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生命之海

歡迎在此分享您的讀書心得,或回應[url=http://life.fhl.net]心靈小憩網站[/url]的文章觀點!也可以投稿喔!

版主: Robertpsycho月童

版面規則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月童 » 2013-08-19, 14:25

韻琳姐幫廖宜華PO文

韻琳老師:抱歉電腦未修,還是從email上繳作業。
看完【點燃生命之海】心裡無比的沉重,因勒蒙的遭遇,不只他的生命從此改寫,他的家人生活作息也跟著改變,勒蒙'彷彿成為家人的核心,原本航海的大哥,因他必須改變自己的事業,母親隨時服伺在側,在她死後,由大嫂接手,她將勒蒙當作自己的孩子在照顧,她自己的孩子哈維都不用她這麼耗費體力時間,父親床邊的陪伴,姪子哈維的跑腿代勞,都可感受到這家人那濃濃的愛,他們默默的、無怨無悔的付出,只因勒蒙是他們的家人,有著濃的劃不開的親情。

再看看勒蒙,雖有社工師定期來看看他的狀況,教導他透過思想遨遊天際,但日子久了終究會疲乏,隨著時間的經過,勒蒙的思想、內心的感情世界,慢慢發生變化。他不忍心再拖累家人,他想死,但他四肢無法動彈,就算要死也要旁人幫忙,照顧他的家人怎忍心讓他死,所以他想透過法律,藉由安樂死讓醫生合法的結束他稱為沒有尊嚴的生命,如此,他的家人也不再受折磨,但他無法想像家人失去他時的不捨與傷痛。末了,當勒蒙上車,他的哥哥、嫂嫂在旁看著,,他的姪子追著車跑,誰能了解他們心中的心酸?勒蒙如果了解體會,還忍心離去嗎?

再看看神父知到勒蒙求死的情況後,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姿勢出現,未了解真相就下論斷,認為勒蒙是未得到愛才想死,真是讓勒蒙的一家人蒙上不白之冤,他真是如大嫂所講的【大嘴巴】。我想如果勒蒙從起初就願意坐輪椅,由家人或請看護將他推出去,讓他與其他人接觸,或是去看看風景,是不是情況會更好,畢竟想像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至於神父,他與勒蒙雖同樣不能於行,但那照顧他的,是他的家人嗎?若不是家人,心裡就少了自責,他是不是常需要服事,若是,他的成就感、使命感就可讓他少看自己與家人受的苦,而活出一種較健康的生命。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img]http://life.fhl.net/gospel/puma.gif[/img]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19, 14:33

[quote="彭珊珊"]看完這部電影,感受很複雜,沉重又令人思索的議題,實在並非我們這些平凡又幸福的人所能探討。還是先談在電影當中最令我感動的部分,那就是勒蒙家人對他的愛。

常言:「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影片中主角勒蒙的家人,在照顧勒蒙二十幾年的過程中,可以說是辛苦非常,尤其是大嫂是主要的照顧者,拿到現實生活來看,像勒蒙大嫂這樣去照顧一個非血緣關係的小叔的能有幾人?她可是要擦澡、餵食、換尿袋、為他翻身,數十年如一日!沒有看見她有什麼埋怨,也難怪她對神父的批評大表不滿。勒蒙的大哥,在情緒激動時說出為勒蒙放棄了出海的工作,待在該死的農莊,家人都變成他的奴隸,可以看見在付出與犧牲中,還是有壓抑在心中的辛酸無奈。但大哥卻是在家人中最明顯反對他尊嚴死的一位,他無禮專制的不准家中任何一個人在他活著的時候死,其實是對勒蒙表達他的不捨呢?還是他也在表達,已經為弟弟付出這麼多,為何他還是要死?老父自訴他的悲哀不只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哀,更是兒子一意尋死。姪子年少無知,為勒蒙打了那麼多文書,卻不知叔叔死意甚堅,最後終於懂了,在生離也是死別之際,跟著載勒蒙的車後奔跑的畫面,令人落淚。然而這許多愛與關懷,卻沒能改變他堅決自我了結的想法。

據說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片中呈現的是人有可以尊嚴死的自由。我們沒有身體被禁錮的痛苦,無法了解勒蒙的處境是何等不堪,總之,他的死意非常堅決,家人與同伴的愛都無法給他救贖,他只希望自由。片中的言論如:他不想回顧過去,只想前瞻未來,那就是死亡。因為四肢癱瘓是沒有尊嚴的,對於癱瘓之後的歲月持否定的態度,覺得都是在浪費他的生命,對於未來,至少他可以選擇尊嚴的死亡。甚至在他死前還錄影,向法官、政治人物和宗教團體挑戰尊嚴的意義,覺得受夠了制度的冷漠,希望死得有尊嚴。

勒蒙是一個很有想法又有才華的人,他有足夠的潛質突破身體的障礙發揮出來,從事創作,但或許也就是這樣敏感的詩人氣質,使他特別感受到被封鎖的生命所帶來的痛苦,使他亟於解放,尋找自由吧!或許也是他個人的信念導致,他說死亡之後什麼都沒有,就如出生之前一樣,以他對生命的認知,活著既如此不堪,還不如選擇死亡。

