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7 頁)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華神)
發表於 : 2014-07-03, 00:28
由 月童
這個串子集中華神延伸制「為成人說故事」2014.7-9月學生們的作業的精華選,是讓大家以後有需要資訊時,可以最快取得資訊。所以請大家只觀賞切勿回覆。萬一有回覆版主會將回覆文砍掉。
此外,會收錄在這裡的文章、作業,都意味會有加分與獎品。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3, 00:31
由 月童
蔡宛蓉
蝴蝶在許多片子裡,都扮演畫龍點睛的角色,大多是象徵生命轉化的部分,但是在這部片中的意義另我感到驚奇。
我非常愛看電影,但不包括日本片,可能看了一些太過灰暗的片子影響對日片的觀感(例如日本人實在太壓抑或變態之類)但這部片同樣另我感到驚奇。以後也會用更開闊的心胸去觀賞日本片。
這部片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探討新舊文化及價值觀差異的部分。日本跟華人在某些很價值觀很雷同,像是對感情的壓抑,大男人主義和職業觀念等。
“壓抑”是很不健康的情感型態,在片中良多隱藏自己失業,淳史對爸爸的思念,利子對兒子的思念和對丈夫出軌的忍耐,由香里搭上巴士離開後嘆的那一口氣…唯一沒壓抑的,大概就是老父親對大兒子的驕傲及肯定,和對小兒子的失望與諷刺,這樣的感情釋放卻是傷人的…哪怕是老爸爸對淳君的關心,對病患的擔心,看在良多的眼裡,都是曾經渴望卻失去的。也許比較適當的,是姐姐總在家人之間做潤滑劑及傳聲筒的角色,讓彼此知道對方的感受。
電影在利子追蝴蝶時,達到了高峰(對我而言)利子輕描淡寫,卻用眼神和雙手表現出她多想再握一次純平的手,也許和上車前和良多一家握手一樣,事實上都是更渴望擁抱吧!
不要再壓抑自己對家人的愛,否則這一切,就只能化成蝴蝶,再怎麼抓,也只能抓住回憶…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3, 00:43
由 月童
劉慧智
良多將撕破的作文重新黏好,您覺得他為什麼這麼做?您如何解讀他的心情?
我不認為這部影片是沉重的不圓滿,反而是正常家庭的一個擴大鏡頭,濃縮在兩天一夜的處理,讓呈現得到共鳴,從它的得獎就可以知道.其實人生太多的沉重又何止這冰上一角呢?家中的媽媽如果沒有犧牲的忍耐又何談這場家庭相聚呢?難道媽媽的偏愛不可以成為她面對諸多不公的寄託嗎?良多已經成人,父母也力不從心了,該化解每人的憂愁有他的一份責任,姐姐在努力做了,但誰都不是救世主,新入家門經歷過喪夫的新媽媽是否要重演人間逃不掉的悲情的?事實上人間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無奈,誰也救不了誰,電影給我們的有如宿舍論:家家都有不同的狀況,安慰自己被同理到的心足矣.怎樣才能有突破口呢?
良多那為自己天真時許下的願望作文憤怒,孩子完成父母的期待如今還在上演,只是導演把問題攤開,讓已成人的`良多'們思考如何要求下一代而已,但改變善的機率不高.他偷偷去黏那張作文,回憶著,思索著,他有結果嗎?我們看到影響中,他放下了,擺在桌面,認為破碎的關係無從努力了,他告訴自己的良心:父母傷害的,我盡力原諒了,往下就隨事件自己去發展吧,甚至我猜他想的是兩天就離開現場了,父母繼續他們的偏心,他自己繼續他無根被忽視的拼搏.也許哥哥也是不情願地背負父母的期待而無可奈何呢?但先走的立為英雄了,任活人如何努力也無濟於事,人就是這樣活在別人的比較與評論中(人的論斷並不準確,但樂此不疲).我們做父母的有意無意都在做著這樣的榜樣與傳承.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3, 00:46
由 月童
蔡淑貞
我對於橫山家之味劇中的台詞,爺爺說:「明明就是我辛苦賺錢養家,為什麼老是說-奶奶家!」特別印象深刻,先不談論一個以職場為人生目標的大男人,為何敏感的在意於兒孫的一個隨口說出的家的代名詞而不悅,就人的一生所奮鬥所為何來,也許在年輕氣盛之時以事業為重的男性,往往認為職場便是我的價值,兒女和家庭理所當然因為我的付出而不可忽視我的存在,即或我是如此的冷漠於家人的關係和對妻子的情愛。
而劇中的奶奶利子是一位壓抑性恪的女性,在發現丈夫偷情的實證時,竟然可以背著孩子,冷靜的走在橫濱的街頭,甚至買下一曲紀念之歌,在三十年後用一個事不關己的平淡口氣,揭發丈夫出軌的罪行。
從看到黃蠂,便失魂落魄的思念兒子的母親的情節,可以理解她是一個心中充滿柔情愛意的女人,對於丈夫的疼惜,相信也有一定程度的的渴慕,雖然一向無法得到滿足,卻無損於她對家的悍衛,寧願隱忍各種委曲也要保全家庭,但也從她以幽默和潮諷的方式述訴家庭過往的種種趣事和點點滴滴中,發現她有一種灑脫的自信之美。
在和兒子的家庭道別時,母親只是想用握手表示自己的不捨,卻遭到兒子冷淡的反抗,到了車上兒子對於和父母相聚的時光,並沒有表示得到溫暖、愛和被愛的感受,反倒決定減少回家的次數,這些種種的反應,都源於兒子心中對父母某些不滿,一個人到了獨立的歲數還沒學會饒恕父母,其實對自己何嚐不是一種懲罰,因為對父母的愛和回報是一種自我的滿足。
兒女各自返家之後,再度只剩老夫妻兩人,在往回家的路上,明明近在咫尺的兩個人,竟然隔街而行,而丈夫的談話內容竟是責備妻子說:「你握什麼手…」。
從爺爺計較「奶奶家」或是「爺爺家」的反應看來,這個外表倔強的男人其實心裡是在意這些兒孫的親情的,但却偏偏要指責信手捻來就可表達愛意的老伴,這似乎也薀含著忌妒的意味在裡面。
父母相繼過世,讓盤算著一年要回家幾次的兒子失算了,兒子的家庭加入新成員而一起走遠的片尾情節,我想到生活模式可以展開新頁,但也會重踏覆徹。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3, 00:48
由 月童
Cheng Ming-shih
啟鳳老師昨天分享的好好,台風很穩,故事說得很精采,對於這種有深刻內心戲的電影,好像她講得特別好。我看了一下大家的觀影情形,大多數人都很入戲。好現象,期待大家投入一起來分享。
樓上幾位同學還有其他自己開討論主題的同學的看法都很棒,相較於去年的我們,你們真的很厲害,我們雖早上一年,但皮可要繃緊了!
