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我念小學,就已經獨來獨往不會交朋友了。那時
我最要好的朋友是書本,我有一整套東方出版社的文庫,我做了一個
屬於自己的小小圖書館,每天功課寫完就是翻書看。
那時,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小公主」,這是描述孤女莎拉的故
事,她母親過世,父親原本很有錢,跟朋友合作採礦,因此把莎拉放
在寄宿學校,沒想到礦坑出事了,父親再也沒有消息,於是這個貴族
寄宿學校勢力的校長,就把莎拉從公主一扁成為女傭,讓莎拉受盡同
學嘲弄、老師白眼,她僅剩下另外兩個跟她處境類似的朋友。
我最喜歡的一段,就是有一天莎拉醒來,發現她的房間全變了,
地上有地毯、桌上有桌巾、還有好多好多可口的食物,莎拉以為是夢
,但其實不是,她以為魔法只有這一次,沒想到魔法天天都有。當我
看到這裡,就充滿喜悅,因為受苦的人停止受苦了。我更喜歡的段落
是校長發現莎拉背後突然出現了顯然很有錢的支持者,儘管這支持者
匿名,但是校長感覺的出來他來頭不小,於是校長對莎拉態度再度轉
變,莎拉失學成為學校工友已久,卻又被帶回教室,坐到公主座上,
那時,一直勢力眼、嘲笑她的同學們全都充滿嫉妒,敢怒不敢言。
故事最後,才洩漏幫助莎拉的是住莎拉破房間對面那個好心的印
度人,他一直目睹莎拉的善良與被欺凌,因此出手幫助,只是他萬萬
想不到,他幫助的莎拉,最後竟是他一直要找的孤女,原來莎拉父親
儘管已過世,但採礦最後是成功的,因此父親留給莎拉一大筆遺產,
這印度人,就是按父親遺願要找到莎拉的朋友。
我記得當年,這故事我是愛到可以一看完,立刻翻回第一頁重看
。對這個故事唯一不滿意的,就是覺得印度人只把莎拉帶走太仁慈了
,他應當燒掉這間寄宿學校,讓校長體會一下做貧窮人被別人瞧不起
是什麼感覺。
後來我才知道,一再被人提及的故事「秘密花園」,跟「小公主
」是同一個作者,真奇怪,這作者明明很窮,需要透過小故事養活一
家子人,何以作品中充滿貴族味?莫非透過創作貴族世界中的人物,
寄託自己貧窮下的幻想?這作者名叫法蘭西絲‧霍森‧柏納(Frances
Hodgson Burnett,1849~1924)。
「秘密花園」跟「小公主」風格已截然不同,也難怪我很久以來
都沒有辯識出是同一個作者。
「秘密花園」這故事已頗有神秘主義的味道,一座花園,呼喚著
三個封閉的心靈,讓他們打開心扉,心靈徹底煥然一新;那花園彷彿
是有生命的,而花園的生命,跟已死的女主人有關,女主人透過她生
前最愛的花園,繼續照顧自己的丈夫、孩子與外甥女。
儘管「秘密花園」仍是貴族家庭的故事,可是很明顯的,深愛大
自然的農家百姓,躍居為主角,他們因著對大自然的理解與愛,因而
能協助發現「秘密花園」的小女孩,使荒廢的園子綻放出生命的奇蹟
後來我才知道,「秘密花園」是作者晚期的作品,在寫這部作品
前,她失去了自己的兒子,從此她一直打從心底相信,她死去的兒子
會以某種方式繼續跟她溝通,她相信,透過大自然死者可以與生者繼
續交流。這種篤信,絕對跟無法割捨兒子的母愛有關,她寧可透過這
種篤信,讓自己不那麼傷痛。因此,一如在貧窮時寫貴族世界的故事
,並暗指富貴對貧窮的勢力、欺凌;在失去愛子後,她寫出「秘密花
園」、透過花園讓已死母親打開丈夫、兒子封閉的心扉,她也希望她
和死去的兒子間,有個「秘密花園」。
這讓我想到Pascal Quignard所創作的「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提琴家聖可倫坡封閉自己創作的最偉大的音樂不讓世人知道,是因為
他那些最偉大的音樂,是為已逝之人創作、不是為生者,他要透過這
些音樂,呼喚他已死的妻子,讓她與他在音樂中再見面。
用藝術呼喚死者,為的是讓死者與生者永恆不渝的愛得以繼續,
這是對藝術最大的禮讚、也是最大的奢望了,而Frances Hodgson Burnett
創作「秘密花園」,即使不曾賦予文學如此大的禮讚與奢望,可是透
過「秘密花園」弔念兒子、安慰自己,並篤信著生死能交流的信念、
期待母子之愛連死亡都不能隔絕,這創作的心意,不也多少表明了在
她心目中文學的偉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