神父認為犧牲生命換來的不是真正的自由,勒蒙卻認為犧牲自由換來的不是真正的生命,自由比生命重要。其實,基督徒有比生命或自由更高的指導原則,可惜勒蒙不明白。我為神父感到難過,他具有和勒蒙相似的人生困境,卻不能先了解勒蒙,善用同理心去陪伴他,只想作議題的爭辯,又隨便批評他的家人,斷送了可以和勒蒙對話的可能,也喪失了可以影響勒蒙的契機,實在非常可惜。[/quote]

姍姍 好欣賞你的頗析 最後一段讓我有很深的省思 謝謝妳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19, 14:41

[quote="姚昌玲"]看完這部片子,你想說些什麼?你內心的感受是甚麼?

先前開過一個小刀麻醉醒過來後躺在病床上身體不能動,那種大腦清醒卻指揮不了身體很無奈的感覺讓我難忘,但那僅僅只有一、兩個小時,僅僅只有。

電影主角勒蒙是一個熱愛海洋有為年輕人因跳水不慎全身癱瘓,他的腦筋卻很清醒會寫文章很有創意,他甦醒的靈魂被癱瘓的肉體囚住在病床上26年,如今五十多歲的他在螢幕前,我們看見他躺在床上隔著窗子看著外面的天空,僅能靠著冥想聘馳去他想要去的地方,用嘴巴銜著特殊的長棍子去接觸電腦寫文章,或是發呆睡覺或是由著嫂嫂幫他翻身、換尿袋、擦身體、餵食..一天又一天就只是有個能自由思想的腦袋和左右活動的頭,身體其他部分全部不能動,勒蒙即便因為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有的再大的信心和再大的耐心我相信26年來早已消耗殆盡。

以前去上過安寧病房關懷的課程,是非題目其中一題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你照顧病了許久的家人去世了,你感覺如獲重釋,是不對的,怎可這麼沒有愛心?其實答案是「錯」,因為長期的照顧一定會讓家人都受不了了,病人走了,你如獲重釋;那麼受苦的病人想早早離開世間得到解脫應該是合乎邏輯的。

但是這部片子卻不是這樣

勒蒙想安樂死,卻為宗教人士所不贊同,他們認為生命是屬於上帝的,是上帝的旨意就要活下去。也為立法者所不允許,更是為愛他、照顧他的家人所不能接受的,如同大哥跟姪子所說在我活著的時候不准有家人死去,因為叔叔死了你就看不見他了。但勒蒙說人生誰無死,既然不能尊嚴地活著,為什麼我要選擇安樂死,卻好像傳染病般讓你們如此震驚。

原來答應要跟勒蒙一塊去死的胡利亞反悔了,勒蒙該怎麼辦?這時羅沙答應要幫他忙,因為勒蒙曾經對她說:真正愛他的人會幫助他去死,羅沙這位勒蒙眼中愛的天使真的安排了一切將勒蒙帶出了「枷」,我相信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否則誰會幫這個忙?按常理來看不會有人的。

勒蒙雖然在世人來看身遭不幸癱瘓在床,但他的家人如此愛他照顧他,當他離開家要去羅沙那裡時,大嫂的眼眶滿是淚水盡是不捨,大哥坐在矮石牆上默然的看著,姪子關上車門後突然瞭解到這不僅是與叔叔生離還是死別後,就一直追著車子跑試著想把叔叔追回來。勒蒙坐在車上,他的心真正得到了愛的滿足。

勒蒙在羅沙和他朋友的安排下,坐在鏡頭前笑著喝下氰化鉀的溶液,自己選擇尊嚴地死去,失去生命卻得到自由。此刻他應該正遨翔在天地之間。

安樂死是一個很嚴肅又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看了這部電影,我很為勒蒙喝采,失去自由的人才能體會得到「枷」的痛苦。勒蒙清楚他要自由,別人只能消極地幫助他,照顧他,唯有自己積極地去爭取他所要的,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他「為生而死」,終得自由。我不知道勒蒙所做是對是錯,我僅僅只能說很高興他不必再繼續癱瘓在床上,看著別人來去行動自如了。夠了,26年真的夠了。[/quote]

昌玲 看得出來 妳很能體恤勒蒙的苦 這苦對任何人來說著實不容易 片中沒有呈現出來 當勒蒙進行死亡計畫的同時 是否也一邊著手感恩家人的付出 這樣 對曾經付出心力和歲月而活下去的家人 是不是提供他們有更多"活"的"品質和尊嚴"
我們可以想想這個 你覺得呢 謝謝你的回應 很好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19, 14:48

[quote="林玉淨"][quote]4. 勒蒙的父親說:有一件事比白髮人送黑髮人更可悲,就是兒子一心求死。如果你在現場, 你會怎麼安慰這位老人?
湯一琴
"[/quote]

關心他的生活,食衣住行,陪他難過,陪他哭[/quote]

玉淨 謝謝妳兩次的回應 我欣賞你的單純 這也需要智慧與勇氣 陪活下去的人在日光之下安然過活 有什麼比這個更他心動和需要 單純的做這個事 人和神都會被感動的 這是我需要跟你學習的 好棒 我開始學了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19, 14:54

[quote="張愛華"]回應湯老師的第一個問題:看完片子有何感受?

