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要回家」的問題討論

歡迎在此分享您的讀書心得,或回應[url=http://life.fhl.net]心靈小憩網站[/url]的文章觀點!也可以投稿喔!

版主: Robertpsycho月童

版面規則
張慧蓀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60
註冊時間: 2012-12-28, 22:43

Re: 電影「我要回家」的問題討論

文章張慧蓀 » 2013-06-17, 08:43

[quote="lacsaplee"]

[quote]我很享受那種觀看的感覺,直到有一天,我出現一個自覺,
每天這樣像是在看真人Discovery Channel的生活,[/quote]
[quote]已經在我與人群之間出現一個隔閡,我整個人彷彿被包進一個氣泡之中,
無論我走到哪裡,這個氣泡艙都將我與人群區分出一個距離。
我印象很深,這個情況讓我有一個很奇異又有點不安的感覺,[/quote]

[quote]將自己與人拉開距離,從自己的情緒中抽離,
雖然在第一時間可以使自己好過一點,
但是這樣的人有可能在裡面耽溺太久,
以至於當他想要從景框外回到人群的時候,
找不到方式,過度抽離的危險是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最後失去存在的意義。[/quote][/quote]


我好喜歡你的這篇回應, :PA:
也好像看到自己的影子。
從你的描述中,我真的好像看到你是"隔著距離觀看自己",
也讓我更體會這句話的奧妙。
你是在觀看你的觀看,所以可以有這麼深刻的體會及反省吧 ! :flyangel:

我更體會我們信仰的美善 - 與神、與人、與自己的相連。
人是活在關係中的,一個人的自我,要和群體發生了關係,才能健康成長,
而在關係中受傷,也要回到關係中得醫治,
我很高興我們的信仰,是一個強調連結的信仰。 :-o<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Re: 電影「我要回家」的問題討論

文章月童 » 2013-06-17, 18:53

[quote="章宗祺"]

後來再回想這部戲中的一些景框,正因為鏡頭不在演員的表情,這部戲對我而言帶來了“讀書”的情境-可以自己在腦海中編織人物的表情和互動...。一部電影不只由影像帶領進入故事,還給了人“閱讀”的自由,不得不佩服導演-這位長者一點都不取巧而是功力深厚。[/quote]

用「閱讀」來理解一個長時間的特寫鏡頭,神準的描述!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img]http://life.fhl.net/gospel/puma.gif[/img]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Re: 電影「我要回家」的問題討論

文章月童 » 2013-06-17, 18:58

[quote="沈雅惠"]

看完「我要回家」,有兩個禮拜了。腦海中迴響的幾幕片段情節:
1. 瓦倫丁隔著窗簾看陽光下的孫子上學去,然後,窗簾內昏暗的光線,他拿起桌上的照片看著.(不知是全家福照 或是 他與妻子的獨照?)只是靜靜的看。 2. 瓦倫丁看似優雅的購物、咖啡店看早報、接孫子回家、劇場的演出、有管家打點的家務,……日子似乎照常運轉,我們沒看到台下的他獨自時的落寞、哭泣,是因為瓦倫丁是中上階層,有成就的演員,經濟也優渥,生活的步驟大致在掌握中?
3. 直到,被搶劫的隔天,平靜的對話中,穿著舊鞋的腳不安的疊來疊去,透露著瓦倫丁的情緒。直到在「尤里西斯」所演的角色與現實心境衝突,瓦倫丁演不下去,說了句:「我要回家。」然後,沿路上複誦著「尤里西斯」的:多麼美好的一天……他的表情是落寞疲乏,也沒注意路人狐疑的眼光。即使進了家門也沒發現在院子騎腳踏車的孫子。當大人處理不了自己的情緒,也就顧不了孩子了。我在想:如果瓦倫丁是勞工階層,是否情緒會更早出現?因為太多無法掌控的現實面了。
4. 孫子沉著的看著不一樣的爺爺,那眼光令人心疼,沉著也許是瓦倫丁家的特質吧。

導演奧利維拉70歲才開始拍片,豐富的創作力從何來?真令人好奇。年歲讓他生命更寬廣,看世事的眼光有更多面向。如何年紀限制了一般人卻框不住藝術創作者?還有哪些人是不受歲月的常態绑約呢?