我看這部電影印象最深的,就是父親這個角色,原因無他,這個角色觸到我婚姻生活中與姻親相處之痛。我想很多人都生活在比的世界中,小時候比成績,長大比事業,連老婆先生都可以拿出來比,我就是那個經常被比之後比輸的人,在信仰中我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重新定位自己,但卻不被接受,即使在基督教家庭中仍會被拿出來比,甚至自己孩子也被拿出來比。但是,老人家就是如此,他們的時間有限,他們也深知如此,對他們而言,好的過去,就是值得一談再談,不好的,還談什麼?他們的價值觀,已經很難再改變了,因此,電影中,良多處理的很好,他選擇放下,不再與父母計較,雖然很難過,但也只好如此。良多放下,他的姐姐也如此,他的太太也如此,選擇不去計較,因此,當良多在電影最後講,過年就不要再回來時,他太太很技巧的改為,就不要過夜好了,回來還是要回來的,因為利子如此的大費周章準備一切,為的是什麼,還不是家人能在他兩老人家有生之年,多見幾次面嗎?這不是也就是經常發生在我們周遭的故事嗎?我就是故事中的一角。
良多選擇放下,也有助於他與繼子淳史間的互動,為此,他的太太還特別鼓勵他與淳史共浴,增進兩人間的感情,我自己看是很精采的一段。看看良多,也想想自己,不是也有很多要學的地方嗎?我們還能跟自己的父母親人,親戚有什麼好計較的?重要的是自己活得快不快樂,是不是活在神要我活的人生計畫中。雖然父母親沒有辦法等良多衣錦還鄉開著車帶父母去看足球 、逛街,但我們也看到最後良多至少也有一輛車了,也許在他的生活中,或是以中國人的標準,這也算得上是五子登科的一子吧!也算小有所成,何況也多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在經濟掛帥的今日,一個男人能如此養一個家,雖然算不上是富有,但這好歹也是良多努力的結果,即使良多終其一生都沒有成為醫生,如父親之願,但似乎也足堪告慰父母在天之靈,我們又何能輕視像良多這樣的人呢?
為成人說故事,或是看電影說故事,很多時候是藉著電影的內容,重新整理自己的過去生命,也重新面對自己,更重要的是找到神所創造的我是什麼樣的我,也期待自己能活充精采的人生。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3, 22:27
由 月童
吳東烈 » 週四 7月 03, 2014 1:00 pm
4、您覺得橫山家父子之間的溝通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如果是您,您會如何處理?
父子之間的溝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也一直在思考父子之間的溝通,在這裡簡單地描述一下自己的經驗與領受:
一. 父子(或其他家人間,甚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亦然,但此處僅著眼於父子之間)的溝通會越走越狹隘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當兒子年紀越長卻越離開父親的期待時,溝通就變成一件不得不碰卻又不想碰的苦差事。換句話說,兒子沒有實現父親的期待也就等於兒子毀滅了父親的一個希望。我記得大學老師曾經問我們一個問題:父親抱著幼小嬰兒的時候為什麼會開心地笑?同學們或許回答因為嬰兒可愛,或許回答因為嬰兒像爸爸;但是老師說,都不是,因為爸爸抱著不只是一個嬰兒,更是抱著一個希望。大學時候的我不太明聊這種意境與心情,直到自己為人父之後,才發現雖然自己已經是個基督徒了,明白主的帶領是生命與生活的倚靠,卻仍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希望或未能實現的夢想加在孩子身上。當孩子自幼無能為力地分辨與理解時,只好全盤接受,然而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越來越大的孩子慢慢發覺到自己所選擇的開始離父親的期望越來越遠時,溝通,就只落得表面日行工作而沒有愛在其中聯結了。
二.父子雙方都太想去改變對方成為符合自己心意的樣子,這也造成溝通上的變質與無力。父親期待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孩子又未嘗不願父親站在自己這邊全力支持自己的夢想呢?一但發現無法去改變對方根深蒂固的想法時,溝通就變成一個吃力不討好--其實是自討罪受--的工作了,能免則免吧!!!
三.我記得在國中的時候,有一年全家回台南爺爺家,也是兩天一夜的行程。我發現,好多時候都只是祖孫三代默默不語,坐著喝茶。我納悶著,終於在回家的高速公路上我問開車的爸爸說:爸,我們幾乎一年才回來台南一次,你怎麼跟爺爺都沒話講啊? 我到現在都清楚記著父親的臉,他沉默了一陣,然後嚴肅卻又帶著懊悔的眼神說:男人就是這樣,等以後,我們也是這樣~~行筆至此,我真的感謝讚美主;的確,父親說中一半,在36歲信主之前,我真的越來越不願意和父親有所交談,我討厭他問我工作上的事,問我的生活,問我的一切;然而,因著主的帶領,這幾年我們親子的關係又慢慢走上坡--尤其是女兒的出生,讓我更有"藉口"來親近我曾經排斥過的父親。這裡我想說的是,歷史教育的包袱也是造成父子溝通不良的一個因素,尤其對我們東方人來說更是如此。父親不是沒有愛,只是不知道怎樣有效地表現愛--尤其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時,往往只拿父親對待自己的方法來對待自己的孩子,然後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男人就是這樣。
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沒有從頭到尾看過完整的[橫山家之味],也真不知道他們之間溝通的問題到底是如何產生?也僅就在課堂上觀看的電影片段有所領受而做些回應;至於"如果是我,我會如何處理?",主耶穌說:凡飲我的水就永遠不渴。父子的良好溝通也曾經是我的渴望,惟有信靠主的話語,由主帶領,才能在任何的問題(或渴望中)永遠不渴~~~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3, 22:29
由 月童
張詠雯 » 週四 7月 03, 2014 6:05 pm
溫柔的力量
