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起,由於工作角色的調整,我開始參與一些管理訓練課程, 
                     
                    也開始接觸一些又像對又像不對的觀念。最近我最常觸碰到的觀念是「 
                     
                    變」,說得更精確是對「變」的擁抱、憧憬、歡迎與期待。 
                     
                     
                     
                      這句話常常出現在投影幕上:「唯一不變的是『變』本身」;不錯 
                     
                    ,世界的確不斷在變,尤其本世紀豈僅「百年銳於千載」,根本是十年 
                     
                    即成一變局,我念大學時上機用的是卡片,在電機館前一長隊人馬裡交 
                     
                    出卡片,五天後在另一長隊裡拿回報表,念研究所時初次用VAX分時 
                     
                    系統,能夠坐在終端機前即時敲進程式得回結果已經感激涕零不會計較 
                     
                    有時不免的排隊與反應遲緩,做事四、五年後每個人開始用自己的PC 
                     
                    寫程式,第一台386擁有的記憶體比我用過的VAX記憶體還大,然 
                     
                    而欣喜還未在記憶中褪色,586已經堂堂登場了。我的工作領域是使 
                     
                    用電話網路的音頻數據機研究發展,七年前及多少學術界研究、工業界 
                     
                    發展之功才催生了每秒傳送9600(bits)的數據機,今天每秒傳送 
                     
                    28,000(bits)的已經降臨人間了。所以「變」的確是常態,不能適應 
                     
                    變局的結果必定是挫敗甚至淘汰,如瑞士沒有體察到積體電路的趨勢繼 
                     
                    續製造機械式鐘錶,他的市場佔有率從1940年的80%降到1980年的22% 
                     
                    ,鐘錶王國的地位拱手讓給日本。 
                     
                     
                     
                      為了在變局中求生存,企業顧問師們紛紛整理個案歸納教訓,最後 
                     
                    得到的結論儘管眾說紛紜,但每次訓練課程似乎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改 
                     
                    造課題:承認「變」的優越、的不可抗拒。在一個接一個的事例列舉之 
                     
                    後,我卻有一種不安的感覺,讓我一直尋找不安的緣由。 
                     
                     
                     
                      不安似乎直接源自我並沒有對每一個變動亦步亦趨(我沒有變得愛 
                     
                    吃漢堡儘管速食店如雨後春筍般設立),所以我有一種被冰冷的手指著 
                     
                    鼻子的感覺。我之所以沒有,和我是否抗拒新事物無關,原因很簡單: 
                     
                    漢堡仍然太貴而我也懷疑它營養的均衡。其實課程裡並沒有提到漢堡, 
                     
                    實際生活中的抉擇也比吃不吃漢堡複雜,只是我開始發現不安的理由是 
                     
                    整個課程只在強調拒或納的心態問題而從不討論如何做拒或納的判斷。 
                     
                     
                     
                      對於中國人而言面臨變局是近代史一個刻骨銘心的體驗,從「師夷 
                     
                    之長技以制夷」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全盤西化」這一段江河日 
                     
                    下的過程,我們對癡守「祖宗家法」者的鄙夷,對變法、革命者的同情 
                     
                    已經變成了一種典型反應。我並不主張一切維持現狀也無意替某段歷史 
                     
                    翻案,然而我卻擔心對「變」的拒與納不獨是被簡化也被道德化了。持 
                     
                    變革態度者經常把持保守態度者的審慎解釋成後者心理上的怯懦(對於 
                     
                    陌生領域的懼怕)、懶惰(眷戀已經熟悉的成規)、狹隘(缺乏對新事 
                     
                    物的包容)、甚至是自私(維護既得利益),卻忽略了「變」也應該是 
                     
                    思維與抉擇的結果而非毫無保留的擁護。 
                     
                     
                     
                      對於這一點例子無須多舉,單看我們使用的詞彙就可窺見一斑,「 
                     
                    大膽創新」、「突破傳統」不論創新、突破的內容如何反正就有著褒揚 
                     
                    的意涵;反之,「衛道之士」、「力挽狂瀾」也不管主張怎樣終歸就有 
                     
                    著酸腐的氣息。 
                     
                     
                     
                      當人們習於見到改變週而復始地淘洗著我們的生活,起先是工具然 
                     
                    後是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最後是思想觀念,於是一種新的心態形成了: 
                     
