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談彩鑽與田黃:兩種不同的宮廷寶石美學

發表於 : 2012-12-30, 00:01
李若凡
李 若 凡



鑽石,早年是印度王公貴族普遍流行賞玩的寶石。文藝復興以降,西歐的王室宮廷,亦普遍喜愛,成為宮廷貴族文化的一種象徵。十九世紀,大英帝國的國勢鼎盛,因擁有印度與南非等重要鑽石礦區,英國王室亦成為鑽石品味的代言人。而其中,Fancy等級以上的彩鑽,更是以濃豔的姿態而成為貴族們的寵愛。

田黃,則是清宮最具代表性的寶石。一般以印材居多,但也有雕件等造型。黃,在傳統中國是帝王正色,因此正(明)黃的田黃,更成為帝王宮廷權威與品味的象徵。溥儀流亡時,仍隨身帶著田黃三聯印的故事,更突顯了田黃在清宮廷貴族心中的份量。

彩鑽結晶排列工整,晶亮透徹,會吸引王公貴族賞玩,不難理解。而清宮重視田黃,則與明代中晚期以降,文人治印的文化有關。文彭治印,印章就成了中國文人文化的一部份。清代皇帝吸納文人文化進入清宮,治印的文化也因此進入了清宮。田黃便是這種「宮廷文人化」之下的產物。

那麼,今天,我們要如何品賞彩鑽與田黃呢?我個人認為,可以從幾個觀點入手:

第一個觀點,是比較「客觀」與「主觀」。鑽石,包括彩鑽,經過GIA科學化的努力,早有一套科學與客觀的鑑定與評價標準。而田黃,是劣勢也是優點,則仍保留以人為主觀的美感作為主要的品賞標準。科學與客觀的鑑定,可以精確地標認出寶石的品質,是寶石鑑賞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適度加入主觀的美學評價,如田黃中「桔皮」黃的類比,則會使寶石的品賞增加浪漫的想像空間。

第二個觀點,是比較「透亮」與「溫潤」。受到西方美學的影響,透亮,成為全球寶石通行的品味標準,不論是Round、Radiant或Pear的切割,彩鑽的美,都在其透亮中所呈現的火光。反之,傳統中國的寶石品味,則是微透而溫潤的,是一種低調但卻奢華的美感與姿態。透亮的寶石,給人的感覺直接,光彩奪目;而微透溫潤的寶石,如田黃,則需要以較沉澱的心情去感受它。

第三個觀點,則是比較「老坑」與「新坑」。就鑽石而言,在今天,是老坑或新坑已沒有太重要的區分意義。當然,仍有行家會去特別標舉老坑的鑽石,如Golconda,但普遍而言,4C已成為鑽石的通用評價標準,至於是何種坑口,則不重要。然而,在以主觀美感為主要憑藉的田黃,坑口仍是品評的重要指標。田料、水料或山料,在評價上是有等級之別的。今天,如青田的黃金耀或巴林的福黃,都被稱為廣義的田黃。然而,對講究的鑑賞家而言,具有皮、格、紋充分特徵的壽山田坑老田黃,才是真正田黃的上品。

最後一個品賞彩鑽與田黃的觀點,是去感受「寶石切割」與「小雕件/印章」的不同美感。鑽石為顯性結晶,結晶體積較小,因此幾乎都是採用寶石切割;而田黃屬於隱性結晶,一般體積稍大,常以小雕件或印章的型式呈現其美感。彩鑽經寶石切割,可以持在手上,細看其色彩、透亮、光澤與折射等姿態。而更重要的,則是以佩戴的方式來彰顯鑽石與人的互相襯托。佩戴彩鑽常以項鍊的形式佩於胸前,有男性的佩戴與女性的佩戴。而田黃作為小雕件,則適合把玩,經常輕輕撫摸與賞玩,會使田黃的色澤更加溫潤。至於作為印材的田黃,則構成一種「材質—造型(方章/印鈕)—篆刻」的綜合美感體驗。如能用田黃印章在書畫上蓋印,那更是一種優雅的品味。

彩鑽閃耀田黃雅。今天,華人要喜歡彩鑽容易,而其他文明的人要欣賞田黃,則需要接受一些傳統中國文化的訓練。對寶石的審美,除了客觀的質地之外,或許,還能夠再加上它在文化上的美感意義。彩鑽與田黃,各擅勝場,都是值得你我細細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