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描述


本文是刻意用「斷裂,零散感」的文體來探討「後現代」這個詞的矛盾現象 ,因此取名叫「描述」。文章分兩大部份,前半段指出後現代的「時髦性」 與使用者在觀念與實踐上的落差,後半段特別提出台灣的網路BBS媒體,很 明顯的出現的「斷裂」「平面化」「無時間歷史感」等的後現代社會徵候。

之一

在某些場合舉辦演講,若把主題設定在「後現代」,總是吃力不討好的。聽眾會抗拒。抗拒理由 歸類有二點:1. 太專業,聽不懂,2. 跟自己的生活無關。

但是很奇怪,研究後現代的人都說,這是思潮與趨勢。思潮與趨勢,當然意味著這會跟大眾息息 相關。

之二

每個領域都有其自身的「後現代」講論,有其專業術語,有其代表人物。

後現代是專業,而每個專業領域中也自有其後現代。

文學有文學的後現代,哲學有哲學的後現代,藝文美學,建築,都有後現代。甚至每個專業領域 中的後現代,都有不同的派別互別苗頭,這正反諷的應了後現代特色之一,多元,支離破碎,零散中 無法統一。

但是,談「視界的移位」,「解構」,「語言中心的消解」,「意義的耽延」,「解合法化」 「邊緣戰鬥」的名詞釋義,或是這類名詞隨機隨處的應用,卻比清楚詮釋出後現代本身,要容易的多。

談論「後現代」,又比談論「我們周遭有哪種人是典型的後現代」要容易的多。

而找出周圍的人的典型後現代徵候,又比找出自己的後現代徵候要容易的多。

因為後現代所分析出的社會情境人心情境,均是帶有強烈的破壞力與否定性的:零散無法自我統 一、無中心的自我、碎片、無歷史感、表面化平面化、商品拜物。最好的一種說法是「揭露」,或 「以沒有言說出來的沈默」指向那可能的正面性。

而多半的人討論後現代中那最具破壞性與否定性的部份,總把例證遙遙指向一種抽象的群體,認 為「那些人」是典型的後現代,至於自身,總確信著還有能力超越。

所以當一個人自負許許的說自己耽溺於後現代,那麼,他就還不夠後現代,後現代對他仍舊是一 種思維模式,一種思潮,一種美感,一種品味,一種自我證明。

之三

人文領域互相影響出後現代觀點。人文領域中的人,清楚分析出應用科學研究者,一樣的置身於 後現代浪潮裡。

但是應用科學專業者,漠視後現代,視後現代為無物的,比比皆是。

之四

喜好後現代的,往往出現一種思想與實踐的落差。就是後現代觀點只能局部實踐於生活中。造成 思想的巨大,實踐層面的點狀出擊,甚至將後現代停留於思想與觀念中,刻意延滯實踐力行動力。

譬如對抗意識型態的邊緣戰鬥,至少戰鬥當時,必須容許「邊緣戰鬥」成為一種意識型態,否則 戰鬥的凝聚力將不可能產生。

譬如語言中心的消解,在談論此話題時,至少得大部份承認語言言說出意義核心的必要性,否則 此話題的談論就不可能。

譬如指認出意義的匱乏性思想的平面性的同時,在生活層面上卻仍有「某種意義」的篤信,或至 少遙遙指向「不在場的意義」,或篤信「沒有意義的必要性」。篤信,與思想平面意義匱乏,是矛盾 的背立。

或者將一生的安身立命做出抉擇的那片刻,終得相信人生落實於非平面化,落實於某種盼望的可 能性。

思想的完整,與實踐的局部性匱乏性,也是後現代徵候。

之五

研究「後現代」,不可能背離「現代」。否則將無從解釋德希達與海德格,哈柏馬斯與李歐塔, 黑格爾、馬克斯、韋伯與貝爾,阿多諾與班傑明... 之間又血緣又顛覆的關係。

「後」,意味者反,卻是辯證性的反。沒有沿承,也就沒有反的可能。也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 解釋,可以說,後現代是現代的惡化。