謝謝陳老師的導讀,不然很多鏡頭、情節都會看得一頭霧水。為成人說故事課程很有質感,可是寫心得報告很可怕,特別是在那麼多高手當中。[/quote]

雅慧抓出瓦倫丁身處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因而必須要壓抑情感不過度外露,這重點抓的非常好,「中產階級的拘謹」的確是很多藝術家喜歡探討的現象。

從你觀察到的景框,我覺得你也是高手一枚阿! :PA: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img]http://life.fhl.net/gospel/puma.gif[/img]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Re: 電影「我要回家」的問題討論

文章月童 » 2013-06-17, 19:04

[quote="lacsaplee"][quote="月童"]
04.如果你是瓦倫丁的朋友,在瓦倫丁崩潰以後,你會跟瓦倫丁說什麼?或為他做什麼?

06.當「為成人說故事」強調「隔著距離觀看自己」,跟這故事中的「隔著舞台或玻璃窗的觀看」,你覺得最大的差別是什麼?[/quote]


那天看到這片子的時候,不知道我是否中午吃太飽,
還是這片子的手法太不像平常看的電影,中間有一小段睡著了。
但畫面不斷出現所謂的景框,卻讓我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

記得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就常常採取觀察的角度,來看待周圍的人事物。
同班同學的形形色色,餐廳人來人往的人潮,圖書館準備考試的人,
計算機中心飛快敲打著鍵盤上網的人,都在我的觀察之列。

我很享受那種觀看的感覺,直到有一天,我出現一個自覺,
每天這樣像是在看真人Discovery Channel的生活,
已經在我與人群之間出現一個隔閡,我整個人彷彿被包進一個氣泡之中,
無論我走到哪裡,這個氣泡艙都將我與人群區分出一個距離。
我印象很深,這個情況讓我有一個很奇異又有點不安的感覺,
那時候只有BBS,沒有手機BB CALL的我,透過BBS的傳訊,
把這個發現寫下來傳給在南部讀書的弟弟。

一直到出社會工作之後,我還一直覺得自己只是很愛觀察而已。

看過這片子之後一直到今天,我一直在回溯過去的記憶與事件,
想到過去那些觀察的舉動,會不會也是一種抽離?

瓦倫丁常常去咖啡館,表面上看起來還能看到他對服務生的笑容,
但他是將自己從感覺中抽離,於是我可以感覺不到痛苦,並覺得安全。
痛苦並沒有真正消失,那些被迴避的情緒,
會在不經意聽到的一段旋律,或是被電影中某個場景觸動,
好像瓦倫丁逆向痛苦,演出快樂的大學生一樣,再也壓抑不住,
隱藏著的情緒,不是滲透而出,就是傾洩無可止。

將自己與人拉開距離,從自己的情緒中抽離,
雖然在第一時間可以使自己好過一點,
但是這樣的人有可能在裡面耽溺太久,
以至於當他想要從景框外回到人群的時候,
找不到方式,過度抽離的危險是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最後失去存在的意義。

瓦倫丁得要給自己決定的一個意義就是,
年紀還小,同樣遭遇至痛的孫子。
但對我自己而言,什麼最後存在的意義?

正在抽離痛苦的人,需要的並不是再一次的轉移注意力,
我覺得不好強迫這樣的人正視痛苦,
或許可以經常的藉著在日常生活需要中,
使他還能與外界還保持聯繫,避免他走上枯竭。
陪伴碰觸這樣的人,陪他重新找到意義。

我覺得
「隔著距離觀看自己」
是在安全的距離,嘗試碰觸那無法碰觸的卻又必須碰觸的。

「隔著舞台或玻璃窗的觀看」
是因為無法直視那痛苦或情緒,
只好選擇站在最邊緣的地帶,
暫時性的迴避痛苦。[/quote]

寫的非常深刻。
的確隔著距離跟冷漠,一線之間。
所以如何在隔著距離觀看後,回返現場,給予一個「溫暖的微笑或擁抱」,是很重要的修煉。

喜歡隔著景框看世界的人,常有不少人也是非常喜歡跟他人切割、不希望被他人情感干擾的人。這樣的人我見過不少。

怎樣在距離的觀看中保持溫暖與敞開,如何平衡兩者,這是蠻多藝術家、導演喜歡處理的主題。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img]http://life.fhl.net/gospel/puma.gif[/img]


回到「心靈小憩《網路讀書會》與文章閱讀回應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4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