看完這部片子,我的感受是沈重而複雜的,正好前幾天看了一部相似的片子「愛慕」,兩者都提到一個人肉體衰敗之後,帶給自己和親愛家人的重擔,甚至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不是想要自己求去(如本片),就是親愛的人不忍再看這種無品質、無尊嚴的歲月繼續下去,而動手結束了最愛的人的生命,這兩種結果都是令人很難受的。我心想,落於此種不快樂情境的人,都是難於忍受到只想趕快結束[折磨]嗎? 不禁擔憂其自己年老衰敗的情形了。
安樂死的議題已經在許多國家做出一些結論:可以不要積極治療,而採安寧治療,這似乎較能符合多數人的希望,但亦仍會有難以判斷、決策的時候,基本上適合於身體明顯衰敗,醫療功效有限時,透過醫護、安養機構人員的協助,減輕家屬與病人的負擔的作法。但本片所描述的勒蒙體力似乎沒那麼糟,雖照顧起來也不輕鬆,但還不致於像一般年老病重的人一樣,昏迷不能溝通,或時常混亂,彷如不在人世一般。勒蒙的言語、情緒和思想都清明,他的朋友與家人已習慣他的樣子,不但不覺得苦不堪言,恐怕還蠻喜歡他永住在家,但卻不能深刻地體會勒蒙感到不自由、生活沒有趣味,害怕帶給家人負擔的痛苦。
我覺得26年來過勒蒙那樣的生活真是會令人厭煩,會萌生想離世的想法,但,能否不被這種感覺所淹沒?生命的意義在於什麼?生命就是要自由唄?「不自由寧可死」的想法是對的嗎?事實上,勒蒙不只感覺不自由,也深感活著沒尊嚴的痛苦,我可以同理這種感覺,這不是一個月、一年、而是二十幾年,由青年到中年,想想還要到老年?喔!但也要問另一個問題:生命的長短、境遇究由誰決定?自由的要件又是什麼?在暴政統治下(如:集中營)的人又有自由嗎?身體不便,還可以有思想的自由、心靈滿足的可能性嗎?尊嚴是人們所欲的,這種認知是大家都有的。這時,我想起善國璽樞機主教曾寫了一段文字,提到他在罹患肺腺癌之後,因排泄不能自理而被照護人員不禮貌對待時的感受,他體會了「放下尊嚴」是效法基督、靈性提昇中一個很重要的突破,在十架上被釘的耶穌也是沒有尊嚴的吧!因此,我想「活著的意義」是為什麼要繼續活下去的重要關鍵,許多人想要結束生命的主要想法是活著(受苦)沒意義,他們想死後不會比活著慘(但其實並不知道),或者實在撐不住了(不管了)。 如果在受苦中(不管是來自何種原因的苦),仍能感受到活著有意義、有價值,有恩典可以支撐,不為自己或別人擔憂,而只相信或生或死都有美好安排,那就可能好好、完整地走完世上的旅程吧!

但這部片,如用於小組討論時,應該首重於透過討論故事中的人物感覺,分享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而不是辯論哪一種想法最適當,透過模擬這些情境彼此同理在面臨生命的考驗時,會如何反應,藉由互相的傾聽和回應,可分享出基督徒盼望的緣由。[/quote]

愛華的分析很精彩 棒 妳也說得對 於小組討論時要注意的事 相信如果主持這樣的討論 妳已掌握住了 優
你提到的"集中營" 讓我想到一部很棒的真實故事--彭柯麗的"密室"--"自由" 議題也層出不窮 帶出身體受限 甚至信仰受限時 妳如何"活著" 而"一樣好處都不缺" 與你分享

一琴

張詠雯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48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52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張詠雯 » 2013-08-19, 15:52

課堂心得:
1. 選片:本週所選的是一部探討「安樂死」的影片,結合講員的專業背景(護理),在面對影片中陳述的故事時,有更深刻的體驗。然在面對具有爭議性議題時,說故事的目的不在於引起倫理學的思辯或提供解答,而是在於投射情感時的同理及對人性觀察。
2. 技巧:這部片子用單一主題貫穿,角色比以往幾部片子多,講員以ppt→mv→ppt→mv,依序介紹①主題②緣起③角色主從關係④焦點問題⑤相映影片片段⑥重要場景提點⑦提問與結論。
3. 講員立場:我很欣賞湯老師以下對於在本片中所持守的立場與態度(引述如下),透過爭議性議題(生命的意義及主權),引人深省卻不致於是非爭辯。
請放心 倫理議題不會把神的真理拉下來 而是盡心竭力的把人挽回到祂的面前
這當中所需的諸般智慧 仍然是我們要時時向主仰望的禮物
但願這些禮物時時充滿在你心裡 及 你的口裡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 就要常作準備.
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 3:15)
我的提問:
本片中有三個角色(神父、勒蒙、胡利亞)同樣面對「肉體癱瘓,生命毫無尊嚴與無意義的流逝」景況,他們面對相同「苦難」如何自處?有何不同?


