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5)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歡迎在此分享您的讀書心得,或回應[url=http://life.fhl.net]心靈小憩網站[/url]的文章觀點!也可以投稿喔!

版主: Robertpsycho月童

版面規則
頭像
雨漣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5351
註冊時間: 2003-07-17, 23:29
聯繫:

如何閱\讀一本書(5)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文章雨漣 » 2003-11-18, 22:53

如何閱\讀一本書(5):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前面作者談過「檢視閱\讀」,在要進入這本書另一個重點「分析閱\讀」
的規則前,他先跳開用一章談了「如何作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作者在這
一章提供一些基礎提問、做筆記的方式並且強調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這
是關於「實作」的部分。

因為接下來所談的分析閱\讀,非得實作不可。他會牽涉到繁複閱\讀習慣,對
初學者而言,這些實作重點是分析閱\讀的基礎,可以幫助並且提供他們方法
進入分析閱\讀更深一層的規則時,不會因為複雜的步驟而失去閱\讀的方向。

作者也特別強調,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在於你要努力提
出問題,並且盡可能去找出答案回答問題。有沒有嘗試提問,是有自我要求
的讀者和沒有自我要求的讀者之間最大的差別。所以讀書會每次得書摘最後
,都會要求摘要者要提出自己的問題。

作者提供了四個基礎閱\讀時所要提出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其實也就是分析
閱\讀的基礎。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這是找出書的主題、作者如何發展主題、如何發展出其他議題。
也就是這本書的架構。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這是關於一本書主要的想法、聲明和論點。瞭解作者的論述和想傳達的訊息。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有前兩個問題為基礎。作者強調,光是知道作者的想
法是不夠的,知道之後能夠判斷,或者批判,才能夠再進一步釐清觀點。

容易變成死讀書,通常是因為只停留在第二個問題。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作者提到,這可能是之後主題閱\讀最重要的一個提問。你必須要詢問這文本
所提供給你的資訊,有什麼意義。作者為什麼認為重要?你是否有必要瞭解?如
果他給你進一步的啟發,那麼就有必要去找出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
得更多啟示。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自己

  這部分,作者認為,要能成功\的主動閱\讀,光是提出問題並不夠,
必須試著自己回答問題。也就是嘗試用自己的話把你對這本書的理解、
對作者觀點想法說出來。提問辯證的過程中,問的越多,可以得到的收
穫越多。這裡作者鼓勵讀者學習寫筆記,當思考能夠被寫下來或說出來
,已經經過一番整理,代表你真的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同時也幫助你
記住作者的思想。

關於筆記紀錄,其實就是寫書摘和畫重點。

「標記主要重點」(畫底線,或者圈出關鍵字及關鍵句)
「區分出不同的重要性」(加強底線)
「標記最重要的十來個書中概念部分」(做星號或夾書籤)
「在發展重要論點陳述處標出順序」(編號)

「記錄自己在閱\讀每個章節時所遇到問題(或答案)」
「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
「記下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這幾項可以利用書中的空白頁)

最後,嘗試把這本書的大綱寫出來,測量自己是否瞭解了這本書。這些部分,
在檢視閱\讀時其實不容易馬上完全掌握,但大致紀錄這本書的分類、主題、
作者所使用的架構,是之後作要進一步做分析閱\讀的基礎。

這個章節最後,作者最後用兩個子題的篇幅來強調培養這些基本閱\讀習慣的
重要性。他提到好的閱\讀,就像學習一項技能(像滑雪或者打球一般)需要
先學會各種分開的動作,不斷訓練,當熟能生巧時才能忘掉這些細節,做出
整體的動作。而這些閱\讀的技巧是可以被學會的。用技能訓練的觀念來看,
很可以幫助我們先不要把閱\讀想的太過抽象而隨意,忽略了基本功\夫,認為
能一步登天,要做好完整而有深度的閱\讀,其實比較是一種長時間,要花基
本功\夫的思考邏輯訓練。

這就是為何要持續不斷做網路讀書會和培訓的原因囉 :cucu: :cucu:

***********************************

這一章,其實很可以幫我們檢視一下自己平常閱\讀的步驟和方法。

我想可以來分享一下,

大家平常閱\讀時,都如何做摘要與記錄?這個方法幫助你瞭解一本書的哪些部分?
關於閱\讀時的基礎提問,你平常會做到哪裡?哪部分是比較困難的?
[color=blue]我們的勇敢應該是寧靜的[/color]

頭像
itstaiho
終極無敵寫手
終極無敵寫手
文章: 1006
註冊時間: 2003-08-18, 19:32

Re: 如何閱\讀一本書(5)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文章itstaiho » 2003-11-21, 12:33

