人們可以討論的上帝,我就不會相信衪了。然而,衪卻是一位人人 可以與之談話的上帝,所以我會信仰衪。」

甚麼又叫做可以談話呢?就是祈禱!但甚麼又是祈禱?祈禱時發 生了甚麼事?它是一種幻想呢?還是一個在空氣中的自我對談?

首先,人不是物,人是一個位格,上帝更是一個超位格,因此在 談甚麼是禱告時,我們必須從“兩者之間”的範疇去理解,也就是說 ,我們必須把上帝和人擺在交互性的、相互作用的脈胳下一起思考, 而不單獨從人這裡的行動或上帝那邊的反應來理解。

當人的行為發生了某種改變時,常常都是人際間互動的結果,我 們不能說,是他自省的結果,即便是自省,也是發生互動後的自省。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必須把人放在兩者之間的互動下討論的。

祈禱也一樣,我們不能說,祈禱所發生的改變是個人單獨的幻想 ,而且也不是空氣中的自我對談。這改變必須是祈禱者與祈禱的對象 (上帝)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此刻上帝成了真實。

同理,當我們把上帝做為一個超位格理解成位格與位格之間的中 介,為他人代禱所發生的改變,也就沒有甚麼神秘性可言了。因為我 們和上帝互動,上帝又和我們代禱的對象互動。

因此,從位格的角度,我們不難理解,甚麼是禱告。它並沒有甚 麼神秘性,也不是甚麼特殊的經驗,只是信仰上帝的生活中很自然的 一個部份。前提卻是,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傾聽我們的禱告,我們也相 信上帝垂聽,於是上帝向我們指稱「你」,我們也向稱上帝為「你」 ,兩個位格之間便發生了變化,成為了事實。

對「祈禱即對話」可能產生的批判

談到祈禱,有些人可能就會批評說:“啊!我不管你用甚麼一大 堆位格的術語,來論證祈禱不是在對空氣說話。好!就算有上帝存在 好了,可是你們基督徒禱告,難道不是一種逃避的行為嗎?遇到事情 ,只會喃喃地在一邊禱告,卻不懂得負起應用的責任!”

有一些神學家就會回答說祈禱並不意味著以上帝的行為替代人的 行為,我們的祈禱不期待以任何的奇跡或魔法改變現狀,我們的祈禱 ,使自己做好準備承擔自己對世界應有的責任。他們認為不斷地禱告 意味著以符合禱告的態度過生活。

沒錯,我們承認,一個人若真心不斷地禱告,就不會自顧自地不 停地唸禱詞,而會有所行動。然而,我以為這些神學家忽略了兩件事 ,第一、「個別行為」和「基本態度」,第二、不知覺的否認了上帝 正在我們的周遭。

我們以為不斷地禱告,若不是一個基本態度,而僅僅做為一種個 別的行為的話,正是一種與上帝對話的表現,正是在不斷地呼喚上帝 ,稱衪為「你」,並且渴望衪的干預。倘若沒有了這樣的對話,就沒 有了與上帝位格性的互動,上帝對我們而言也因此就消失了!!

而且,為甚麼會覺得上帝的干預是一種魔法的期待呢?這意味著 ,我們以為人已經長大,已經有足夠的知識,可以掌控現實的一切了 ,我們已經不太相信上帝就在我們周遭了。對上帝回答的等待,變成 只是一個幼稚的“奇跡信仰”所帶來的行為了。這樣的結果就是,要 解決一個問題,我們會以為讀報以了解問題,會比禱告來得更有意義。

然而,對禱告更正確的解釋應該是:為現實禱告,正是與現實的 總體聯絡的對話。舉例而言,我們讀報可以激發我們對現實的反思, 然而,禱告卻把我們的反思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就是與現實的根本—— 上帝對話的層次。

總結一句,不斷地禱告以及對現實的責任感不是互相對立的,差 別在於基本態度以及個別行為。而且,因著與位格上帝的對話,我們 也可以重新找到,面對現實時,禱告的意義。  
 

[回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