結語:
1.這部片中讓我動淚的地方是:勒蒙與他姪子的臨別。勒蒙先寫了一份遺言給他的姪子朗讀,所有觀眾都知道這是勒蒙的遺言以及他將這個年輕生命視同自己兒子,當他問姪子讀懂不懂時,姪子說「不懂」。然而在「送別」的那一刻,少年人從對愛的無知到有感而化做真實擁抱,這一幕讓我感到悲傷:我們對於「愛」的存在總是知道得很少,卻在逝去時才知道要緊緊抓住卻仍無力挽回。
2. 神父、勒蒙、胡利亞三個人面對同樣的苦難,一個是接納苦難並選擇為真理而活,一個是在苦難極限中選擇離開,一個是為愛自己的人決定與苦難共存,如果「對於現狀,毫無改變能力如同癱瘓」是一種苦難,那我是選擇離開?為真理而活?還是為愛而活?

張詠雯
進階寫手
進階寫手
文章: 148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52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張詠雯 » 2013-08-19, 16:00

請放心 倫理議題不會把神的真理拉下來 而是盡心竭力的把人挽回到祂的面前
這當中所需的諸般智慧 仍然是我們要時時向主仰望的禮物
但願這些禮物時時充滿在你心裡 及 你的口裡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 就要常作準備.
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 3:15)

加油囉 :lol:

湯一琴 :icon_salu
"[/quote]

這段話真棒! :notworthy
我覺得要「溫柔」的討論這個議題很難,碰到時候大多先爭辯「我覺得....應該..不應該」
所以,真的需要諸般智慧,才不置於使人被絆倒。

陳淑麗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20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陳淑麗 » 2013-08-19, 20:40

4. 勒蒙的父親說:有一件事比白髮人送黑髮人更可悲,就是兒子一心求死。如果你在現場, 你會怎麼安慰這位老人?
  老實說我不會說任何一句話,只能安靜的坐在這位老人家的身旁,陪着他。有時「話」是多餘的、傷人的,不如【無聲勝有聲】。
陳淑麗

陳淑麗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18
註冊時間: 2013-07-01, 22:20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陳淑麗 » 2013-08-19, 21:14

  1. 看完這部片子,你想說些什麼?你內心的感受是甚麼?
   我有與勒蒙相似的經歷。一天當我醒來,發現全身插滿了管子,鼻與口也插管(作為吸痰及進食),全身最自由的地方就是眼、耳及腦袋了,因為雙手也被綁住了。雖然大約有十天左右,但我的感覺極為不舒服;因為毫無尊嚴可言。那種受制於人,不能自由任憑已意的吃、喝、玩、閱讀及其他的事物,那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不經歷此事,是無法了解體會的其中的滋味的。勒蒙大概是「無神論」者或不認識基督的人,所以他一心想盡辦法想要【解脫】此困境。但我慶幸有主的陪伴,陪我走過這一段令人極為不舒服的日子。但如果一般的人是在這種情境下是會以一般人的想法去做他認為【對】的事情,比較少考慮到周遭的人的情感、想法。所以,屬靈的長者常常告誡我,要【將心比心】、【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這樣能以同理心去體諒別人,就會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接納。
陳淑麗

頭像
月童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6842
註冊時間: 2003-07-18, 01:31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月童 » 2013-08-19, 21:49

[quote="張詠雯"]

我的提問:
本片中有三個角色(神父、勒蒙、胡利亞)同樣面對「肉體癱瘓,生命毫無尊嚴與無意義的流逝」景況,他們面對相同「苦難」如何自處?有何不同?

[/quote]

這是非常棒的「關連性問題」。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
[img]http://life.fhl.net/gospel/puma.gif[/img]

彭龍英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11
註冊時間: 2013-06-26, 23:13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彭龍英 » 2013-08-19, 23:26

回應第七題
7. 如果勒蒙是基督徒,身為基督徒的你,會如何面對他?(或:勒蒙是你的會友,身為牧長的你,如何處理他不想再拖累一家人的想法?)

