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照片憶當年的禱告──我讀張貴興的短篇小說「沙龍祖母」
老人經歷過複雜的人生,最後總是以一張遺照代表、總結他的一生,但是誰能用一張照片詮釋複雜的人生呢?透過人一生所做過最深切的禱告,或許反而能畫龍點睛的指出最精華的人生片段。作家陳貴興的短篇小說「沙龍祖母」就用照片與禱告這兩個要件,加上雙重敘事,將現在與過去交織在一起,把祖母的一生精簡的描繪出來。張貴興巧妙的利用對比,將故事的縱深拉長,值得讀者細細尋思。
過去與現在對比
張貴興將過去的英勇對比現在的謙和,寫出了祖母深厚的內涵。
「沙龍祖母」以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為背景,寫的是一個以最天真質樸的面目出現在子孫面前的溫厚長者,起先是她獨自過著悠閒的生活,與小動物溫馨的互動。故事從她忽然滑了一跤昏厥過去,出院後只能躺在床上休息說起,當她遺憾的說出自己沒有一張好照片時,縈繞在兒女們心上的,是說不出口,卻應該趕緊準備好的「遺照」。
然後祖母開始回憶,有兩個起頭,一是「日本鬼子來了」,另一是她所關心的小動物中,那特別受關注的一隻被稱為「巾幗英雄」的母雞,在馬來華人抗日的歷史中,祖母其實是個飽經憂患的堅強母親。
現在式的發展主軸,說的是三個兒子為了幫母親照一張好照片所做的努力,可惜照相館的黑白照、彩色照和畫家的人像油畫,都因不自然的匠氣不討祖母喜歡,這些照片,既不能描繪祖母的神韻,更不能跟她曾有過的那張美好的照片相提並論。
過去式的歷史回憶,說的是三個兒子都有過生死交關的一刻,像巾幗英雄一樣的母親,化解危機救了他們。長子是在敵機低飛轟炸的砲彈中被母親駝進了防空洞;次子是在山豬咆嘯著直奔過來時,母親冷靜精確的刺殺了山豬;三子是被日軍抓進軍營,母親和軍官拼酒贏了,把他救回來的。原來,祖母年輕時是很有膽識的人。在雨林的危機四伏中,又因丈夫參加抗日而早逝,她必須獨自撐起一個家族的生存,慈祥天真的祖母,原來是有真槍實彈的人生厚度的。
華麗與簡約對比
故事出現轉折,一幅令大家動容的祖母照片奇蹟般的刊登在報紙上,那幅照片光線恰到好處的捕捉了不知情的祖母在教堂裡祈禱的虔誠與平靜,深獲喜歡。但為何報紙會出現祖母的照片呢?大部分是文盲的家人紛紛猜測,報紙對祖母有所表揚,其實那是一幅獲獎的攝影作品,報紙只刊登了題目和攝影者姓名而已。為了討祖母歡心,家人擬定一篇對祖母的讚詞,所謂「報紙上的內容」,好反覆讀給祖母聽。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一篇讚詞,其實就是一篇完整的悼文,作者說,這是一篇「華麗的謊言」。
與此事並列的過去式,敘事的內容是關於祖母救了兩個女兒的往事。日軍正在附近搜捕年輕女孩,祖母躲在河邊,身上爬著十幾隻吸血的水蛭,兩個女兒疊在她背上,她們忍著順流飄過來爬滿蛆蟲的半邊髑髏,此時身心重壓之下的祖母發出了祈禱,她說:「主啊……」這是一句最精簡、發自深淵的禱告。
無聲的哭泣和華麗的謊言是人生的兩個面向,在說不出的嘆息與簡短的禱詞對比之下,悼文顯得虛假,但祖母在艱險之中的直率呼求,成為最真實的陳述,超越所有堆砌的辭藻,成為沉澱後的感動。
祖母晚年謙卑虔誠的時候居多,她常常聽聖經,殷勤擦拭耶穌相框,常常禱告,背誦長串的禱詞。什麼支撐著祖母走過艱險?又是什麼使祖母不被苦痛壓傷扭曲,能夠寧靜祥和?祖母的祈禱,表面輕如鴻毛,實質重於泰山。在戰爭的陰影中隻身保護兒女,虔誠的信仰,就是祖母數度生死交關所依憑的力量。作者寫她的人生最難堪曲折處,以一句簡短的禱詞:「主啊!」說明了這一切。
孤高與濟世對比
兒孫們為了取得這幀照片拜訪攝影家的時候,遇見了困難,藝術家態度趾高氣昂,後又開出高價。最後交易完成了,幸好來得及用在祖母的後事上。這幀照片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卻讓藝術家哭了,他不甘心自己的作品淪為喪照。
在這一段交涉過程中,穿插了另一個回憶,是關於祖母年輕時的一張照片,祖父就是因為這張照片愛上祖母的,但是祖母卻為了救一個受槍傷的游擊隊員,將自己唯一的照片交給他當作信物,去投靠丈夫。照片雖牽繫分離的夫妻,此時卻為拯救失散的軍人而放手。而那張照片,是宣教士照的,祖母在市場邊虔誠的禱告,那樣子一定是動人的。
作者安排了這樣的對比: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珍惜不捨,深怕沾染世俗;祖母為了救一個逃難的陌生人,將自己珍藏的照片慷慨相贈。作者對比出來的,是一個孤芳自賞的藝術家在象牙塔中,認為美學是高於世俗的,而祖母隨時懷著敬虔與悲憫,美是昇華後的意念,不是眼前的眷戀。作者思索到追求美的過程中,美學是不是要落實在現實中的問題。美是要用於人生嗎?美能夠脫離善與真單獨存在嗎?美能否神聖呢?
「沙龍祖母」是馬華作家陳貴興發表於1991年的作品,當時年35歲,正面臨寫作風格的轉變,特別的是,陳貴興大部分的作品充滿熱帶雨林奇幻瑰麗的文字風格,本文卻顯得平淡淺白。在他帶著異國風情的書寫中,我們看見了他的鄉愁。此外,我們也看見了他在藝術上的思索。
結論
足以描繪祖母的是什麼呢,祖母是親切而莊重,溫煦卻果斷的,這樣複雜的人生,誰能詮釋得清楚呢?或許一張好攝影能描寫人物的神韻,但一個禱告,更能點出人生的精華所在。至於藝術,特別是在捕捉禱告的敬虔時,顯出神聖之美,這時藝術的美與真、與善相遇,美透過真實的人性互動引向永恆,而不是透過美的頌讚引向現實。
問題討論:
1. 祖母救過每一個孩子,比較過去與現在,你可以歸納出祖母年輕時的性格嗎?與年老時有何不同?
2. 故事中的藝術家對他的作品看法如何?他認為什麼最重要?他缺少了什麼嗎?祖母的家人喜歡這一張照片,原因是什麼?觀點與藝術家有何不同?
3. 祖父因為宣教士為祖母拍的「祈禱」照愛上祖母,你覺得原因是什麼?這張非常有紀念價值的照片最後當做什麼用途?你覺得有沒有浪費掉?
4. 你是否因歲月的痕跡而不再喜歡照相?你最喜歡的相片是哪一張?誰照的?
5. 在你生命中有過最嘔心瀝血的禱告是什麼?當時的情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