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
對「我的反曲點」一文很有感觸。我和你有非常類似的背景,
但基於我是女性,因此父親和我的關連,不像母親與我的關連
這麼的深。但我一樣隨著時代變遷,經歷過對父母意識型態的
變節,當時引以為傲,覺得這是徹底認同台灣的方式,甚至企
圖說服自己的父母,接受我們的變節,深深的刺激著他們。
而後幾年幾年過去,父母頭髮都白了,突然發現這樣的變節其
實對大台灣意識型態的人而言,是永遠不夠的,彷彿我得要徹
底的換血或是切斷血緣才行。當年的變節對於台灣民主,從他
們的立場來看,沒有任何意義。
於是也企圖,就算遮掩不住,至少不再跟父母談論現在我們的
處境,不再談論當年對父母的說服。我想讓他們平平靜靜,安
安心心。有時候看到媒體繼續拿我們年邁的父母做文章,彷彿
他們繼續是台灣的禍害,我會很想藏起那些話語,彷彿那些話
不曾發生。現在對我而言,只回到非常單純的願望:讓年老的
人安享天年,不要再攪擾他們了。
這不正是「再見列寧」電影的主題嗎,政治不管如何變遷,父
母親情永遠無法割捨的。只有當我們都長大,也都經歷過幾番
「改朝換代」,經歷過幾番政治耍弄,終於,我們回到家中,
聆聽自己的父母親,不再是自詡理想主義的角色,而是單純用
著兒子女兒的心。我們不能像電影中的主角,呼風喚雨似的讓
父母親一點都不覺查政治社會的變遷,但我們可以聆聽。而感
謝上帝的是,父母仍健在,知道現在他們可以說,因為我們會
聽。
韻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