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50]〈唱快人生〉(Quartet)是一部關於「老年」的電影,雖然這樣的題材不是自己平常觀影的選擇,但對於和自己不同的各樣人生,總還是保持著興趣。
當知道這是關於一群退休音樂家的故事時,坦白說個人的「階級意識」又跑了出來,畢竟「有錢」相對來說就能獲得比較有品質、有尊嚴的退休生活,而這群人不僅在經濟上是比較優渥的一群,還比一般人擁有更多的「文化資本」。
不過隨著電影情節的展開,發現自己已然放下最初的意識形態,投入到他們的人生故事裡。或許,良好的經濟狀況能換到高品質的照護服務,一身的文化資本,能使老年的精神生活豐富,但人與人共通的苦難—疾病與老化,共同的需要—親密與社會連帶,應是超越階級、不分貧富的。
其實這樣的自我辯證歷程,在觀賞虹志帶領的〈回到17歲〉時也存在著,因為〈回〉片講的是一個「魯蛇」的故事。37歲的男人,後悔自己在年輕時娶了懷孕的女友,放棄大好的運動明星之路,成為鬱鬱不得志的魯蛇,但最終他重新發現了身邊的人的重要性,於是在同樣的十字路口再次做出一樣的選擇。
「幸福,是什麼呢?」對一個個體來說,自我肯定、成就感難道不和關係一樣重要嗎?看完電影之後,會這麼自問自答著。
如果說,〈回到17歲〉呈現的是中年人自我肯定的危機,〈唱快人生〉則是在談老年人「自我統整」的需求(註)。而故事的主角,似乎最後都在修復的關係中,在愛裡,重新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處所。
[/size]註:發展心理學學者艾利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提出老年階段的發展任務與挑戰是「自我統整與絕望無助」。
自我統整的人,會用智慧去明事理和超然地面對生命和死亡,少悔恨且能過著有生產力的充實生活,能夠處理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不執著於自己應該成為怎樣的人,且能從自己的成就中獲得滿足,並展現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統整」亦指個人在回顧生命時,認為過去生活是有意義,且感到滿意,並對死亡能坦然接受。而「絕望無助」是針對那些自我未能整合的人,他們在回顧過往的生命經驗時,總會覺得絕望、無助、罪惡、悔恨及自我憎惡。
(資料來源:〈長者面對變老的階段與心理調適〉,林娟芬。[url]http://gospel.pct.org.tw/AssociatorArticle.aspx?strSiteID=S001&strBlockID=B00007&strContentID=C2013080500022&strCTID=CT0003&strASP=default[/url])[/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