[quote="雨漣"]這一章,其實很可以幫我們檢視一下自己平常閱\讀的步驟和方法。

我想可以來分享一下,

大家平常閱\讀時,都如何做摘要與記錄?這個方法幫助你瞭解一本書的哪些部分?
關於閱\讀時的基礎提問,你平常會做到哪裡?哪部分是比較困難的?[/quote]
我看完這一章的時候,臉色有點綠。
因為他直指過去我的不良閱\讀習慣,也就是作筆記和畫重點的雜亂無章。

從小,我媽教導我要愛惜書本。
愛惜它的方法是不要在書本上塗鴉、也不要在看到的段落整頁折起來作記號。
我很聽話,不過作得太過火了,愛惜書本的完整外觀甚於對內容的認識,
結果我現在買的書本,很少拿來畫線、作筆記,除了教科書之外。

說到教科書,看過我爸考試的教科書,每每用粗紅筆畫線,在關鍵詞上加外框,
所以我也這麼做。
不過這麼一來我的理解變成了隻字片語,無法用系統畫的方式去理解,書讀得也不好。

看到這一章,我覺得很有感觸。就因為從小愛惜物品的觀念太重,
反而造成我閱\讀上的阻礙,這是我讀完這一章最深刻的反省。

我看過一些人畫重點的方式,用螢光筆標示據說有助於掌握重點;
而有些人喜歡在重要字句上反覆畫線,反倒破壞了整體觀感,我也懷疑那麼作有沒有用。
另外一種是在重要段落的旁邊或上方畫線,而不是在每一句話的底下或左邊畫線。
這麼做又減少對於書面整齊感的破壞程度,並且給于提示,
只可惜這麼一來,對於關鍵詞句到底在哪兒,就還得稍微花點時間尋找。

對於書籍的基礎提問,我覺得還是得看是什麼性質的書籍。
或者說,我本來就打算要接受這本書所說的任何觀點,除非裡頭提到的價值觀
直接跟我的價值觀產生衝突。
假如我閱\讀一本書,就先帶著敵意與批判,或許\是可以提出許\多問題沒錯,
但這麼做會不會扭曲我的閱\讀呢?不過這或許\是我的誤解就是了。

我再作一點說明好了。對於主題閱\讀或分析閱\讀而言,我又有一些疑惑與不確定。
就好像我們閱\讀一首詩、一篇文章,我們可以用欣賞、審美的觀點來充實心靈;
也可以像在回答閱\讀測驗一般,極力想要找出作者的想法、文章脈絡。
後者這種作法,是對一件作品抽絲剝繭,把文章解構以後,剩下的是知識理解力的提升。
後者的閱\讀,就跟本書所要倡導的主題或分析閱\讀道理相類似。
這樣子的作法能不能夠兼顧閱\讀所帶來的心靈提升呢?恐怕不行。
那麼,我是不是先要確認自己的目標,然後再選擇要採取哪一種閱\讀比較好?
(哈哈,這大概是我對「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提出的基礎提問吧 :P

頭像
雨漣
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
文章: 5351
註冊時間: 2003-07-17, 23:29
聯繫:

文章雨漣 » 2003-11-22, 17:40

我讀這一章時,特別感覺到為何作者在最開始要說,
主動的閱\讀,是去嘗試理解一些自己原本不太瞭解的
內容以提升理解力。這些步驟和方法是很邏輯而且嚴謹的。
用閱\讀理論性的書籍當作例子似乎比較好想像。

我看完也覺得自己好像有點懶惰。 :oops: :oops:

讀到做筆記這一段時,特別想到,若是書不是我們自己的,該怎麼辦?
我大學閱\讀的書籍,大約有百分之四五十還是出自圖書館的。
公用書籍就不能在書上塗塗寫寫的了。那是不是可以有其他的替代方式?

我自己比較少特別做關於整本書結構、大綱的整理。
(除非要做書摘或者書籍報告,那麼就都需要做 #-o
若書是自己的,做最多的方式是畫底線,
覺得特別重要的地方標個記號或夾頁。(迴紋針還挺好用的)
偶而寫些提問或簡化論述,但是不太常。
我也不是很習慣在書上寫字。

若書不是自己的,就會做字卡。
依照不同重點(或者關鍵字)抄重要的段落和所在頁數。
這樣做完後其實也就看得出結構。
如果要找出邏輯順序,再整理一遍第一次抄的書卡就可以了。
要重新找到書裡重點所在也很容易。

