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註,這篇文字是回應心靈小憩首頁《深角度》專欄:「從少
女、豪放女到性女」一文。
「羅曼史」這部電影中所談的,性可以帶出來的影響力,
我其實蠻疑惑的。一個女人跟他男人之間的關係,基於男
人的沙文主義、自我中心,以及女人離不開男人,幾乎讓
兩人之間的關係變成「情感的虐待與被虐待」的關係;而
後,女人透過心理治療師用「性」來治療,包括跟婚姻外
的男人發生性關係、以及性的受虐,來幫助這個女人情感
獨立,可以下定決心離開她婚姻中的男人,甚至不惜謀害
這個一直凌虐她情感的男人。
我發現這類探討性的情慾自主的片子,多半將焦點集中於
「此時此刻」,或者一個「危機」的化解(諸如「羅曼史
」中,女人需要掙脫男人),但片子並不處理「日後更長
的時日」。這會不會導致無法避免的對「性」帶出來的能
力的過度神話?
紀登斯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一書中,是有提到現代社會
的「愛情成癮」「性成癮」,一如藥物成癮、酒成癮一樣
,其實是自我失落、親密關係失落後的替代物,正因為永
不可能真正替代,因此必須持續的追求,而有成癮行為。
再談「禁忌的女人」這部電影,導演何以故意指讓男主角
出現聲音而沒有身體與臉?這和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
」中的丈夫一樣,只有聲音沒有臉與身體,這不都意味著
導演對男性掌控性愛權力的批判,並明確指出,事實上真
正沒有自我主體的人,正是掌握性愛權力的這個男人?在
另一部同樣探討外遇問題的「狂愛情挑」中,男主角則明
顯是受制於外遇女生的性挑逗。他跟妻子說,「她讓我想
起我的過去。」意味著,這男人的現在是個失落的自我。
但故意引誘挑逗他的女生的,她有性愛的掌控權,但她是
否便有完整的自我?並沒有,她不僅是社會邊緣人,並且
根本對未來茫然失措。
我認為這正是為什麼性女之類的電影,總是將焦點置於暫
時性危機的處理,因為用性來取得完整自我建構未來,根
本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羅曼史」與「禁忌的女人」,在我看來,恰好是這
後現代,性成癮、愛情成癮的呈現,是性能力、愛情能力
的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