這部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母親利子,從介紹的片段中,利子是一個傳統的家庭主婦角色,一手包辦打理全家人的生活所需,
面對一樣的喪子之痛,對次子的期望及再婚擔憂,對導致長子身故的良雄,先生早年的外遇,處心積慮想打娘家主意的女兒…
相對於作父親的嚴肅表情,冷漠的背影,對立的言語,不友善的評論,利子所言所行是溫柔的,緩和的,技巧性的,但背後卻帶出操控的力量,她的溫柔是:
可以不必呼天搶地,卻告訴你最深切的喪子之痛,
可以不用論斤稱兩,就讓次子知道自己永遠取代不了大哥地位,
可以勿需一哭二鬧,足以讓背叛的配偶最深的懊悔,
看似寬容邀請,讓被救的良雄用一輩子良心還債,
看似簡單握手,為的是無形的牽住兒女的心。
面對愛恨情仇的情感,她用沈靜的溫柔回應,
她掌握全家人的心思意念,有時直指核心,有時卻不說破;
這樣的以「靜」制「動」,「說」與「不說」,有時是掌控,有時是情緒勒索,有時也是無聲的影響力。(片尾次子繼續傳講蝴蝶傳說)
突然對母親的角色肅然起敬了起來。
記得去年上課時候,學習到選擇說故事題材很重要,這次啟鳳老師選擇是一部「看似平淡無奇」卻「內心戲十足」的電影:
真的故事,真實到就像在你我家中發生的故事;
善的理解,面對同樣的問題--失落,每個角色情感表現的差異:有人哀愁、有人憤怒,唯有理解才能尊重表達方式的差異;
美的和解,除非能看見每個人背後的隱言,才能在真實情感中和解,否則生活也可以讓人有了無新意的誤解。
「說破」但要讓觀眾自己嚐到「味道」,太高難度挑戰了,啟鳳老師做到了。(拍手)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4, 01:41
由 月童
謝謝啟鳳老師事先的「破梗」解說,讓一向不太愛思想、也不常看電影的我,欣賞這部緩慢、沉重的電影時,有些方向與指引,更能融入故事情節中。
我對片中的母親利子特有感覺!她是個典型的傳統女性,勇敢、堅毅、韌性,為了家庭可以無條件的奉獻。利子可以為家人準備餐食中愉悅地回憶從前;可以與二媳婦由香里一起看著家人過往的照片,互動親切、熱絡,並大方地送媳婦兒和服;當利子哼唱老歌「藍燈下的橫濱」,輕描淡寫當年如何發現丈夫背叛的不堪過往時,真是令人心疼又驚訝-為了維繫這個家,在她數十年隱忍歲月裡的內心是如何淌血、撕裂!本以為她是個好婆婆,但根據啟鳳老師「導覽」時,說利子背後批評喪偶再嫁的由香里是「二手貨」(剪輯後的影片沒播出),令人覺得她很刻薄、不厚道;當她追著以為是長子純平化身的黃蝶時,流露出慈母無盡的思子之情,使人鼻酸;但利子對導致純平溺斃的少年,因無法完全饒恕而彼此折磨,不免替她扼腕:何苦讓自己活得如此辛苦;當她想握著次子良多的手卻被拒絕時,我看到一位老人家對愛的小小渴望竟也無法滿足。
為了悼念亡者純平,難得相聚的橫山一家人,卻因各人內心的傷痛、矜持、怨恨、不安,飯桌竟然成為「競技場」,彼此過招,而非享受美食、情感交流的所在。一位在影片中始終沒有出現的亡者,卻牽引著全家的思緒、生活。我們總是對不存在的有更多的想像,因此良多承載著父母對他的比較、期待與壓力。當我母親對我二弟有所不滿時,居然把希望寄託在已故的大兒子身上:「如果永勳還活著的話,他一定……」這對盡心盡力奉養寡母的二弟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我很能同理良多的感受!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受造者,在上帝的眼中看為寶貝,我們要懂得彼此欣賞、幫補、接納。
「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雅3:14)所以愛要及時,要把握當下。良多再等等,遲了一步,終究沒能跟父親一起去看足球賽,也無法讓一直想乘坐兒子汽車的母親如願,徒留懊悔與感傷。我與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即使現在年過半百,對母親還是非常懼怕。但在我先生的鼓勵與陪伴下,最近較常邀她出遊、餐敘,每次分手時,媽媽都一再向我和先生說:「謝謝你們!我今天真的好高興,好開心喔!」看著媽媽像孩童般的興奮、滿足,我忍不住濕了眼眶!她真的老了,好孤單、好寂寞,需要人陪伴,更需要聽聞福音!這部電影給了我動力,「今天不做,明天必要後悔!」
陳慧君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4, 20:14
由 月童
汪世曦
1、這部電影中您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誰?請說說他(她)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讓您印象深刻?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良雄。雖然他在劇中出現的時間很短,但卻是十分關鍵的人物。因為促成這場家庭聚會的主角純平,就是為了救良雄而犧牲了生命。純平的死是橫山家的悲劇,良雄雖不是橫山家的人,但他也因橫山家成了悲劇人物。現就從劇情本身、恭平醫生、利子、良多的觀點來看良雄在劇中的角色,有那些部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
1.劇情中的良雄:導演為了塑造良雄的角色,在場景設計上特別強調了一些重點。當鏡頭出現良雄時,就看到一位身材肥胖的人不停地在吃東西、說話。當良雄說到為死去的純平感到滿心的愧疚與感謝時,數度鞠躬道歉,顯得十分卑微。良雄吃完東西後,轉身向純平的相片哀悼,這時看到良雄的背已被汗滲濕了一大片,鏡頭也刻意帶到良雄腳上黑黑髒髒的襪子,淳史看到了還不停地竊笑著。接著良雄起身,還因身體過於笨重,差點跌倒。這些場景的設計讓良雄在劇中看起來是多麼一位好吃、不體面、邋遢、笨拙的人物。
2.恭平眼中的良雄:恭平醫生始終背對著良雄,看都不看他一眼,也不說話。當良雄離去時,恭平開始按捺不住忿忿不平的情緒說:「那種人..那種人..為了那種廢物的一條命,為什麼要犧牲我的兒子...」接著以誇張的說法來批評良雄的工作,說媒體界有什麼了不起、充其量不過是個打工仔、只想依賴公司苟且偷生,這種人活著也不會有什麼出息。在恭平先生的眼中,良雄是個失敗的人,大學曾經休學,現在也沒有正式的工作,只能暫時打工。而為什麼自己這麼優秀的長子純平,將來要繼承他醫生事業的,竟然要為了這種廢物,沒有出息的人當替死鬼,天理何在?