我會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的角度切入。這不是一個家庭的重負,而必須是教會弟兄姐妹一起參與陪伴和承擔。勒蒙無求生意志,因為他看不見盼望,看不見受苦有什麼意義。

勒蒙的孤單和疏離,在於他的苦難,苦難只成為他個人性的。而他的哥哥和大嫂知道他的痛苦,為他做出了犧牲,無悔照顧他,但也只能默默含忍,雖然愛著勒蒙,卻缺乏歡笑。大家都被愁雲籠罩著。如果我是勒蒙,我也想離開他們求死,家人都被我脫累著。

但有教會、群體的支持承擔,相信情況會不一樣。不再是一個人受苦,而是群體,不是一個家庭,而是大家庭。而他的受苦會帶來連結,教會群體會找到意義和答案,帶出基督信仰的死亡與復活,同時也幫助受苦的人找到使命。

我喜歡湯老師這一題,這是實踐的層面,讓安樂死可以變為尊嚴活,是教會可以努力的方向。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20, 19:54

[quote="張詠雯"]請放心 倫理議題不會把神的真理拉下來 而是盡心竭力的把人挽回到祂的面前
這當中所需的諸般智慧 仍然是我們要時時向主仰望的禮物
但願這些禮物時時充滿在你心裡 及 你的口裡
"只要心裏尊主基督為聖. 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 就要常作準備.
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 3:15)

加油囉 :lol:

湯一琴 :icon_salu
"[/quote]

這段話真棒! :notworthy
我覺得要「溫柔」的討論這個議題很難,碰到時候大多先爭辯「我覺得....應該..不應該」
所以,真的需要諸般智慧,才不置於使人被絆倒。[/quote]

詠雯 你的觀察真棒 我從你這學習很多 你的結語也很優 三個癱瘓者的生命處理 的確值得觀察和討論 棒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20, 19:56

[quote="彭龍英"]回應第七題
7. 如果勒蒙是基督徒,身為基督徒的你,會如何面對他?(或:勒蒙是你的會友,身為牧長的你,如何處理他不想再拖累一家人的想法?)

我會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的角度切入。這不是一個家庭的重負,而必須是教會弟兄姐妹一起參與陪伴和承擔。勒蒙無求生意志,因為他看不見盼望,看不見受苦有什麼意義。

勒蒙的孤單和疏離,在於他的苦難,苦難只成為他個人性的。而他的哥哥和大嫂知道他的痛苦,為他做出了犧牲,無悔照顧他,但也只能默默含忍,雖然愛著勒蒙,卻缺乏歡笑。大家都被愁雲籠罩著。如果我是勒蒙,我也想離開他們求死,家人都被我脫累著。

但有教會、群體的支持承擔,相信情況會不一樣。不再是一個人受苦,而是群體,不是一個家庭,而是大家庭。而他的受苦會帶來連結,教會群體會找到意義和答案,帶出基督信仰的死亡與復活,同時也幫助受苦的人找到使命。

我喜歡湯老師這一題,這是實踐的層面,讓安樂死可以變為尊嚴活,是教會可以努力的方向。[/quote]

龍英 能結合受苦家庭以外的力量 也是一種擴張 棒 真期望藉著陪這些個人和家庭 一起走在神的恩典之路
謝謝你的回應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20, 20:00

[quote="陳淑麗"]  1. 看完這部片子,你想說些什麼?你內心的感受是甚麼?
   我有與勒蒙相似的經歷。一天當我醒來,發現全身插滿了管子,鼻與口也插管(作為吸痰及進食),全身最自由的地方就是眼、耳及腦袋了,因為雙手也被綁住了。雖然大約有十天左右,但我的感覺極為不舒服;因為毫無尊嚴可言。那種受制於人,不能自由任憑已意的吃、喝、玩、閱讀及其他的事物,那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不經歷此事,是無法了解體會的其中的滋味的。勒蒙大概是「無神論」者或不認識基督的人,所以他一心想盡辦法想要【解脫】此困境。但我慶幸有主的陪伴,陪我走過這一段令人極為不舒服的日子。但如果一般的人是在這種情境下是會以一般人的想法去做他認為【對】的事情,比較少考慮到周遭的人的情感、想法。所以,屬靈的長者常常告誡我,要【將心比心】、【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這樣能以同理心去體諒別人,就會比較容易得到別人的接納。[/quote]

哇 淑麗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 真的可以分享出來 以致在你周圍的人能有更多機會嘗試體會受約束的不自由 進一步以各樣方法陪同這樣的人走下去
這個少有的經歷 願被神使用 成為多人的祝福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20, 20:01

[quote="陳淑麗"]4. 勒蒙的父親說:有一件事比白髮人送黑髮人更可悲,就是兒子一心求死。如果你在現場, 你會怎麼安慰這位老人?
  老實說我不會說任何一句話,只能安靜的坐在這位老人家的身旁,陪着他。有時「話」是多餘的、傷人的,不如【無聲勝有聲】。[/quote]


同意同意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20, 20:06

[quote="月童"]韻琳姐幫廖宜華PO文

韻琳老師:抱歉電腦未修,還是從email上繳作業。
看完【點燃生命之海】心裡無比的沉重,因勒蒙的遭遇,不只他的生命從此改寫,他的家人生活作息也跟著改變,勒蒙'彷彿成為家人的核心,原本航海的大哥,因他必須改變自己的事業,母親隨時服伺在側,在她死後,由大嫂接手,她將勒蒙當作自己的孩子在照顧,她自己的孩子哈維都不用她這麼耗費體力時間,父親床邊的陪伴,姪子哈維的跑腿代勞,都可感受到這家人那濃濃的愛,他們默默的、無怨無悔的付出,只因勒蒙是他們的家人,有著濃的劃不開的親情。

