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的部落格

歡迎在此分享您的讀書心得,或回應[url=http://life.fhl.net]心靈小憩網站[/url]的文章觀點!也可以投稿喔!

版主: Robertpsycho月童

版面規則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沒落的部落格

文章月童 » 2011-02-22, 21:50

紐約時報周日報導,部落格原本是許多人抒發文章的園地,然而隨著臉書(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路興起,部落格的需求正逐漸沒落,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大減。

喜愛拍攝的美國高中生麥克,就如同許多拍片同好一般,在部落格中張貼作品,然而部落格的訪客人數卻寥寥無幾,沒辦法他只好改在Facebook上張貼,麥克因此說:「我不會再用部落格了,因為我想要接觸的人都在Facebook上。」

美國Pew研究中心的網路與美國人生活計畫去年調查顯示,從2006到2009年間,12到17歲的年輕族群使用部落格的比例減半,僅達14%;在2010年,18歲到33歲使用部落格的比例較兩年前下滑2個百分點。

許多部落客表示,太過忙錄沒空撰寫冗長的文章,或是缺乏讀者而靈感枯竭,有些人則認為,沒興趣再打造一個部落格,因社交網路已提供一切與親友連繫的功能。

部落格「blog」一字源於2004年,一般形容人們在網站上分享心情日誌,並提供讀者留下意見。許多新聞和評論網站一開始以部落格型式出現,但最後已轉變為具影響力的小型訊息流通中心,像是新聞網站Huffington Post以及Silicon Alley Insider。

部落格的地位原本無可動搖,隨著Facebook和Twitter等網站的出現,流行於年輕人之間,似乎有取代部落格的意味。人們不再需要部落格與世界聯繫,只要在社交網站上迅速更新資訊、抱怨天氣、貼張文章連結、新聞事件,以及分享照片即可。

網路與美國人生活計畫主持人雷尼表示,「這些向外界分享生活、說故事的行為仍然存在,甚至更活躍,只是轉換至其他平台」。

儘管年輕族群對部落格的興趣漸失,然而部落格仍受到中老年人的歡迎,據Pew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在34歲到45歲的網路人口中,2010年使用部落格的比例較兩年前增加6個百分點,達16%。在46歲到55歲的網路人口,使用部落格比例增加5個百分點至11%。

工商時報 【記者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img]http://life.fhl.net/gospel/puma.gif[/img]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文章月童 » 2011-02-22, 21:56

尋上,

問題一、部落格和臉書、tritter之間的差異?

問題二、為何年輕人不要部落格,中老年人卻喜歡部落格?

問題三、年輕人變成中老年人後,會回歸這種重視言說內容的介面諸如部落格嗎?

問題四、對於心靈小憩以前最擔心的「碎裂化」「零散化」「思想割裂化」,臉書、撲浪、tritter有沒有更加促成這現象?

問題五、習慣社交媒體,也只用社交媒體的網路族,有沒有可能因此一直沒有接受完整思想訓練,也無法讓自己深刻、有深度?如果不是,原因在哪?

問題六、談論信仰作福音工作,有可能用社交媒體完成使命嗎?

問題七、如果你是從部落格轉成臉書等中介,界面對你的思考方式有沒有造成影響?

問題八、心靈小憩因應之道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img]http://life.fhl.net/gospel/puma.gif[/img]

頭像
黑熊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09
註冊時間: 2006-01-20, 00:26
來自: 熊族
聯繫:

文章黑熊 » 2011-03-09, 13:25

[b]問題一、部落格和臉書、tritter之間的差異?[/b]

應該區分為部落格、微網誌和社交網絡的差異。
部落格是以內容為取向。
微網誌是表達感受和即時現況
社交網絡是因為群聚效應而產生互動。

[b]問題二、為何年輕人不要部落格,中老年人卻喜歡部落格?[/b]

不一定中老年人就喜歡部落格,其實我身邊的中老年人都只看臉書,嫌少看部落格。
但不喜歡部落格,跟文化的轉變有關,現代人重視直覺的感受,不喜歡長篇大論,喜歡簡易的溝通和直覺的回應。

[b]問題三、年輕人變成中老年人後,會回歸這種重視言說內容的介面諸如部落格嗎?[/b]

內容始終還是有無可取代的價值,社交網絡和微往制只能提即時的資訊,如果需要較完整的資訊和內容,還是必須要微到有較完整內容的部落格或內容網站。

[b]問題四、對於心靈小憩以前最擔心的「碎裂化」「零散化」「思想割裂化」,臉書、撲浪、tritter有沒有更加促成這現象?[/b]