3.利子眼中的良雄:當良雄離開橫山家後,利子開始批評良雄的好吃和體重,並諷刺他像個相撲選手,還調侃他說話用錯詞。看似利子每年善意的邀請良雄來參加純平的忌日,其實她是刻意地要折磨他,因為利子說:「才十年就淡忘,太便宜他了﹗」又說:「每年讓他痛苦一回,這樣應該不算過份﹗」不論良多怎麼相勸,利子堅決每年一定要邀請良雄赴約。良雄在利子眼中不但是個好吃、肥胖、沒學問的差勁人物,也是殺害他兒子的殺人兇手。這股對良雄的積怨,利子始終耿耿於懷,並以折磨良雄為他抒發怨恨的手段﹗
4.良多眼中的良雄:相較於橫山夫婦對良雄的敵意,良多倒是對良雄充滿了關懷與憐憫。良多認為良雄雖然在廣告公司打工,但也是份不錯的工作。良多還鼓勵良雄說:「你才25歲,努力就會有希望的。」當恭平醫生非事實地批評良雄時,良多也幫著良雄說話。良多也勸利子放過良雄,不要每年再邀他過來。在良雄的身上,良多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為良多在父親的眼中,也是個沒有出息的人。為了避免讓父親失望,良多還要隱瞞他失業的事實。當聽到父母親不斷地批評良雄時,良多以嚴厲的語氣激動地說:「不要擅自比較他人的人生,我想他一定很努力了,或許只是未必事事如意,可是爸爸卻直接批評他沒出息。」「大哥如果還活著,也不見得有出息,人是很難講的。」良多的這番說詞像是為自己辯護,因為他父母親不就是常拿他與純平比較,而無論良多怎麼努力總是比不過純平。
橫山夫婦眼中的良雄一生背負著殺他們兒子的罪名,一生活在罪的陰影下。但就像良多所說,這根本不是良雄的錯,有誰願意間接地殺害一個救你性命的恩人?更殘忍的是,利子還每年邀請良雄來祭拜純平、每年提醒他所犯的錯誤、每年使他羞愧地向橫山家人鞠躬道歉。這樣地折磨良雄,多少也是使良雄意志消沈的原因,因為良雄說他自己除了健康以外,沒其他優點;當良多鼓勵他時,他卻說:「我的人生已經無望了﹗」聽起來多令人感到悲哀﹗良雄對自己絕望的感嘆,難道就是橫山夫婦想要的結果?利子的報復就能使純平死而復生?利子說,「無人能怪罪才是最痛苦的」但是怪罪於良雄就能使他比較不痛苦嗎?我覺得橫山夫婦失去愛子心中的痛苦,不是用批評與報復來解決,而是決定在愛與寬恕中,釋放他人,釋放自己,雖然痛苦有時仍會隱隱作痛,但若繼續活在怨恨與不饒恕中,才是更加痛苦﹗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7, 10:20
由 月童
鍾卉慈 » 週日 7月 06, 2014 4:15 am
這部電影印象深刻的人物是~ 恭平醫生。他時常擺著一張嚴肅傳統家庭的長者會出現的撲克臉,喪子之痛加上和妻子兒女們情感疏離的結果,衍然就成了一位孤單的老人。最令他感到舒適自在的莫過於屬於他的洞~那個小小的診間。
兒子女兒都只是站在門口與他對話,家人間站著的距離也代表著心的距離,所以當淳史這位沒有血緣的孫子,進入診間瀏覽時,還暗暗地替他擔心一番。沒想到老先生發現後,不但沒有責罵居然還露齒一笑,印象中這是他在片中出現的唯一笑容,(如果沒記錯的話),當他握住淳史的双手並叮嚀以後當個醫生時,頓時覺得在他安全的洞中隱藏的裏面,他就是一個慈祥的爺爺啊!
橫山家的兩老,顯於外的一個是擺撲克臉內心是偶有慈愛的先生,另一個是人前多禮親和力過人,內心卻懷著苦毒的利子,哪一位讓人有距離?哪一位好相處?真的可以好好思考一番。
片中,讓我為之鼻酸的一幕,是當父親邀良多看足球時,我想那是一位不擅於表達情感的父親對兒子發出的邀請,也是想要和兒子連結的方式。或許良多一直以來已經習慣了父親的疏離,以致他回答的:再說吧!拒絕了父親邀請父子也就此天人永隔,讓老先生和看戲的我也不勝唏噓。
家庭是孕育愛的地方,也是一個會傷人的地方。我來自一個傷比愛還多的家庭,小時候喪父,後來隨著母親進入新的家庭,此時的我像淳史小男孩,喜歡不住的觀察四周。繼父的嚴肅冷漠活像個恭平醫生。直到自己結婚生子,其間的十年也經歷了先生外遇,利子的壓抑苦毒亦能體會。果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啊!
謝謝啟鳳老師!第一支影片就帶來一連串的回顧與震撼,滋潤人的,必得滋潤。這兩個月的學習之旅,祈盼也是一場醫治之旅。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7, 10:22
由 月童
劉虹志 » 週日 7月 06, 2014 2:40 am
2、這部電影中您最常看到的景物是什麼?請說說這個景物在哪幾場戲中出現?您覺得導演這樣安排的用意是什麼?
我對於掃完長子的墓回家的那段路印象很深刻。課堂上看第一次演到這條路,是利子和良多一家一起去掃長子的墓。在回去的路上,良多的妻子和繼孫小睦並肩行,利子則是和兒子良多在後面一齊走。這兩對母子間的對話很有趣,兩個男性在不同的年齡和母親對話,令人莞爾,不過從走位來看,也表現出新舊兩家庭還未完全結合。
第二次再走這條路時,是良多一家回鄉掃家族之墓時,良多一家四人並行。看來良多的新家庭已經完全走出過去的陰影,良多以父親的身份述說小黃蝶的故事時,回覆女兒說:我不記得從哪裡聽來的,輕描淡寫的就把上一代的仇恨止在自己的記憶裡了。
真是不錯的新開始...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7, 10:26
由 月童
由 江耀國 » 週日 7月 06, 2014 10:23 pm
「橫山家之味」心得 by 江耀國 2014/7/6
1、這部電影中您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誰?請說說他(她)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讓您印象深刻?