再看看勒蒙,雖有社工師定期來看看他的狀況,教導他透過思想遨遊天際,但日子久了終究會疲乏,隨著時間的經過,勒蒙的思想、內心的感情世界,慢慢發生變化。他不忍心再拖累家人,他想死,但他四肢無法動彈,就算要死也要旁人幫忙,照顧他的家人怎忍心讓他死,所以他想透過法律,藉由安樂死讓醫生合法的結束他稱為沒有尊嚴的生命,如此,他的家人也不再受折磨,但他無法想像家人失去他時的不捨與傷痛。末了,當勒蒙上車,他的哥哥、嫂嫂在旁看著,,他的姪子追著車跑,誰能了解他們心中的心酸?勒蒙如果了解體會,還忍心離去嗎?

再看看神父知到勒蒙求死的情況後,以【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姿勢出現,未了解真相就下論斷,認為勒蒙是未得到愛才想死,真是讓勒蒙的一家人蒙上不白之冤,他真是如大嫂所講的【大嘴巴】。我想如果勒蒙從起初就願意坐輪椅,由家人或請看護將他推出去,讓他與其他人接觸,或是去看看風景,是不是情況會更好,畢竟想像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至於神父,他與勒蒙雖同樣不能於行,但那照顧他的,是他的家人嗎?若不是家人,心裡就少了自責,他是不是常需要服事,若是,他的成就感、使命感就可讓他少看自己與家人受的苦,而活出一種較健康的生命。[/quote]


宜華提出將勒盟的生活圈擴大的想法 不錯 也是可行之途 另外 你所提的一點頗值得思考--是誰照顧神父 這個的確可能會牽涉到個案與家人親情牽絆的程度 進而影響自由與受限的感受性問題 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角度 謝謝你的分享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20, 22:05

[quote="李秀珠"]人是很軟弱的,而且每個人面對苦難的艱熬承受能力也不同,我們沒有權力也不能去評斷做任何決定的人。所以面對這電影的討論,個人認為要很小心,不要有任何的評斷~彩霞說得好~健康的人很難同理罹病的人的心境。
看完這部片子,你想說些什麼?你內心的感受是甚麼?
在人生這台戲你是自己當導演或是心存謙卑把生命的主權交在老天爺(對非信徒的稱呼)的手中?
勒蒙或因不能忍受身體障礙禁錮的痛苦、或因不想拖累愛他的大哥一家、或因身為這一家最優秀的人卻需依賴其他家庭成員才能苟延殘喘的活著,因此勒蒙自己當導演,說服潔娜、胡莉亞、羅莎…最後由羅莎來幫助他執行死亡計劃,試想人人都要自己當導演,那會有什麼後果?
相對於勒蒙,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罹患漸凍人,在21歲開始發病如今已經71歲,過去十多年來多次與死神搏鬥,數度被醫師宣布病危,1985年因肺炎送入加護病房,瑞士的醫師甚至建議霍金的第一任太太放棄治療,太太未同意將他送回劍橋治療,霍金談及被醫師建議關閉維生系統形容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時刻,直到現在他都以坐在輪椅,歪著頭的形象,透過特殊設計的儀器發聲巡迴世界各地演講、出書,每天工作希望把每一分鐘用到極致。
年青新婚的精神科醫師因滑雪意外和勒蒙一樣脖子以下癱瘓,每天早晨是在屎尿堆中醒來讓他痛不欲生,經過想死的階段後來靠特殊輔具讓他站起來,還能看診,掛他號的病人還排長龍。
霍金和精神科醫師都是優秀人材、社會精英,能獲得最好的醫療資源所以他們可以克服身體障礙,讓生命的價值發揮到極致,他們一定選擇活下來,如果是市井小民他能有機會藉由科技和醫療的進步來改善生活的品質,使他可以較有尊嚴地選擇活下來嗎?
勒蒙如果能藉由科技和醫療的幫助讓他改善生活,從事新的創作(不只是用以前的作品出版),到處演講,那麼死亡還會是他唯一的選項嗎?
我們不是導演無法知道自己人生這齣戲演成這樣的目的是什麼?遭遇重大挫折生命如無尊嚴就沒有活下去的意義嗎?是否思索除去殘障的身體外還有什麼剩餘的價值是一條可行的出路呢?[/quote]

秀珠
你的舉例很貼切 並且可以讓人更深入省思 太棒了 我從中又得到另一角度的思考 謝謝你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觀後感

