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若 凡
王德育教授,是一位藝術史的學者,造育英才無數。難能可貴的是,他本身也是一位相當優秀的畫家。在一個畫廊的展出中,我看到了王德育教授較早期與近期的繪畫作品。
王德育教授,使用油彩作畫。早期的畫作《風景與花木》系列,我個人非常地喜歡。幾幅作品,色彩鮮明,用明確的色塊展現花葉;畫中,花葉交織,繁複而不紊亂。在形式上,重視構圖與形象的美感,感覺上,是受到塞尚與立體派的影響。整個系列的作品,在對大自然的觀察與體驗之中,又帶有一種對藝術性的嚴肅主張。
近期的《台灣廟宇》系列,則是王德育教授回歸本土關懷的作品。他說:台灣的生命力,表現在廟宇之中;因此,他用自己當代的手法,排列與拼貼台灣本地廟宇的元素,並形成當代的構圖。例如,廟宇中裝飾性的交趾陶,有八仙、三太子、鯉躍龍門……等等。整個系列的作品,色彩鮮明亮麗,構圖繁複,富結構力,但又不會太過俗麗。
王德育教授作畫,善於使用鮮明活潑的色彩,讓人感覺沒有壓力,也讓觀者感受到王德育教授樂觀的一面。而王德育教授藝術史專業的背景,重視形象與意象的畫面構圖,看得出,他是有意識地,將(西方)藝術的理論,融入他自己的繪畫之中。王德育教授,對於繪畫的形式,非常地熟悉;他的畫作,也重視形式,但是,並沒有往純粹形式的路子上走。在王德育教授的畫作中,是有概念的,然而,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很多、很深的情感在其中。
當代藝術,始於觀念,但是最後,還是要以具體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有一個好的藝術觀念,如果沒有能夠轉化成一件好的藝術作品,仍然不能算是成功的。我在王德育教授的身上,看到了一位,對藝術有很好觀念的藝術人,努力地將觀念轉化成為具體的作品。這樣的嘗試,是一種對當代藝術的尊敬;對於後學的我,深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