「橫山家之味」電影中,許多角色都有很深的刻畫,若論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我會覺得是老父親(醫生)這個角色。老父親代表了二次大戰前的傳統男性,也讓我聯想到我的祖父及父親。老醫生有個固定、格式化的人生觀 ─ 要從事有地位、令人尊敬的職業(如醫生),他自己做到了,也依此要求他的兒子們,一個嚴格而高度的「期待」。次子良多沒成為醫生,就成了父子間多年來相處的嚴重障礙;而長子卻因早逝,不必背負這個期待,父親對長子的回憶,也總是想起長子正面或美好的一面。
老醫生其實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愛」,他只是一味地守著他的人生觀,他覺得可以給兒子們最大的「愛」,就是讓他們成為醫生吧,即便是沒有血統關係的繼孫淳史,誤闖他的診間時,他也是如此說的。老醫生對於親情的愛,因年紀老邁,反而有更深的需求;但是他固定、格式化的性格,卻使他羞於表達、難以啟齒。
老醫生、兒子、繼孫三人到海邊散步,老醫生談起足球比賽,表達出想去看球賽的熱情,心中想要跟兒子去看球。然而兒子卻抓住這個機會,反將他一軍:「那你要跟誰去看足球賽?」老醫生防衛性很強地回答:「這個不重要。」過了一會兒,才說想跟繼孫去看,其實就是想跟兒子去看球啊!兒子仍然未軟心,答道:「那就再約吧!」果然在老醫生去世之前,他們從未成行。
4、您覺得橫山家父子之間的溝通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如果是您,您會如何處理?
橫山家父子之間的溝通障礙,我在上一題已經簡單敘述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老醫生其實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愛」。更具體的說,他並不瞭解什麼是「自由」,他只能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去對待(愛)別人,而不是去明瞭、體會什麼是「別人覺得好」的方式或事情。一個個的枷鎖或綑綁,就一直往身上套。他的兒子必須認清這點而完全地寬恕他,並且不再被他動輒而起的言語刺激而惱怒,才有可能與他和諧相處。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7, 19:59
由 月童
橫山家之味課後討論by鄭家瑜
謝謝啟鳳老師分享。完全破梗的手法,詳細的人物介紹、精美的PPT製作以及深入的問題設計,讓我收穫極多。
有關問題4,我想這對父子之間的溝通產生困難,問題出在一連串的[期待]與[失落]之中。
父親期待大兒子純平能繼承家業,而大兒子也一向努力符合父親的期待。在大兒子死後,這期待突然落空。面對這般的失落,父親心底覺得應該無人能代替,卻又一方面覺得希望有人來代替這個空缺的位置。從父親慫恿繼孫敦史念醫學這件事可看出,父親非常期望有人來繼承家業,來代替純平留下來的空缺。
另一方面,二兒子良多,一直期待父母親能夠更多關注他。但從小開始父母親的關注對象幾乎都是哥哥,良多的心中也充滿了失落。哥哥死後,良多依舊無法得到父母親的關注,因為死者哥哥仍是活在父母親的心中。良多無法取代哥哥的位置。從他在父親面親努力說謊也要證明:目前自己做的工作是[有價值、有未來性、被社會關注]的工作的這件事可以看出,良多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同。
父親期待兒子的繼承家業,良多期待父親的關注與認同。父親與良多之間經常處於[期待與失落]的交錯中,這交錯讓父子的關係撕裂。
然而,編劇讓這被撕裂的關係,有了轉還的餘地。因著良多看到了父親在救護車旁無法做任何實際的救人行動、只能心急時,良太看到了父親的轉弱。一直以來非常強勢的父親,如今甚麼也不能做。因著[看到]父親的軟弱,良太的心軟化了,良太對於父親多了一些憐憫,這憐憫帶來了饒恕,饒恕帶來了關係的修復。
隨著父親地位的愈低,父親與兒子的緊張關係也越解消。從不曾對兒子低頭的父親,在兒子要離去的當天,說:希望可以和孫子敦史一起看棒球。父親主動地低下腰,讓長久以來高高在上的父親的位置,可以低一些以更貼近良史。良史也看到了、感受到了。
編劇提供了我們一個極佳處理緊張、撕裂之父子關係的方法,那就是:放低自己的身段、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軟弱。因著[柔軟],不再[剛硬],許多緊張的關係都可以得到紓解;同時,因著自己的柔軟,也讓對方有幫助我們、幫補我們的機會。
雖然這是一齣日劇,箇中有著非常深刻的家庭、父子等問題,但我看到的是,如果我們願意承認我們的軟弱,讓耶穌基督來幫助我們,我們的人生就有轉還的餘地。因耶穌基督是使軟弱者變剛強,叫低的升為高的神。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9, 15:21
由 月童
由 邱美榮 » 週二 7月 08, 2014 5:59 pm
中國有句古話說「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看了這一齣電影後給了我ㄧ個想法,就是:「家家有個獨特的味道」。橫山家所展現出來的味道是專屬於橫山家的,或許有人看了電影之後覺得與自己家的某些部分很像,但仔細〝品嚐〞或分析之後仍然會發現完全不同。這是因為ㄧ個家所呈現的味道與它的組成、經歷、關係、互動、個性、性格、成員彼此的交互作用…等等有關,而每個家的組成、經歷…等互不相同,就形成了其獨特的味道。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的配樂,清清淡淡、似乎不著痕跡地流過,淡出淡入,幾乎使人忽略它的存在。與這齣似乎在日常生活中的某天、在某個尋常家庭裡發生的故事搭配得恰到好處。導演非常細心地安排許多日常生活的細節,加上演員深刻而自然的演技,將這部影片表現得十分自然,彷彿發生在任何ㄧ個尋常家庭的某ㄧ天。尋常、平凡、自然、卻不枯燥、不乏味;相反地,它是十分有〝味道〞,而且愈嚼愈有〝味道〞。導演很用心地經營許多細節,使得這齣似乎平常的家庭電影充滿豐富的味道。例如:小孩穿著大人的鞋子出去玩耍、屋外的花在微風下搖曳、孩子們伸手摘花、浴室剝落的磁磚、炸天婦羅的油爆、塞滿東西的冰箱與廚房、老父親的背影(或坐、或站、或走;或在玄關、或在問診間、或在路上、或在沙灘上;或搖扇、或拄杖、或說話…)、老母親的臉色變化…等等。