文章湯一琴 » 2013-08-20, 22:12

[quote="張清和"][b]回應一琴老師的提問[/b] :bduh:
[b]6. 你生命中遇過像勒蒙這樣的親友嗎?你怎麼陪伴他們的?你們雙方有”窗裡和窗外”的情節嗎?請分享你的經驗。[/b]
面對勒蒙的家人(大嫂, 大哥, 父親, 姪子) 的辛勞, 能有親身的同理, 因家中有一位視障家人(一顆眼睛近失明另一眼糢糊畏光), 在家人接力陪伴, 等同是她生活的眼睛, 但真正帶領的眼睛是屬靈的神, 由於是後天造成的視障, 剛開始家人無法接受如此重大打擊, 及她本身也無法相信自已的無常, 會臨到自己身上, 但感恩的是身為基督徒的她, 凡事謝恩禱告及盼望, 知道神的祝福在日後有更大的作為, 相較於影中的男主角勒蒙已厭倦生活的不自由, 也體諒家人對他長期的照料達26年之久, 為家人及自已的解脫, 希望能有尊嚴地安樂離世. 所以較能同理勒蒙家人的辛勞及不捨, 由於我的視障家人有時分享她心情, 多半時間需獨處, 除三餐幫為準備, 另日當生活打理先行告知事物放置安排, 至少用微弱糢糊單眼觸摸, 也藉著有家人陪伴下, 帶她出外行走, 每日的靈修藉著我朗讀文章及經文, 她個人獨處時, 也有佳音電臺, 網路電臺聲音陪伴,.. 及禱告, 她深知神在關閉一扇門時, 也必為她開另一扇窗, 信心的仰望神, 是她真正的屬眼睛, 反而在這現在幽谷中, 可以安靜和神獨處及過濾一些人是己非的負面情緒, 日後盼望能成為主的見證,
[b]7. 如果勒蒙是基督徒,身為基督徒的你,會如何面對他?(或:勒蒙是你的會友,身為牧長的你,如何處理他不想再拖累一家人的想法?) [/b]
感謝主恩! 在視障家人在患難降臨前, 已是神的兒女, 正面信仰力量, 讓她能用心看世界, 也看到這社會角落充滿愛心, 因帶她出入公開場合, 舉凡搭大眾運輸交通工具, 司機的貼心, 及洗手間的協助,.. 而影片中勒蒙的角色, 是否真人真事改編, 針對家人無怨無悔的付出及律師(胡莉亞), 社工(潔娜)和好友(羅莎)的關愛, 似乎無法用心看周遭環境的人事物, 一心求死的意志, 令家人及親友傷痛和無奈外, 雖在胡莉亞律師, 正日漸殘病, 有同病相憐相惺相借, 也和勒蒙允諾代為出版新書之日既是同赴離世之約的期盼, 但在事與願違, 針對真自由的定義追求, 身為基督徒的我, 如何面對勒蒙, 相信”天生我材, 必有用”, 因上帝給他藝術及文筆才華, 是神的恩賜可影響世人, 但我們有輕忽自己對別人的影響力(無論是正面或負面思維), 但我們仍在過犯中成長, 在面對一位家中有需協助的家人如勒蒙, 也需有陪伴功課學習, 如一位同學所言” 久病無孝子” 也是會臨到每個人生命之中.
[b]羅馬書 5: 1-5 就是在患難中, 也是歡歡喜喜的, 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 忍耐生老練, 老練生盼望, 盼望不至於羞愧, 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 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理.[/b][/quote]

清和的那位家人真不容易 使我想到"暗室之后"蘇女士 這位姊妹不因眼盲 她與神的關係非常親密 以致成為多人的祝福 但願神繼續使用你這位家人 並紀念你們為她所擺上的一切

有盼望的信仰真是人們的生命泉 但願人人都能來到祂面前 一生不餓不渴
感謝主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20, 22:18

[quote="曾淑津"]這部片子所探討的議題真的很沉重,勒蒙陷在進退兩難的人生困境中,堅決的要尊嚴的死去(其實我們環境中也有些人或許也曾經或正在思考此議題),這是沒有解答,也沒有所謂的對或錯的議題,但卻挑戰著我們的倫理和信仰,也令我們需更深層的思考生命的意義,無論選擇哪一方,結果都會令一些人遺憾,但我覺得若當真選擇勒蒙的決定時,遺憾的人會多很多。

活要活得有尊嚴,不能活的有尊嚴也要死得有尊嚴-------全身癱瘓,生活中只有一張床、一扇永遠無法跨越的窗戶,連一根手指頭都無法動彈,吃喝拉撒都必需仰賴人,唯一能掌控的就只有腦中的想法、意志和毅力…,若是我們是勒蒙,會有什麼感受,會如何計畫未來殘破的一生? 他是病床的奴隸,照顧他的家人好像也成了他的奴隸,全家人都配合著他,改變職業、生活模式,他自覺拖累全家,綑綁全家,也要思考父親、哥哥、嫂嫂已年紀老邁,將來是否又拖累唯一的侄子等等現實問題,我想永遠沒有人可以體會勒蒙這二十六年的真實感受,即使預知自己即將失憶、行動受限的胡利亞也還無法真實體會,我們也只能稍微的推敲他的無奈、失望,甚而絕望,以至於他想要掌握他唯一能掌握的自由,藉由自己能掌控的自由意志來決定自己要尊嚴的死,或許才能使得他不自由的身體活著的這二十六年是有尊嚴活著的意義存在。雖然法律不支持,家人不贊成,但最終勒蒙還是按著自己的意志,藉由友人們的協助,達成了他可以做的選擇的自由,不免還是令人很遺憾,也覺得勒蒙似乎有點自私,雖然他的感受與顧忌沒有錯,也需要被尊重,他似乎忘了家人已經付出的二十六年,他似乎也忘了他的存活對家人情感的意義,雖然身體無自由 (使得他無法自由的觸摸、自由的愛、自由的享受肉體感官一切的歡愉…),但是他的心思、意志、才華…是不會受身體限制的,但卻被自己限制住了。當然在他生命中缺乏significant others and belief這兩種重要的支持力量,也是令人遺憾的。