所有新網路型態,只是加強了訊息分散和傳遞,如果文章仍然有價值,只需要支援微網誌和社交網路的分享便利性,自然也可以保持內容的完整而不被切斷。

[b]問題五、習慣社交媒體,也只用社交媒體的網路族,有沒有可能因此一直沒有接受完整思想訓練,也無法讓自己深刻、有深度?如果不是,原因在哪?
[/b]

沒研究過說~~~~

[b]問題六、談論信仰作福音工作,有可能用社交媒體完成使命嗎?[/b]

社交媒體是把分散的群體,從新連結起來,讓本來分散的群體,從新用一種與實體關聯的方式結合,因此大家比較相信朋友推薦的東西和資訊。

例如在節期時間和文藝活動報導的時候,如果這時可以同步邀請夥伴們一起分享相關的資訊,可以產生比以往更大的散佈能量,但資訊的核心還是會回到本體中。

[b]問題七、如果你是從部落格轉成臉書等中介,界面對你的思考方式有沒有造成影響?[/b]

臉書或微網誌的訊息變動過快,並不適合當個主要的內容,而是需要有地方讓內容可完整保存,但能特過臉書或微網誌被吸引過來。

[b]問題八、心靈小憩因應之道[/b]

我建議強化備分享的可能係,還有分享的資訊性,另外訓練夥伴們,在適當時間分享相關文章連結。
先前我做過個聖經金句分享的功能,短短三天內被迅速分享到數十萬人觀看,這是我成立網站以來,散佈最快的一次,雖然熱期經過,但仍保持著一定的流量從其中導入。
不要問我為你做了什麼,只要問你為我做了什麼
問這麼多有什麼用呢?好好的給我做就對了
我的部落格 http://bbs.jbear.net/blogs/black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文章月童 » 2011-03-10, 10:50

多謝黑熊自投羅網,以上討論是根據文本設計的,
但我其實真正想討論的,是介於社交媒體跟論述文章之間的討論區
討論區有一些功能是無法被社交媒體取代的
現在針對議題的討論,部落格如果沒落了,大家會去哪裡?

這部分我非常希望PSYCHO將學生作業或學生討論po上來
也請黑熊繼續表達你的看法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img]http://life.fhl.net/gospel/puma.gif[/img]

頭像
goes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1805
註冊時間: 2003-12-27, 13:54
來自: 爆米花星球

文章goes » 2011-04-16, 22:57

[b][color=darkblue][url=http://www.inside.com.tw/2011/04/16/begin_blogging]這時候,你應該開始寫部落格[/url][/color][/b]

[quote]因為如果部落格被淘汰消失了,我想您是不太可能認識我、與我有交流或對話的。以每個人在Facebook上平均只有130個左右的朋友,Twitter有80%的使用者follow或被follow的人數在20人以下的情況,要靠既有人際關係的逐漸延伸推展,對話與互動仍然只能發生在一個範圍裡。而唯有完全開放不侷限的部落格,才有機會打開另一個接觸面。

而幾乎算是船過水無痕的微網誌與SNS,在記錄當下的動態或靈光一現也許很適合,隨時隨地(手機)的交流也相當方便。但是能累積的除了關係、感情與感覺,記憶之外,幾乎就沒有了。[/quote]

[quote]甚至可以這麼說,正因為微網誌、SNS的風行,反而對部落客來說,是另一重力量的來源。因為部落客所創作的內容,正適足以透過微網誌、SNS的傳播效應,帶來更多新的讀者。以筆者自己服務的平台長期統計,[color=red]平均每一篇文章被按下「分享」到Facebook或Plurk後,都會再帶來超過3個新的瀏覽(表現與新聞差不多[/color])。這是在以往透過搜尋或是部落格平台的首頁導流、編輯推薦外,另一股新的流量來源。

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可以透過Alexa去查查Inside的流量變化(或者可參考本文),會發現隨著時間與Inside在社群平台上的經營與散佈,Inside的流量也不斷的在上升當中。[color=red]證明「內容」絕對不會為微網誌與SNS的風行而就此貶值,反而是價值持續增長。[/color]

也別忘了社群媒體的1/9/90法則(或有一說1/10/89法則)–1%的使用者主要創造內容,9%的人參與互動與評論,90%的使用者則純粹瀏覽這些內容。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與普及,這90%的Base也會越來越大。換個角度來說,內容創造者的影響力範圍則越來越大。[/quote]


回到「心靈小憩《網路讀書會》與文章閱讀回應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65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