讓我不斷〝回味〞的是橫山家的良多這ㄧ代似乎刻意地想避開屬於橫山家的味道——避免與老醫生這一代相同或避免延續這味道,卻不知自己早已經習慣這味道、懷念這味道,,甚至喜愛這味道、不知不覺已經延繼了這味道!例如:良多穿衣的風格幾乎是他父親的翻版、良多向自己的小女兒訴說著從母親聽來的〝小黃蝶傳說〞、良多最後向墓碑澆水時說的話、ㄧ家三代喜愛與懷念的玉米天婦羅…等。
電影裡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良多的母親。ㄧ開始她就像ㄧ位普通的家庭主婦、為家人張羅ㄧ切的媽媽、奶奶,為了久違、難得回家的兒孫預備大家喜愛的食物。隨著電影劇情展開,慢慢發現她生命中許多的故事。在平鋪直敍、輕描淡寫的日常生活裡,ㄧ位有著各種婚姻與家庭溫馨小故事的尋常的家庭主婦,卻曾經歷過丈夫外遇背叛、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喪子之痛、多年忍氣吞聲的婚姻生活、十年間怨恨與折磨ㄧ個年輕人…等等深刻的心裡故事。當這些心裡的故事一段接ㄧ段出現的時候,使得原本像和緩水流的橫山家故事激起了ㄧ陣陣漣漪,好像加入了各種不同的調味ㄧ般。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9, 15:24
由 月童
由 卜遠程 » 週三 7月 09, 2014 2:06 am
片頭一開始的嘈雜聲音與宇宙中各種星球的運行,暗示了兩種對比。一個是人類社會發生的各樣歷史事件(甘迺迪被殺、1941、1939),且大多是負面的。另一方面,整個宇宙仍按照一個看似雜亂,但科學家們卻不斷努力在其中尋找規律,進而去探索生命的起源與未來。人類的歷史事件以聲音或影像的無缐電波的形式不斷的向外發散,不但淹沒在這宇宙的運行中,更對宇宙似乎毫無影響,甚至微不足道(寂靜無聲)。
再次聲音的出現,卻是女主角小時候對著無線電發射器所傳達到未知的遠方的聲音:CQ this is W-9 GFO here. Come back? 從有聲、無聲、到有聲,似乎在傳達另一種價值觀:人類自以為重要的聲音(事件),在宇宙中一樣會煙消雲散,但一個簡單且看似無意義的呼叫,卻會成就重要的目的(未來因持續探測而發現其他星系所發出的訊號)。更有趣的是,在末了當大家又開始以人類自認的「有價值」來批判與外星人接觸的經驗時,卻無法接受僅是單純的為了安慰女主角幼年喪父,且無法再與父母連繫的痛苦。
再大的天線都無法與逝去的親人連繋,這裡已經透露出兩個概念:第一,人們相信科學無法突破死亡所造成分離。第二,不論再怎麼相信科學的人(女主角長大後)仍有許多非科學的需要(愛、被愛、思念...)
不論正直與否、是否有私心,大多數的科學家也都是依循既有的天文物理架構,尋找或研究如黑洞、宇宙射線等,但女主角愛莉卻在尋找「小綠人」(外星人),這讓較為認同與支持愛莉的肯特都很難向其他的科學家啓齒介紹她。
科學家因為研究的主題脫離一般人生活的經驗,且內容非常複雜,因此習慣性的無法與一般人討論工作內容,自然容易與人產生疏離,變得不善溝通與交際。喬斯雖然非科學家,但卻立刻聽出愛莉這種模糊且避重就輕的回答。
第一次見面時,喬斯送愛莉指南針,但愛莉想了想就還給喬斯,愛莉似乎認為自己不需要,展現一種自信、相信自己的人生觀。喬斯雖是相信上帝的基督徒,但對科學的認識與態度仍是正面的,這也表達出神學與科學可以不相排斥或抵觸。喬斯與愛莉在一起時,喬斯所關心的都是人性的需要(父女關係、父親的死、難過、不容易、孤獨)。但愛莉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逃避談論這話題,一心想著工作,急著躲到工作中把自己藏起來。
在愛莉幼小的心靈,因為失去唯一且摯愛的父親,可説是處在傷痛症候群中,另一方面也是透過她最熟悉且渴望的天文,來舒緩與宣洩心中的悲傷。在葬禮中,牧師雖用真理來開導與安慰愛莉,但卻似乎適得其反,讓愛莉更加以理性分析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再次對著無線電發射器傳達到未知的遠方:「CQ this is W-9 GFO here. Come back? 」來表達對父親的極度思念。
所謂的「現實的科學家」(如德魯姆林),其實重點不在他們多麼的市儈、政治權謀、無理想性、甚至爭權奪利,若表達得太多或手法不夠細膩,反而會落入了邪惡與正義這種過度單純化的二元式教條,讓人反感或忽略了去思考更深層的問題。這裡應該突顯的是愛莉幾近不合理的堅持與理想化,其實愛莉的研究被批評為「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是很精準的用詞。導演的表達應該也算是很精準,從肯特的對話態度、德魯姆林的話語內容(妳沒有發表文章,妳的學術生涯就完了!)、愛莉的回應(So what? It's my life!)等可看出,其實是愛莉太過執著。有趣的觀點又產生了!這樣的執著是科學?還是信仰?所以,在最核心的部分,愛莉其實是極度的依靠她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科學的本質。
喬斯在電視上談他的信仰與現實世界的問題時,愛莉卻在曠野中帶著耳機聽宇宙的聲音,這兩個畫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篤信上帝的喬斯是關心現實社會的,自認唯獨科學的愛莉卻為那看不到、沒有根據的理想,努力不懈!也就在這奇妙的時刻,導演安排了讓奇蹟發生,愛莉收到了外星球傳來的信號!(待續...)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9, 15:30
由 月童
吳東烈 » 週三 7月 09, 2014 11:56 am
1. 電影中最令你有感覺、最震撼你的片斷是那裡?為什麼?
這部電影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斷有兩個地方:
一、 當伊莉搭乘太空船到達織女星時,透過太空船的窗戶看到美麗的銀河系。認真說起來這只是大家都看過的銀河系景像,而導演也只短短的花了一秒鐘交待這個畫面(不知道是不是有被老師剪接過?);之後,卻用了4~5倍的時間來詮釋伊莉的臉部表情—清楚地表達出人在造物主(或造物主所造之物)前的驚嘆反映。當然,最精華的地方就是伊莉看到如此美麗的銀河後所說的第一句話:「No words」。沒有任何話可以形容眼見之物。看到此處,感觸頗深:
1. 不論是不信神的伊莉,或是信神的帕默,在看到或思考到宇宙萬物之美與秩序的時候,都只能在驚嘆中說出「No words」。伊莉如此,帕默也只能說出「無法想像沒有神的世界」。除此之外沒有辦法多說一句話來表達心中的感觸。真的,神的造物與秩序又豈是被言語所限制的人類所能完全表達的呢?