不過缺點當然就是,很可能會抄到手斷掉翻臉不讀書:p
我念拯救與逍遙時做過一次這樣的事情,只一章就陣亡了。
:BangHead: :BangHead:
這方式聽說現在是很落伍了。
但是我一直還不習慣同時拿著書又對著電腦。
(除非已經要寫出作業什麼的...)
所以現在還是訓練自己至少可以抄下重要段落或句子。
(為了少抄一點,也會先過濾一下重點到底是什麼,不會覺得什麼都重要)

第一遍的檢視閱\讀,我通常只會簡單畫些重點,
較詳細的標註記錄,會在第二次閱\讀的時候做。
而第一遍的閱\讀,也會決定自己需不需要用到之後的摘要分析。

關於閱\讀的基礎提問,
簡單說,如果有想要寫出東西,就四個都會問.... :p
要不然平常讀文學作品時好像有時候會偷偷跳到第四個 :crazyeyes :crazyeyes
我對於閱\讀文學適不適合採用這樣的提問方式也有點疑惑,
但大致而言好像也可以如此去做。
這個在後面閱\讀不同讀物的地方作者會再提。

PS:欣賞、審美和理解 一定是分開的嗎??
我倒認為他們是會互相提升的耶。 :-k :-k :-k :-k
[color=blue]我們的勇敢應該是寧靜的[/color]

頭像
psycho
瘋狂管理員
瘋狂管理員
文章: 4177
註冊時間: 2003-03-27, 21:59
聯繫:

文章psycho » 2003-11-22, 18:30

我個人認為這一章是『如何讀書』的最高境界,但是同時也是最不能拘泥型式的一章,不能就會自找麻煩了...:P

首先我得強調,如果真的要讀好一本書,真的強烈建議一定要『買下來』,好好讀一本書的前提就是可以對該書亂寫亂塗,書不是自己就毫無意義。咦?雨漣你這小子自己沒買《拯救與逍遙》用借的?真該打 :knockyou: :knockyou: 立刻去買一本!沒錢我借你,等到錢再還我。還有我建議的三本韋伯經典名著,一樣要買下來。

第二、讀書的最高境界是『參與作者思想意圖』,所以這一章作者提出很多方法來幫助我們到達這一個階段。

為何我說是『參與作者思想意圖』?舉個例子,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與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在台灣是超級顯學,人人都讀過,但是,每個人讀出來的結果都『相差十萬八里』!如果讀書的最終目的只是『理解』與『欣賞』,為什麼有這大的分岐呢?

這就在於,整本書中結論是什麼,人人都讀的出來,但是,作者『為什麼關心這個問題?』,作者『最重要的推論過程』是什麼?作者『使用那一套方法論』?這都是我所謂『tacit knowldege』(隱含性知識)的部份。即使是自然科學猶不能免,更別說更不容易說清楚的社會科學與人文哲學了。

從博蘭尼的科學哲學可以知道,獲得隱含知識的方法來自參與知識的創生歷程。因此我們唯有真實經歷過一次作者思考結的過程,才能真正獲得作者的思想意圖與方法論。

所以回到這個第五章,明顯的,作者所提的方法都是為了『參與作者思想意圖』所提出的具體辦法。但是,也因為這個致知過程是隱含性的、默會的,所以『絕不保證作者提出的方法一定適合你的個人致知歷程』!所以我一始說:這是最不能拘泥型式的一章.......:)

因此要不要按作者所提的方法?不可能,我自己都絕對達不到,那樣子太累啦!事實上,以原作者提供的方法而言:

「標記主要重點」(畫底線,或者圈出關鍵字及關鍵句) ==> 這是最基本的動作。
「區分出不同的重要性」(加強底線) ==> 這也是最基本的動作。
「標記最重要的十來個書中概念部分」(做星號或夾書籤) ===> 也差不多是基本動作。

以下的動作就因人而異了,屬於進階動作:

「在發展重要論點陳述處標出順序」(編號)
「記錄自己在閱\讀每個章節時所遇到問題(或答案)」
「將複雜的論點簡化說明」
「記下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這幾項可以利用書中的空白頁)

尤其是最後兩項,如果是一本淺薄的書,你根本就寫不出來。如果是一本經典的書,我可以保證你每年重新看一的結論都『完全不一樣』...:p

因此我的結論是:書一定是要自己的,才有辦法進行『參與作者思想意圖』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除了一些基本動作(例如劃重點),讀書的過程就是努力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參與作者思想意圖』的過程;上述的進階動作,只要努力做到一項,我看就非常非常夠了。而且,這也意味著讀書的過程絕對不是只是『讀完一本書』而己;一年後再讀、兩年後再讀.....十年後再讀,都會有不同的參與能力,得到的思想深度也會不一樣。

這才是讀書與生命結合的樂趣.......:)

