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久沒有跟大家繼續談「如何閱\讀一本書了」,今晚終於有空翻
一翻。
上回作者是在跟我們談「閱\讀的層次」,包括基礎閱\讀、
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而後,作者用了一章談基礎閱\讀。
因為基礎閱\讀牽涉到讀者的認字、瞭解句子的能力,是跟國小語文教
育有關,因此在這一章中作者痛批了美國的教育問題;這章對我們已
經會上網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意義,因為網路對話媒體,是最需要具有
文字與句子理解能力的媒體了;反倒是若你想研究美國教育,可以參
考此章。
因此我直接跳過第三章,跟大家談第四章,在這章中,作者談到
「檢視閱\讀」。當我在看這章時,我立即發現,它對常去書店逛,需
要在眾多書籍中選擇自己需要的書籍的人,是非常實用的!因此,你
可以在腦海當中想像一幅圖景:你面前有一大堆書,你得用很短時間
隨手翻,然後從中找到你需要、或喜歡的書,在這種時候,檢視閱\讀
是很重要的能力。但想像這幅圖景時,還要記住,檢視閱\讀,不是只
是為了去書店買書,它還是分析閱\讀、主題閱\讀的基礎能力!!
作者特別提到,很多讀書的人,尤其碰到讓自己覺得有些困難的
書,都很容易在還沒有進行檢視閱\讀之前,就陷入書本的枝微末節中
,造成「見樹不見林」的後果。
其實我在網路上跟人討論觀念,最容易碰到這樣的見樹不見林的
討論過程,就是對方非常在意專有名詞的準確定義,但對作者何以要
用此專有名詞?他是要反對什麼。抵制什麼?豐富什麼?更新什麼?
完全不在意。他無法將作者置於思想史中看待,卻對作者專有名詞定
義的精準性,十分十分的在意,並將之視為「科學的閱\讀」。我每逢
碰到為這種專有名詞爭論不休的狀況,就會徹底投降。
檢視閱\讀:
一、它是指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作者的建議:
1.先看書名頁,再看「序」。作者很強調看「序」,其實是在粗
略瞭解作者的核心思想。
2.研究目錄頁。作者說,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有非常多作者在
目錄頁上竭盡力氣,因為目錄呈現他的思路。
3.瀏覽索引,看此書最常出現的專有名詞,包括人名,這可以初
步瞭解作者的思想範疇。
4.看一下出版社對出此書的宣言立場。作者說,不盡然出版社的
宣言立場盡都是為了廣告,有時候該書作者是會介入此宣言的。
5.從目錄頁中,挑幾章跟主題最貼近的章節,快速瀏覽。
6.快速瀏覽時,念個一兩段或連續幾頁,不需要太多。
7.絕不要忽略作者在結尾寫的跋或尾聲,絕大部分作者都會在此
記錄他最精華的創作過程。
當這些都做完,你已經可以確定,你要不要買這本書?你喜不喜
歡這本書?你需不需要這本書?了。
二、它是指粗淺的閱\讀
關於這部分,應當不是在書店中進行的步驟,而是你把書買回家
後進行的。
作者特別強調,此「粗淺」,絕非你想像中的「粗淺」定義。粗
淺閱\讀,指的是:「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
來查詢或思考。」作者的理由是,一旦你停下來糾纏,你就很難脫困
而出了。很可能你跳過不理會,之後,還是在其後的解讀理解了它;
就算萬一不是這樣,要去理解那些艱難的部分,也是第三層閱\讀才要
做的事。所以作者痛批高中教育,一齣莎士比亞戲劇,要學生一個生
字一個生字查,一幕一幕細細念,根本是在破壞學生的興致、與洞察
力。還不如讓他們先快速唸完,然後要他們分享他們的收穫。儘管收
穫粗糙,也比只是多認識生字要好。
三、閱\讀的速度
檢視閱\讀,閱\讀速度很快。作者強調,閱\讀速度快或慢,跟讀書
的人對那本書的需求有關。有些書適合慢慢讀,有些書慢慢讀是在浪
費時間。不過無論如何,檢視閱\讀是在讀者尚未判定是否要慢慢讀之
前,先進行的步驟。
因此,問:「怎樣可以快快讀完一本書?」是笨問題,聰明的問
題是:「哪些書我需要快快讀,哪些書我需要慢慢讀?」
作者談完「檢視閱\讀」了。我們理所當然會想,再下來作者會談
「分析閱\讀」。錯!作者在談分析閱\讀之前,會先談「如何做一個自
我要求的讀者?」你能想出作者的理由嗎?
這章重點摘要完以後,我們可以分享幾個問題:
分享一下你平日怎樣逛書店的?
分享一下,「檢視閱\讀」的要訣中,你已經在使用的,以及沒有
使用過的。
分享一下,對你而言,哪些書快快讀就好,哪些書需要在檢視
閱\讀之後,還得細細慢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