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己想說的話

gospel


   這篇小說曾在基督教界引發激烈的討論。不過討論的重點,的確和網路上無 宗教信仰者討論的方向有很大的不同。

   網路上討論的重點是:1.真有上帝存在?2.容許人經歷劇痛苦難的上帝值不 值得信仰?前者是懷疑有上帝,後者是懷疑上帝的愛,

   前者是關於「存有」的提問,後者是關於「苦難」的提問。前者是要證明其 有或證明其無,後者是要質疑陷於苦難者自己對信仰的經歷,是否需要更新,如 何更新?

   「雙面亞當」其實比較是在處理後者的問題,並強調更新的過程,需要承認 並接納人真的是極其的軟弱,靠自己是如此的無力,然後問自己,上帝如何面對 人的有限,軟弱,與無力自救?

   汪平是透過體會上帝不但是聖潔公義的上帝,也是承負人類軟弱罪孽的上帝 ,上帝不但是剛強者的上帝,更是軟弱者的上帝,於是基督教信仰的奧秘「我有 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而不是出於自己」就被他經歷 到了。這是基督教信仰「十字架」的中心信息。

   因此他最後的安慰,是源於對神慈愛面的重新體悟。 他一直經歷的是神的 公義,直到他終於想通那個夢,體會神的慈愛與承擔,真正是源於神自己為救贖 世人,也早已受過苦,他的信仰才蛻變新生。這正是耶穌所說的:「凡勞苦單重 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的精義。

   但是這篇小說,的確也被一些基督教界急於衛道的人士質疑:怎麼可以暴露 牧師的信仰掙扎?牧師掙扎時,為何不是去禱告,而是去找心理醫生?

   然後又有很多人出來辯護:為什麼牧師不可以軟弱?怎能苛求一個軟弱者去 禱告?

   所以在基督教界的爭議,恰好就是支持汪平或支持雅芳的爭議了!

   其實我在這整篇故事中,比較傾向於認為台灣的教會較易因忽略軟弱而壓抑 調某些真實,這些真實,終究是透過危機與苦難而傾倒出來。

   這種否定軟弱擴張聖潔的傾向,是與不平衡的福音觀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 此在教會的見證中,只有得勝的宣告,而迴避著尚在痛苦掙扎的軟弱,當這個現 象成為一種公式,便產生出不能接納軟弱罪人與指摘軟弱的法利賽現象了。

   活出信仰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人生艱難,特別是當永恆與現世產生出 一種張力,人內在的新生命與軟弱的罪性產生衝突的時候,那種在困境,疑惑, 掙扎,恐懼,憤怒中,向著神誠實的哀告,是遠比教條要更叫人感動的。上帝是 軟弱者的上帝,自以為剛強的人總是會遠離祂,這是十字架的奧秘。

   而我必須要誠實的說,台灣的基督教會界內,充滿太多像雅芳這樣的人。他 們不願暴露自己內在的懼怕,慌亂,失望甚至是絕望,軟弱....,原因是想昭告 世人基督教是使人「剛強」使人「成聖」的唯一信仰,這樣的思想,促使教會不 知不覺驅離了許多無助渴望垂告上帝的人。我認為這種不誠實的剛強聖潔,正是 「教條主義」的濫觸。

   我研究中國文學史,發現近代小說,凡處理基督教信仰題材的,有非常大的 百分比是在處理教條主義,我也難免震驚!從清末到現在短短一百多年傳教史, 教會內竟產生那麼多、導致文學必須觸碰的教條主義,我相信這跟中國文化絕對 有關。因為中國是個「聖人文化」,這會導致基督徒認為自己必須符合「剛強」 的形象,而忘記基督教信仰最核心的深處,是人在軟弱中才會最真實的與上帝相 遇。因此這些基督徒就會拒絕承認信仰本是一條漫長的成長之路,拒絕承認即或 是基督徒,還是需要透過各樣的歷練來成長,因此強求信仰者必須在人前是「不 會跌倒」的面目,結果反而使痛苦中的人加倍痛苦,也使自己的信仰僵化,成為 拒絕長大的人。

   這是我寫這篇「雙面亞當」,企圖在教會內引發的討論與反省。

   當然,因此而生出某些基督徒對我的不諒解,這也是我必須承受的後果了!

  

  
虛擬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