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印象主義與象徵主義:談德布西的音樂風格

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版主: 李若凡

版面規則
李若凡
高級寫手
高級寫手
文章: 256
註冊時間: 2012-11-02, 11:08

音樂的印象主義與象徵主義:談德布西的音樂風格

文章李若凡 » 2012-11-25, 23:56

李 若 凡




德布西,是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西歐音樂界的重鎮,也是西歐古典音樂從浪漫主義過渡到現代主義的關鍵人物。一般,我們將德布西的音樂歸為印象主義,但德布西本人則曾表示,他的音樂更接近於象徵主義。筆者試著從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初期歐洲藝術發展的脈絡,來討論德布西音樂風格的歸屬。

音樂的印象主義,源於繪畫的印象主義,是從寫實主義描寫「這個時代(This Time)」所轉變來的,其核心的美學觀念,是客觀地補捉「這個瞬間(This Moment)」。在美學上,印象主義是屬於「客觀的」。而在音樂上,印象主義具體的風格表現,則是纖細、澄澈透明、具空靈感與朦朧的意境。

象徵主義,在歐洲藝術發展的脈絡,主要在文學上,在音樂上較少採用此一觀念。所謂象徵,是指用一個符號來指涉與代表另外一件人事物。象徵有兩種:一種是已約定成俗的符號與象徵,例如玫瑰象徵愛情;另一種則是作者自己定義的符號與象徵。所謂象徵主義所指的象徵,一般指由作者自已定義的象徵。在美學上,象徵主義是屬於「主觀的」。象徵是作者自己定義的,用什麼符號,包括文字、圖像、聲音、(表演)動作等等都可以。

問題的關鍵在於:德布西的音樂,是客觀的或主觀的?德布西在音階、和聲與進行方式上,都有很多新的嘗試。我們不知德布西在主觀上,是否有刻意將某一個音階、和聲或進行方式 「定義」為某一個象徵。德布西自己曾表示他的音樂作品是屬於象徵主義,我們閱聽人似乎也不能武斷地說它不是。

從德布西創作音樂的手法與型式,我們似乎不容易從中判斷其是客觀或主觀。德布西的音樂,多有標題,或許這是我們探究其音樂的象徵的線索。如《水中倒影》,補捉水波中倒影的瞬間,是較客觀的,屬於印象主義;而如《牧神的午后》,其中藏有較多的人、事、物的喻意,則有較多的象徵,屬於象徵主義。而管弦樂曲《海》,大約介於二者之間。

總之,德布西的音樂,游走於客觀與主觀之間,時而印象,時而象徵。這樣的分歧,也預示了將來的「現代主義」中,抽象主義與表現主義的分野!

回到「李若凡的藝想世界」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