2. 相對於人被神所造萬物而驚訝無語時,回想到聖經說「神就是話」--the Word was God.更覺神人之間的距離不是單單用科學就能解決的。我們唯有如同在片末伊莉在聽證會中的表現—承認自己無力證明所遭遇、所看見的一切卻又想讓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與領受,只好提醒大家更多的謙卑、俯伏下來。
二、 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則是片尾的聽證會。在聽證會中,完全認定伊莉不過是被海登所耍的一顆棋子時,那種咄咄逼人所提出來的種種證據:比如在地上所有人的眼睛與各種角度的攝影機所觀察到的結果—太空船「只是」發生故障,又或是伊莉明明花了18小時來回織女星與地球,在大家面前如何可能卻僅是短短一秒鐘?等等的問題都讓讓伊莉無法招架。
1. 導演巧妙地塑造出「眼見為憑」因而「理直氣壯」的紀麥可和「憑信生活」而無力反駁的伊莉。這讓我想起以往的我也如此「理智地」自以為所看到的就是事實。我們往往太容易相信自己親眼所見的,然而,當真理不是憑眼見,而是憑信心領受時,有多少人願意如同伊莉一般謙卑、俯伏下來呢?
2. 當世人理直氣壯地質疑我的信仰時,我是不是仍然有勇氣站在信仰之前?電影的最後,伊莉承認自己的渺小、承認自己無法回答眾人的眼見;然而她卻沒有因此順從眾人而背棄自己的信仰。相反的,伊莉不和世人爭辯了,因為她找到可以憑信而立的勇氣—唯有謙卑下來才能看見真理。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9, 15:31
由 月童
江耀國 » 週三 7月 09, 2014 12:02 pm
我們如何相信一件事情是真的?
「我們如何相信一件事情是真的?」(我們如何認識真理?)曾是西方哲學中知識論的基本問題,自17世紀以降有經驗論及理性論的哲學流派爭論不休。然而,在「接觸未來」這部電影中,作者以他的說理、角度出發,邀請每一位觀眾成為小小哲學家,也一起動一動腦,加入這個哲思的行列。
女主角依莉是個嚴謹的科學家,她只相信在科學上已經證明為真的事物,可說是「科學真理主義」。男主角帕默則是神學家,當然更重視的心靈的體會及感受。男女主角穿著禮服出席華府的宴會,兩人小溜到陽台上聊天,依莉質疑上帝的存在,她甚至說人類是否害怕孤單,所以創造出上帝。帕默提出一個問題,代替回答:「你愛你的父親嗎?」當依莉表示她非常愛已逝的父親,帕默追問:「證明給我看。」顯然帕默認為「心靈」也是認識真理的途徑,並且透過心靈所掌握的事物更為可貴,他說自己「無法想像上帝不存在的世界」。
依莉終於如願以償地見到外星人了,外星人卻以完全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方式,呈現在她的眼前。外星人以模擬她所長久思念的父親的樣貌出現,一個具有高度智慧並帶有憐憫的作法。依莉感動流淚,但終究瞭解這只是一個巧妙的偽裝。她繼續追問:「我還有好多好多問題要問你…」。其實,當一個人只相信科學時,他(她)所認識的真理,是非常有限的。外星人再度以智慧的話回答:「慢慢來,時間還很長,從來都是這樣的」。這個回答,雖然沒有直接推翻依莉的科學真理主義,但是無疑讓她的真理觀,提高到更高的層次。
我在多年前看過這部電影一次,印象非常深刻。其實,我年輕時曾經想像,外星人並不一定必須是,如地球生物般的存在體 ─ 有形的生命體,需要氧氣、水等維生物質 ─ 因為外星人有可能是「液體」啊!本片令我心中深有同感,片中對於外星人的描述,僅以虛擬、想像的方式出現,也就是外星人可能是無形、無體的「精神」上的「存在」。這比起我自己版本的科幻小說,更勝一籌啊!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9, 15:33
由 月童
蔡淑貞 » 週三 7月 09, 2014 1:57 pm
對於「相信」這件事,有人需要經過證實才能相信、有人感覺對了就相信、有人聽了就信。
伊莉是個科學家,不但以眼見為憑,更要經過證實才信,但為了忠於自己的「信仰」-科學,卻必須坦誠自己並不相信沒經過證實的上帝,也因此失去了上太空艙的資格,但太空艙的炸毀,相信她感受到的,是一種無以言語的被愛感。
對比於無人了解與相信,這個出色科學家多年的專業研究,上帝的存在與否,就如生與死、科學與靈界之間的相通,並非無線電不夠大,而是頻道到底對了沒。
當科學家遇到牧師、當誠實和愛相遇、原來在追求真理的「短程目標」上是可以攜手同行,但當短程目標結束,那永恒的事,却仍要繼續存在。
當伊莉在那個奇妙的時空遇見父親時,她說來之前有下載記憶,我相信她的記憶裡充滿了父親的愛,因此在這個未來的時空中,她才能再度與父親重逢,而諷刺的是,她坐在太空艙(或穿越時空機)裡,拼命要描述和記錄的事,卻是無跡可循。
這部片的劇情充滿了科學和信仰的對談,但並沒有相斥的現象,反倒引人省思信與行之間彼此相扶持的可能性。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09, 23:18
由 月童
杜夢豫 » 週三 7月 09, 2014 9:49 pm
另一種聲音
故事從遙遠的天際開始,閃爍的星星總讓幼小的伊莉有無限的遐想。母親的離世,使她更好奇她是否居住在某個星球上?當同年齡女孩抱著洋娃娃玩扮家家酒時,她卻被一台無線電深深著迷。每當伊莉思念母親聲音時,她總渴望從無線電耳機裡傳來母親溫暖的聲音,雖然每次都沒有成功,但她從不氣餒。父親說過:「宇宙這麼大,如果只有我們,就太浪費了。」獨自坐在遼闊山崖邊的伊莉自言自語的說:「我需要更大的天線才行。」
製造更大的「天線」成為伊莉探索另一種聲音的目標。爾後她成為傑出的科學家,在無限的天際間傾聽和尋找另一種聲音 ---- 證明父親的話:「宇宙這麼大,如果只有我們,就太浪費了。」,她堅定的相信必有其他物種共生共存在浩瀚宇宙中。
尋求另一種聲音的科學研究是艱辛的,因著一份執著與信念,高雅的伊莉即或被戲稱為「沙漠裡的巫婆」也吾往矣。首當其衝面臨的就是經費問題,一位癌末的企業家赫頓為尋求生命的答案,支持了她的研究計畫。在一次偶然的宴會上,她遇見了帕默,一位篤信上帝並和她一樣執著追求真理的宗教家。當伊莉滔滔於宇宙可能尚有其他文明時,帕默居然說了和她父親說了一樣的話:「若沒有,實在浪費空間。」這聲音讓伊莉驚訝望著帕默說:「阿們!」 心靈多近的兩個人啊!