                    沒有恆久不變的東西(不論是規範或價值體系),所以也沒有可以持守 
                     
                    的東西,反正今是明非,甚至沒有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除了自己喜好 
                     
                    所認定的。然而喜好是何等飄忽善變不可捉摸的東西,所以只能把握片 
                     
                    片當下,因此這個時代的特徵是鄙視永恆、缺乏忍耐,不僅因為所有的 
                     
                    東西都在快速變遷,更由於沒有人想要持守什麼、留住什麼。在這些課 
                     
                    程中洋溢著一種決定論的氣息,好像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是認清潮流、順 
                     
                    應潮流,我們只能讓方向一致於潮流所趨,才仍夠免於逆流而上的辛苦 
                     
                    ,簡言之我們根本不必有方向,潮流決定了一切。 
                     
                     
                     
                      不錯,就實際事物的層次舉例,科技有它必須體察的趨勢,產品有 
                     
                    它莫之能禦的走向,然而我們之所以接納它,必須是因為它先通過我們 
                     
                    的價值判斷而非震懾於它的洶洶來勢。合乎環保的綠色產品固是眾望所 
                     
                    歸,把虛擬實境(VirtualReality)用在暴力色情上也有引頸企盼的 
                     
                    徒眾,其為潮流者一也,然而我們豈能不分青紅皂白地隨波逐流?就思 
                     
                    想概念的層次而論,威權固不足取,任個人為所欲為又豈是團體之福? 
                     
                     
                     
                      換個角度看,這種一面倒擁抱改變的態度也許源自對歷史的一種反 
                     
                    抗,曾經有一個時代不同的團體各以自己認定的真理在一些小事上彼此 
                     
                    撻伐,恰如格列佛遊記所描述為了雞蛋從哪一頭打破爭論不休一樣,厭 
                     
                    倦了這樣問題的人走到包容的另一極端,無條件接納一切改變而把所有 
                     
                    有所堅持的都視為「我執」,其實斷定世上沒有絕對真理本身就是個待 
                     
                    定的真理,如果它是真的它所指涉的就是假的,因而產生了矛盾,這矛 
                     
                    盾的源頭在於它指涉的範圍遍及任何真理以至於將自己也包含在內。這 
                     
                    似乎在提醒我們謙卑一點:「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是你的哲學可以夢 
                     
                    想得到的」(何瑞修對哈姆雷特語)。 
                     
                     
                     
                      然而真正的謙卑並不是對每一個主張唯唯諾諾,因為天地間有著一 
                     
                    定的法則,「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而輟廣」(荀 
                     
                    子<天論>),宇宙的法則由不得人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 
                     
                    宇宙的法則並不僅及於遙遠的物換星移也主宰著切身的生命運行。例如 
                     
                    濫交導致性病而正常的夫妻生活卻絕對不會,我查遍百科全書都找不出 
                     
                    解釋,我只能說生命的創造者有祂的原則,可憾的是人們千方百計使用 
                     
                    各種器材規避造物主的法則,卻從不想從一而終就是最安全的方法。 
                     
                     
                     
                      據說有人問愛因斯坦世上有沒有絕對真理,愛氏回答說他相信有, 
                     
                    因為沒有絕對的真理就不會有相對的真理。我無法斷定這則傳說的真假 
                     
                    ,但我相信愛氏有可能這麼說,因為他的特殊相對論本身就奠基於一個 
                     
                    不可思議的事實:真空中的光速無論參考系統速度如何都量度到同一數 
                     
                    值。這就是為什麼代表光速的符號是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字母─ "c" 
                     
                    (constant,常數是也)。 
                     
                     
                     
                      宇宙之中充滿了不可思議的秩序,這是萬物得以存活的原因之一, 
                     
                    也是我們相信宇宙有一位主宰的原因之一。宇宙之中也充滿了不可思議 
                     
                    的繽紛,這是世界多采多姿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願意親近神的原因之 
                     
                    一。祂沒有把萬物造成機械傀儡、造得千篇一律,在分殊(variety) 
                     
                    中有著統一(unity),在統一中不缺分殊,變中有常,常中有變,只 
                     
                    看見變異頻仍並以此為常者,我誠摯地邀請你們認識宇宙的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