頭像
psycho
瘋狂管理員
瘋狂管理員
文章: 4177
註冊時間: 2003-03-27, 21:59
聯繫:

文章psycho » 2003-11-22, 18:33

參考博蘭尼的知識論:
http://life.fhl.net/faculty/human.htm

1、從博蘭尼的知識論談起:

西方哲學知識論的歷史淵源可上溯至古希臘,其原始問題在柏拉圖的『米諾 篇』記載著:米諾與蘇格拉底討論何謂美德,蘇格拉底自承不知道何謂美德;於 是引發如下矛盾式的提問:

米諾:你如果不知道你尋找的是何物,要如何尋找此物?你如何能將你不知之物設定成你搜尋的目標?換個說法罷!即使撞上了,你又怎麼知道尋獲之物就是你所不知道的此物?(引自『博蘭尼演講集』:默會致知, 彭淮棟譯, 1985)

人如何能了解他所不了解的事物?這個知識論上的基本矛盾,在博蘭尼的知 識論成為研究重心。博蘭尼提出集中意識(focal awareness)與支援意識 (subsidiary awareness)的分析架構;他認為,當一個人使用鐵鎚撞擊釘子時, 他的注意焦點在於鐵鎚與釘子的碰撞,也就是說,他的感官從手延申到鐵鎚,如 何使鐵鎚正確無誤地撞擊釘子,是他的集中意識。但是,顯然鐵鎚並不是他真正 的感官,他真正在控制鐵鎚的是整隻手臂對鐵鎚的精密調整。他剛開始學習釘釘 子時,或許\會將集中意識放在『手如何正確揮動鐵鎚』這個動作上;隨著動作的 熟練,他的知覺延申到鐵鎚,手仍然精密調整對鐵鎚的控制;他之所以知道手對 鐵鎚的控制,主要是由於他透過這種控制才能控制鐵鎚。因此手對鐵鎚的控制成 為支援意識,溶入他進行打釘子的集中意識(Polanyi, 1966)。

人類透過支援意識所注意的細部,因而能得到集中意識面對的知識,博蘭尼 稱之為『默會致知』(tacit knowing)。相對的,直接根據集中意識進行的知識 活動,則是一種明示的知識活動。在默會致知的行動中,我們所以注意到一物, 是由於要從而注意到他物;亦即我們由注意默會關係的第一項此物,從而注意第 二項此物。許\多時候第一項是接近我們的,但是我們只能有所知而無能言辨,故 又稱為近側(proximal)項,相對的第二項稱為遠側(distal)項。

默會致知有三層面:手對鐵鎚的控制是基本的動作,我們之所以意識到這動 作是因為我們透過這動作來完成另一個動作,因此我們往往不能一一明確指出基 本動作的細部。也就是唯有注意力集中在鐵鎚打釘子時,才能產生手控制鐵鎚的 支援意識。這是默會致知的功\能結構(functional structure)。

手對鐵鎚的控制是由許\多細部所組合,一一辨明這些細部往往難以指出細部 與整體行動的相關性。唯有將所有細部整合成一個整體,產生一種全新的知覺整 體,才能指向集中意識所指向的動作。我們知覺到一個遠側項的表相,便代表我 們知覺到其近側項。這是默會致知的現象結構(phenomenal structure)。

在支援意識的知覺中,原本鐵鎚衝擊手掌所產生的感覺,會變化成撞擊釘子 時鐵鎚的感覺;原先對敲釘子沒有意義的感覺,被轉化成有意義的感覺;我們注 意著鐵鎚撞在釘子上的效果,便是注意到鐵鎚衝擊手掌的意義。這是默會致知的 語意面貌(semantic aspect)。一切意義皆有被轉化而從近側項至遠側項地遠離 我們之趨勢。

由上述的三面貌可以推得第四面貌,這代表默會致知的本體面貌 (ontological aspect)。由於默會致知是建立在兩項之間的意義關係,我們可以 把默會致知視同為對兩項接合成之整體的了解。近側項代表此一整體的分殊細部 ,這樣我們可以說:我們是依靠我們對此一個體的細部知覺來注意細部的接合意 義,因而能理解此一個體(Polanyi, 1966)。

默會致知解決了米諾篇的矛盾。假使我們要明示地知道未經發現之物,當然 會產生米諾篇的矛盾。但如果我們承認我們對尚未發現之物能有默會的預知,便 是問得有道理。亦即是,知道一項陳述有真理,及是所知多於所能言辨。因此, 發現一個問題並企圖解決問題時,這種發現的本身己經充滿對解決問題的進一步 指向。

(END)


回到「心靈小憩《網路讀書會》與文章閱讀回應區」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8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