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若 凡
玉,是華人文化圈重要的文化象徵;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今天,仍深深為人所喜愛。其中,玉的小飾雕件,因為小巧可人,更是華人文化重要的美感。我個人,粗淺地將玉小飾件區分為:神聖時代與世俗寫實時代。神聖時代,主要是新石器時代、商代、西周、春秋、戰國與漢代;而世俗寫實時代,則主要是唐代、宋代、遼金元代、明代與清代。
新石器時代,是玉文化的初始階段。當時的玉,開始與巫和統治結合。巫,作為與神靈溝通和統治者的角色,需要進行祭祀與通靈;玉就是通靈的媒介。而在內部的政治統治上,統治者也需要透過玉,來展示統治者的權威。目前,我們瞭解到作為祭祀通靈或展示權威的新石器時代玉小件,可能是作為頭飾/帽飾、項掛飾或權杖飾。
神聖時期,最主要的表現時期,則是:商代、西周、春秋、戰國與漢代。除了新石器時代已有的祭祀之外,這個時期的玉小飾件,與政治上的禮制相結合,有非常明顯展示權威的作用。在板狀的珮與小圓雕件中,神獸與動物的雕刻,是經典的代表。商周時期的玉虎、玉鷹與玉鳳,戰漢時期的螭與辟邪,都具有重要的權力象徵。
唐代之後,玉小飾件逐漸世俗化,在工藝造型上,也逐漸寫實化。裝飾與把玩,是這個時期的玉小飾件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唐代的玉雕重體積感,宋代的玉雕則雅緻柔美。到了明代與清代,玉小飾件的造型與風格,更達到了百花齊放的多元。明代的玉雕,北方厚實粗曠、南方細緻優雅;清代的玉雕,則精準幼細,作工極精。
珮,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玉小飾件。「珮」的定義,其實有一些模糊;一般說起來,只要是薄片狀或板狀,可以繫(帶)掛在胸前的,都可以稱之為「珮」。玉珮的造型與主題,千變萬化;有單一主題的,也有吉祥寓意的。玉牌,則是玉珮之中的一種特殊形式,一般造型方正,常寫有吉祥或警惕的語句。
圓雕小件,也是世俗寫實時期,重要的玉小飾件形式。宋代以後,這類的玉圓雕小件,被稱為「疙瘩件」;一般而言,同時兼有裝飾與把玩的功能。這類的玉小圓雕,主題與造型,非常多元。神獸主題,較神聖時代,已少了很多,可見如麒麟(送子)或貔貅(招財)。寫實動物主題,逐漸增多,鹿、馬、羊、牛、豬與蝙蝠等,是最常見的;此外,花果/植物、童子/人物、春水/秋山與鴛鴦,亦是常見的主題。
在儒家的思想中,玉,代表德行。君子佩玉,除了美感與裝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玉」,時時修養自己的身心、惕勵自己的品德與行為。今天,當我們手上握著古玉,應該體會,前人以玉修身的心境。德玉傳千古,溫潤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