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單車的男孩』觀後感:
本週二晚聆聽秀盈老師精闢的課堂分析影中人物及感動之處,隔日早上應公司需求面談新人中,
有位女應徵者,在對談之中,提及她和家人相處情況,因她家中父母讓她有被遺棄的感覺,甚至有需背負債務分擔的壓力,以致對人較無足夠的信任感,在原生家庭的問題,造成孩子日後成長的創傷影響深遠,也因她所就讀的慈濟大學求學過程中,一直有懿德爸爸媽媽(慈濟師兄師姊)的陪伴,在她自我療傷及非血緣關係的長輩愛和關懷中,以致人生旅途較無負面價值觀產生,她告訴我,她仍有收養貓和狗,她不忍心看到有被遺棄的感覺且有時去流浪動物之家當志工,..
當我也在省思這部"騎單車的男孩",雖是電影劇作,然而現實社會環境,無不是有弱勢及問題家庭充斥,劇中男孩希利與珊曼莎的關係發展,讓愛的關係才能醫治希利一連串的被拒絕及無望的失落,從男孩父親丟棄他就像丟掉他的單車一樣及男孩希利願意毫無代價幫助毒販威斯柯的需要,作歹搶錢後,怕男孩牽累而離棄他;進而將所得贓款予男孩父親,以解父親燃眉所需,也同遭父親無情的拒絕與對待,...有過這種痛苦經歷的孩子,內心的創傷外人很難評估,他們往往會變得沉默寡言,憤怒叛逆,而且相對成熟,有時還會顯得過分偏執不好相處.
若非寄養家庭珊曼莎如母親愛的付出,讓希利在正確是非價值觀尚未有心智成熟之前,如避風港有回轉停靠之處,有愛的流入,或許在長大成人之後,可能是社會邊緣人,雖然目前有社會教養院等收容機購承接這些孩童,但仍多數問題孩童是在冰山之下,仍無有如此福分,有人陪伴,愛和接納是這部影片給我學習的功課,因對待家人或公司同事,有時過度理想化及期許,造成自我負面情緒,甚至受傷.需要學習彼此接納我們的不完美且學習饒恕及負面情緒的管理.誰被饒恕多,他的愛也多.能放開傷害你的人,能釋放你自己得自由,我想從希利自父親的遺棄,毒販威斯柯的背棄及報刊亭兒子的追打中,男孩希利的無怨饒恕而能讓他成長背景因珊曼莎愛的包容中,也能讓希利學習到真正的自由和信賴感的建立,不致人生價值感偏離.

電影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兩處:父親親口拒絕孩子再次見面的要求,孩子在珊曼莎車子裡歇斯底里地崩潰撞頭;一段是孩子搶錢之後無處可去,而在這窘迫情境下他第一個在腦海裡浮現的人還是父親,但更慘遭父親的遺棄。這仍是正在極度渴望愛的成長年齡,以致對那天面談的應徵者,說她很不容易,有見苦知福惜福而能有再愛的付出能量,勉勵鼓勵她.
[b]歌羅西書 3:12-13 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