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七八零年代的理想主義者

gospel


   失根的樹是一篇中篇小說, 記錄並反省了台灣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的民 主轉折,中間包括「黨外」到「民進黨」的進展,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大陸 六四天安門事件,及次年台灣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發起的「老國代下台」學運, 及世界大事波斯灣戰爭。

   故事以兩個人物─林哲朗, 田曉慧為主軸,開展出在這大時代變動中,兩 個分別以「外省第二代」及「台灣人子弟」的不同背景的青年,展開的尋根之旅 。雖然是以林哲朗與田曉慧為主角,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各自又遇到各種不同 類型的知識份子,這些知識份子面對這動盪的時代,各自有所深思反省,並因此 開展出不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選擇。

  我們一向定義理想為外在的一種社會運動,從民主運動,到環保,弱勢。或 許這根傳統上對知識份子「學而優則仕」的一種現代版本。

  但故事發展到後來,兩個人的內在都起了變化,林哲朗說「沈默」,田曉慧 柔和的對周圍的小人物起了關懷,因為他們都省悟,若心靈沒有改變,社會運動 的理想成分,是理想的假象。

  所以田曉慧會對汪嘉青說:你的理想國容不下捨己的愛,那裡沒有捨己,哪 裡就有傷痕。

  沈默,與捨己是相當有關的。

  故事發展到這裡,兩個理想主義者都由外向性走向內向性的理想了。

  我會將故事描述成這樣的結果,當然是有感於 80 年代社會運動的喧嘩。我 絕無意責備走向街頭的弱勢團體。我是從整個大環境來看,感慨社會的視野,只 有外向性的社會運動,而沒有內向性的心靈理想做平衡。從輿論到實踐,都不夠 平衡。

  林哲朗與田曉慧的關鍵啟蒙者:田曉慧的父親,扮演了兩個年輕人尋根過程 的刺激者,但是在最終,當年輕人成長回來見他時,他卻因走入生命的另一階段 ,而重有失根的感受,因而必須開始他生命最終階段的尋根之旅,故事就在「老 者的失根」中結束。

  我相信很多人邊讀會邊想問:「 gospel 是文章裡眾多知識份子中的哪一個 ?」我可以先回答您:「我是每一個。」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不知多少次 因激動不已而無法寫下去,多少次透過小說對話吶喊出我的心路歷程。

  而田醫生的老年,其實是本文的重點之一。我一直很想理解,一個面對死亡 的人,如何回顧他的一生?

  但我能回答嗎?這篇小說最弱的部份在結尾,已對此問題做出回答。

   我實在太年輕!我想我除了沈浸藝術的體會, 或面對病痛末期的病患,會 稍稍捕捉這種生命晚期的「躍昇」之外,我自己實在是無法身歷其境去陳述的。 生命晚期會需要經歷一種「躍昇」,這境界與其躍昇過程真的很難以文字描述。

   「生命之根」的探索是「失根的樹」最難的一部份。這部份我認為我處理的 很不成功!

  這是一篇獻給所有理想主義知識份子的小說,正是因著我周遭這些個理想主 義的知識份子與我深深的共鳴,才使我終能在血淚交織中將它書寫完畢。這也是 一篇獻給這大時代的小說,我有幸生在這大時代,並絕不冷漠的參與進這大時代 ,是我個人的榮幸。

  我相信寫完這篇小說以後,我將會有至少十年無法再生產這等水平的小說, 不僅是因為我才華有限,更是因為這樣的小說是要用生命體驗來書寫,而我,還 是太年輕,對時代對世界對生命還有太多太多的無知。

  

  
虛擬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