這也是一部令我們處處看到『愛』的影片,父親的愛莫能助的愛,哥哥的犧牲的愛,嫂嫂如母的無條件的愛,侄子的默默支持與幫助----這一家人真的不簡單,二十六年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歲月,他們的調整、配合、改變、犧牲,若非愛是無法做到如此程度的;此外社工師、律師、羅莎等等,也都用他們不同的愛來支持勒蒙。

一家人當中的嫂嫂是唯一與勒蒙無血緣關係的人,但是她是的主要照顧者。「長嫂如母」在嫂嫂身上具體呈現,對一個動彈不得的成年人照顧起來可比小孩累無數倍,早就被癱瘓摧折得了無生趣的勒蒙,若不是她的悉心照顧,可能早得了或是死於褥瘡、感染、憂鬱…等等長期臥床的合併症,她雖不是母親,但就如母親,照顧起小叔比照顧兒子更用心、更辛苦,看到那幕勒蒙在夢厭中發出聲音時,嫂嫂馬上衝到其床邊安撫、照顧的畫面,真令人感動,那是無私、無條件的愛,有如母親在照顧安撫襁褓中的嬰孩般,甚至我們可以說有些親生母親都做不出來。所以在神父未加查證,就隨口指控家人疏於照顧,致使勒蒙蒙生死意,對她而言是多麼的委屈與控訴。但是嫂嫂雖然不捨、無奈,但是勒蒙的意願還是尊重,『被動』的支持,我想勒蒙父親所言「有一件事比白髮人送黑髮人更可悲,就是兒子一心求死。」她是能充分體會的。

至於社工師潔娜他的心路歷程有頗耐人尋味的,在幫助勒蒙之初他是為單身女子,但後來與助理律師相愛結婚,也孕育、撫養了一個新生命,親身經歷了一個充滿活力有盼望的新生命在成長,另一方面卻也要面對一個一心堅持尋求死亡病人的意志,那種落差與衝突不知是如何面對的?
曾淑津[/quote]


淑津說得好 "他的心思、意志、才華…是不會受身體限制的,但卻被自己限制住了" 這是個可惜之處 背後原因也值得探索
淑津最後一部分提到社工的分析也很耐人詢問 棒

一琴

湯一琴
初級網友
初級網友
文章: 48
註冊時間: 2013-04-29, 20:45

Re: 點燃生命之海

文章湯一琴 » 2013-08-20, 22:21

[quote="王依惠"]在35釐米的縮影人生與信仰中寫到:恰好是這務農、質樸、不善用腦的家人們,講不出大道理,卻深諳愛的行動力。另一段寫到:儘管雷蒙的決定傷了他們的心, 他們還是為了對雷蒙的體諒與愛,決定對雷蒙放手,給雷蒙自由。

很多時候,不穿上同一雙鞋,總沒辦法真正同理他人,也或許正因為如此,神父才認為自己是很有資格教育雷蒙的人,但看起來雷蒙並沒有領情。

愛的行動力:我覺得雷蒙身邊的人,他們明白,他們沒有辦法真正同理雷蒙,所以儘管他們面對雷蒙的執意結束生命,有許多的不捨,還是選擇放手,但他們用了26年,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在這個困難的環境中學習愛的功課,生活的照顧、情緒的安撫、自我的犧牲,日復一日,這種愛,有眼淚、有不明白,但卻一直是行動中的愛,我不知道強調這個年數有沒有特別的意義,如何能衡量每個人的痛苦指數,但在「日期滿足」的日子裡,他們學好了那段時間裡的功課。

星期五在手機裡聽到一個團契姐妹的問候留言,心裡有些感動,並且有些歉疚,「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牠加上體面(林前12:23)」,看到她,我總會想到這節經文,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教會是個了不起的地方,也許我們不一定會遇到類似雷蒙的狀況,但在真實的生活中,尤其是教會是許許多多個人與家庭的組成,總是有許多的困難與問題。

我們選擇,並且學習,愛與被愛,在教會裡來來去去的人群中,把握住當下或過程中的傾聽、陪伴、代禱(或者是被傾聽、被陪伴、被代禱),然而,我們也是繼續往前行,就像潔娜一樣。

依惠[/quote]

感謝神讓我們在主裡能續走下去有根有基 因神先愛了我們
謝謝依惠很棒的回應 優

一琴


回到「心靈小憩《網路讀書會》與文章閱讀回應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4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