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張愛華"]珊曼莎」這樣的人物確實是利希的貴人,電影中的描述幾乎是太完美了,
她都沒有責備利希,這很不容易,他何來如此的寬容心和承擔?
現實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給我們幫助的人,寬容我們的人,
但珊曼莎比一般願意幫助人的人更強一些,他的愛更多,
這似乎是需要一種堅強的信念:走入歧途的小孩仍是可救的,該救的,犧牲自己的好處(如:男友的離去...)是值得的,麻煩也沒關係,這些是美好的品德,我自認沒法做到,不知各位有否突破自我的經驗?也許基督的愛和大能臨到時,我也可以。願意以此為學習的榜樣。[/quote]
經過這兩堂課,心裡有好多觸動,但最近自己也發生不少事:和家人的衝突、即將到來的工作異動,以及因為壓力而導致的身心狀況,是以竟沒有辦法好好完成一篇心得。
前些天一覺醒來後發現眼睛出血,鮮紅的血塊襯在眼白上看來格外駭人,雖然檢查後並無大礙,但醫生囑咐還是要多讓眼睛休息。所以我必須一股作氣地寫完這篇,不能對著電腦螢幕沉吟再三,也不能因為思考的課題太嚴肅而上臉書或鋪浪轉移注意力。眼睛裡面像裝了一個倒數計時器,時間到了就必須趕緊移開輻射源,否則可能會因曝曬量過多而有永久性傷害之虞。
--
我覺得〈悲慘世界〉和〈騎單車的男孩〉這兩部電影,向我們發出了一個很基本而重要的問題:「如何成為一名愛者?」不管是對我們身邊親近的人、對陌生但有需要的人、對犯下令人難以原諒的過錯之人,還是往內看──因為缺乏愛、被辜負或被得罪,傷痕累累的自己,往外看──個人主義盛行,對集體罪惡無感的社會。
也許因為我們的生命中,遇到「愛者」的經驗太少,所以當我們看到主教和尚萬強以仁報怨的舉動,看到貴族學生離開舒適圈、走上街頭的捨己,和珊曼莎對棄兒無條件的付出時,感到驚訝且疑惑:這人是誰?他怎能有這樣大的愛呢?
愛者的愛,足以挽回一條靈魂免於仇恨或走向虛無,不論是被世界虧負、心中充滿苦毒的罪人,或是被至親遺棄、轉而厭棄自己的純真孩童;愛者的愛也能推動時代與社會的變革,使人人都有機會活得更像個「人」。
暢銷的大眾心理學著作《心靈地圖》對「愛」做出了這樣的解釋:「[b]愛是為了滋長個人和他人的心靈成長,一種發乎真誠意願的行動,不但需要努力,也要有勇氣作後盾,除了持續投入奉獻外,更需要運用智慧[/b]。」按著這定義和從這兩部電影得到的反省,我覺得自己常在「愛人」的功課上遭遇困難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不夠真誠」,二是「無法持續」。
不夠真誠,可能是因為在自己的傷害還沒有完全被醫治時,就急著去原諒。像是電影〈密陽〉裡的女主角,信仰的高峰經驗使她以為自己有辦法饒恕,但當她見到加害者心靈安寧,全然不需要被饒恕的模樣時,她崩潰了!不真實的饒恕,會讓自己離自己真實的光景越來越遠,也使得傷害得醫治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可惜在信仰團體中,因為倫理教導太多太快,總是讓人無法好好清理內心的黑暗。舉例來說,有次在小組聚會時正好討論到饒恕的主題,我很老實地說:「覺得自己是很會記恨的人。」,還有「得罪我的人通常都有某種程度的人格違常(personality disorder),所以我想他們的日子也不會比我好過。」主領者先是回應說:「剛剛你有提到自己信主很多年了,難道你都不會想要為他們禱告?」等我再多說一點時,主領者馬上打斷我的話,說:「我們還是來聽聽下一位好了。」
那下次分享還要不要這麼誠實?可能就是照著別人的期待,甚至引用聖經經文,表現出「我雖軟弱,但願倚靠主得勝」的順服形象,方能免於敞開肚腹,剛好讓人插進一刀的危險。然而這麼表面來表面去的結果,內在的深處總是無法被看見,遑論被碰觸,也難怪我們或許信主多年,生命樹上貌似結了不少果子,剖開來裡頭卻是空的,沒有太大的改變。
再來是「無法持續」,因為我們在對一個人付出時,總是會期待對方給我們合理的回應,如果對方的回應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我們通常就會減少或停止付出。「愛那些愛我們的人」、「善待那些善待我們的人」、「借錢給有希望償還的人」(聖經路加福音),正因世界的法則是如此運作,所以即使我們這麼做也不會感到不安。
然而如果珊曼莎也是這樣,那麼她確實可以在小男孩選擇奔向同儕,而不是選擇她時,立馬切斷這段關係。我想她可以堅定的守候,是因為她並沒有將自我情感的需要依附在這孩子身上。孩子需要我的時候,我在;孩子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在後頭遠遠地看。
要能做到這樣「淡定的愛」,我想必須先培養強韌的自我:知道自己的價值,有著不外求的安全感,生命的重心恆常穩定,不受任何人的左右......,用基督徒的話來說,或許就是活在神完全的愛中。
我經常對自己付出的對象產生「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的想法。這是有條件的愛,是善意與情感的良性交換,但愛者的愛,似乎更接近「我愛你,而這與你無關。」唯有不被受者的回應左右,我們才能做到愛是「恆久忍耐」,也唯有完全不考慮受者的回應,恩典才是白白地給予,不用還(肯定、感謝、珍惜或其他合理的反饋)。
吊個書袋,最近聽到佛家的一個概念「三輪體空」:施者空,受者空,物也空,感覺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很難做到吧?確實是的,但或許可以從自我的覺察和體會上帝的愛開始。一方面,覺察自己的愛其實帶著條件,覺察自己在對人付出時抱著多大的期待,試著降低那些期待。另一方面,放鬆自己,享受神的愛,直到不需要向外抓住什麼(包括愛人的善行),來讓自己感覺不空虛。
關於怎麼突破自我的部份,我能想到的很少,因為我做到的也很少(開頭說了,最近才跟家人起了嚴重的衝突),不過誠實總是最好的策略。對自己誠實,對造物主誠實,至於要不要對教會肢體誠實,呃......,看你有沒有「不抱期待」的心理準備。
上了這兩堂課,覺得像是吃了〈芭比的盛宴〉兩道前菜,基督徒臉上的線條柔和了,心也變得比較柔軟,願意敞開了,真是奇妙啊!這就是享受神的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