有一天「天線」的另一端真的從外太空傳回了另一種聲音,這讓伊莉大大振奮,她以科學證明宇宙確實有其他物種文明生存。但這樣的發現卻釀起軒然大波,它挑戰了宗教界、政治界及科學界,各種反對聲浪排山倒海而來。真理面前,人性是醜陋的!一向不看好她的老師杜大衛卻搶奪她發表研究的位置,想登上外太空成為拜訪外星物種第一人,但因著偏激份子炸毀了一切,這反讓伊莉有機會在數年後成為再度登上外太空拜訪外星物種的科學家。
伊莉終於作到了!當她親眼見到宇宙的壯麗,鏡頭停在她睜大眼的雙眸,感動的直說:「太美了,簡直是無法形容!」。接著,她彷彿來到沙灘,在那兒遇見親愛的父親,她興奮的擁抱,但後來從「父親」的言談中才赫然明白其實他並不是真正的父親。「父親」溫暖的聲音對她說:「只有接觸才不會寂寞。」
伊莉回到地球,再度在眾人前面臨對真理的檢視。她無法提出任何實質的證據可證明她曾與外星物種接觸的奇妙經歷,而這樣的處境正如同帕默曾問她:「妳信 神嗎?」,她回答說:「只相信憑據。」 現在她了解真理是無法證明的!是無法辯駁的!真理是詭詐之人的敵人!只有在真理面前,人才顯得如此渺小,只能存敬畏、謙卑和盼望的心來認識真理。
這是場不成功的公聽會,但伊莉卻聽見心中的另一種聲音,是她盡其一生藉著科學的天線,努力追尋的聲音......
Re: 大家的課後討論的【精華選】,歡迎觀賞但請勿回覆喔!2014.7-9月
發表於 : 2014-07-11, 22:42
由 月童
邱美榮 » 週四 7月 10, 2014 7:16 am
"CQ,這裡是W-5 GFO,回答"、"CQ,這裡是W-5 GFO,回答"、"聽見我嗎?回答""回答"。在這部片中,伊莉這個呼喚貫穿全劇,從小時候還被父親呵護的時候起,到父親過世,到長大成一位傑出的天文科學家,伊莉這個有聲的呼喚,轉入她的內心成了無聲的呼喚。
"追尋真理",是最後帕默在媒體面前的宣告,表示這是科學家與神學家一生共同的目標。然而,伊莉能夠在各種挑戰與艱難中堅持追尋真理的動力,似乎與她的內心那無聲的呼喚息息相關。伊莉從出生開始不曾見過自己的母親,但是對母親的懷念深藏在心裡,以致在學習"追星"與無線電的過程中,除了強烈的求知慾之外,還有一個隱藏的目標就是渴望與未曾謀面的母親通訊。因此伊莉在睡前問了父親無線電能不能連絡到母親之後,夜裡忍不住起床打開無線電嚐試連絡母親:"CQ,這裡是W-5 GFO,回答"。
父親驟逝之後,自責的伊莉再次打開無線電試圖與父親通訊:"CQ,這裡是W-5 GFO,回答"。伊莉的父親對她來說不只是父親,也是引她進入科學領域及教導她許多科學知識的老師。片中伊莉和父親一起出現的場景不多,每一段都是伊莉詢問父親一些問題,而父親給她回答或引導。因此,當父親過世之後,伊莉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滿腔的提問,雖然可以經過科學學習的過程得到解答,但是她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能夠再次與父親有那種親密的答問時間。伊莉渴望的回答除了想得到科學提問的答案之外,還有許多埋藏在心裡的人生或生命提問。
什麼是真理?伊莉的追尋與堅持,像奇蹟般地出現一位對科學極為熟悉的贊助者,以致得以實現。伊莉找到了她所追尋的嗎?站在她原本的立場"科學或真理必須有證據能夠證明",她並沒有找到,因為她所經驗到的沒有證據、無法證實。然而,她真的沒有找到嗎?事實上,她找到了、親身經驗到了,只是無法證實罷了。然而其中對伊莉來說最重要的經歷,不只是與她長久追尋的"外星人"接觸、對話,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心裡渴望聽到的"回答"。過去幾十年間,伊莉不斷發出訊號:"聽到請回答",這個訊號似乎從來沒有被聽見、也沒有回答。然而,透過伊莉在太空艙內的與"外星人"接觸的經歷,卻讓她知道其實有人一直在聆聽。這個經歷完全除去了她生命中長久的孤寂感,以致 她在後來的聽證會中自己見證說"不再孤獨"。
"聽見我嗎?回答",伊莉這個呼喚穿越在全劇中,然而另一個聲音出現:"我聽見伊莉了"。這聲音來自片中一位盲眼天文科學家肯特。肯特有異於常人的敏銳聽力,可以在許多干擾聲中分辨出必要的聲音、可以辨明不同的聲波。他代表了與聆聽的"外星人"不同的"聽",就是"專注的聽",以致可以聽見、可以聽出別人聽不見的聲音。
伊莉的父親在她開始學習無線電的時候,教導她"慢慢來",因為尋找一個頻道需要耐性、放慢動作,不能著急。後來,伊莉接觸到的"外星人"(化身為她父親的樣子)再次提醒她"慢慢來",因為伊莉所渴望的科學真理急不得。導演似乎在暗示一件事:"追尋真理不能急"。
最後,導演留下一個伏筆,就是伊莉的經驗其實有留下證據,就是那個錄了十八個小時的影像,只是雜訊干擾什麼都看不見、聽不到。
什麼是真理?是科學證據,還是生命經驗?這部影片最後的結局帶給觀眾許多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