因此研究後現代者,有篤信「揭露」的極至,是反思與超越。

有耽溺於揭露中淒美的虛無。

有焦慮於是否還有出路的可能──當一切主體都被消解以後。

後現代與現代一樣,最終仍必須徘徊於悲觀與樂觀,盼望與放棄,超越與耽溺之間。

後現代無非是歷史連續體的過程之一,將隨時代而過去。

之六

後現代是如何由現代蛻變而生的?領域不同,視野就不同,答案無法定於專一。

哲學界看見語言與文本的顛覆,導致主體的消逝。
社會學界看見後工業社會的翻轉,馬克斯的困境。
藝文界看見理性的侷限,情感直覺的藝術的揭露。
歷史學者看見六零年代。
文化界看見傳媒與商品與科技的結合....。

因此談論後現代,不能忘記自己置身的視野。

之七

如果視野走入傳媒。

再走入傳媒中的網路。

之八

論無深度的平面化。

再也沒有比拆解別人的文章更有趣的遊戲了。越是長的文章,越容易拆解。摘取其中的一句話, 指陳出語法的錯誤,邏輯的錯誤,文字與表述的錯誤,方法學的錯誤。

再也沒有比玩邏輯遊戲更有趣的事了。看文章的意義,在於看出其邏輯的錯誤。一長篇文章, 只要挑出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文章便全盤為非。

更有趣的遊戲,是在拆解成單句後,加上自己的文本,造成文章走向全面的背反。

在網路上,遊戲比創造文章有趣,或許說,遊戲是另一種創造。誰說遊戲不是言論自由的一部份?

如果能用一點字詞激怒對方,遊戲更達至樂趣的顛峰。誰說吵架演變至人身攻擊,不是言論自由 的一部份?

二律背反不是網路傳媒的遊戲規則──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你們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在前的必要在後,在後的必要在前。謙卑的必升高,自高的必降為卑。
彌賽亞之救世之君,走上罪刑十字架的結局。

一句話回答:滾你媽的蛋!具有相同的影響力。

之九

論斷裂。

想改頭換面重新作人嗎?想具有另一個身份嗎?想跟自己的過去切斷關係嗎?

上網路,選一個id,變換著暱稱。

想具有十種完全不同的人格特質嗎?製造十個id。

可以隨心所欲的變換人格。

戲弄著自己的過去,戲弄著周圍某個熟悉的人,戲弄著現在的自己。

你可以是色情狂,暴力份子,可以是女人同時是男人,你可以今朝十八,明天三十五,你可以痛 罵狠幹你親密的友伴,或者用不同的id自己罵自己。

網路上可以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此時此刻,讓完全陌生的你走進心靈(或者根本就是陌生的你 自己投入世界?)

我是誰?你是誰?

新造的人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離開網路穿上舊人。

斷裂的另一種詮釋是精神分裂。

之十

論主體的消失。

把自己投擲進資訊裡。進汽車版,聽 A 君說,聽 B 君說,再聽 C 君說。進音樂版,聽 D 君說, 聽 E 君罵 D 君謬論。再進 政治版 看完 一天分1000篇的小道內幕,歪曲消息,人身攻擊。進WWW遊 走。觀點一,觀點二,觀點三。商品介紹,廠牌一,廠牌二,廠牌三。

你到底需要什麼?你對某事的看法為何?

抗拒。

抗拒只有別人的資訊與觀點,要建立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與眾不同的。將自己的觀點一成不變 運用於所有不同的話題裡。專一而執著。不合則棄。觀點成為你的mark,確立不移。你是觀點,觀點 是你。

無法跟他人溝通的「觀點僵化症」,與「資訊走迷」一樣是主體的消失。

之十一

談論「後現代」,比談論「我們周遭有哪種人是典型的後現代」要容易的多。而找出周圍的人的 典型後現代徵候,又比找出自己的後現代徵候要容易的多。

因為人在談論後現代時,也在抗拒後現代。

你是典型的後現代嗎?你典型嗎?

置身後現代的你,可以超越後現代嗎?

  

  

下一篇:後現代的提問

  
過招 陳韻琳•蘇友瑞專欄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