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未就身先卒:談吳冠中畫風的概念性嘗試
發表於 : 2013-01-10, 23:21
李 若 凡
在巴東老師的課堂上,筆者聽了巴東老師對畫家吳冠中的評論。巴東老師認為,吳冠中是很有才氣的畫家,早年的畫作,也嚴謹、有層次。但到了後期,巴東老師則認為其畫作太過粗糙。整理巴東老師對吳冠中畫作的批評,大概可歸納為:缺乏嚴謹的水墨筆法訓練、筆力過軟、草率、輕挑、輕薄、太過份的簡潔與省略、以及在造型上太過雜亂等。
筆者無意挑戰巴東老師對吳冠中畫作技法的批評,但筆者想為吳老提出一個在藝術史上的回應;那就是:吳冠中的畫作,之所以會出現上述這諸多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試圖為中國水墨畫找出一種類似西方現代前衛運動所具有的「概念性」的嘗試。
二十世紀初,西方掀起了一波波的前衛藝術運動,從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等等,一次又一次以「概念」為主導的藝術運動,將現(當)代藝術帶進了「概念性」的時代。
在筆者看來,在概念性時代的藝術,除了要看你「做了什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你「說了什麼」。早期的前衛運動,如畢卡索的立體主義,在「說什麼」之外,仍具有很完整的作品表現;愈到後來,藝術愈來愈變成用「說」的。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一個藝術家真正做出了什麼,反而變的次要,真正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定義。
這個「概念性」的風潮,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帶動之下,成為了全球藝術圈的規則;當然,也影響到了苦思中西藝術出路的吳冠中。筆者認為,吳冠中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試圖將水墨畫「概念化」。
從實際的結果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從西方油畫寫實的標準來看,他的畫風顯得粗曠;但從中國傳統水墨畫逸筆草草的標準來看,他又多了很多的添加。有一個可能引起爭議之處,在於他的畫,具象不夠寫實、抽象又不夠概念化。他試圖在中國傳統的水墨與西方當代抽象概念之間,取得一種平衡,但如此,對一些評論家來說,就顯得不倫不類、左右不討好。
吳冠中的畫作,在拍賣會履創天價,顯然喜愛的人大有人在。或許,我們應該說,一種風格,作者有自己的主張,而又能為人所接受,基本上就足以立足。至於歷史的評價與定位,可能就有待藝術史家著墨了。
在巴東老師的課堂上,筆者聽了巴東老師對畫家吳冠中的評論。巴東老師認為,吳冠中是很有才氣的畫家,早年的畫作,也嚴謹、有層次。但到了後期,巴東老師則認為其畫作太過粗糙。整理巴東老師對吳冠中畫作的批評,大概可歸納為:缺乏嚴謹的水墨筆法訓練、筆力過軟、草率、輕挑、輕薄、太過份的簡潔與省略、以及在造型上太過雜亂等。
筆者無意挑戰巴東老師對吳冠中畫作技法的批評,但筆者想為吳老提出一個在藝術史上的回應;那就是:吳冠中的畫作,之所以會出現上述這諸多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他試圖為中國水墨畫找出一種類似西方現代前衛運動所具有的「概念性」的嘗試。
二十世紀初,西方掀起了一波波的前衛藝術運動,從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等等,一次又一次以「概念」為主導的藝術運動,將現(當)代藝術帶進了「概念性」的時代。
在筆者看來,在概念性時代的藝術,除了要看你「做了什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你「說了什麼」。早期的前衛運動,如畢卡索的立體主義,在「說什麼」之外,仍具有很完整的作品表現;愈到後來,藝術愈來愈變成用「說」的。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一個藝術家真正做出了什麼,反而變的次要,真正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定義。
這個「概念性」的風潮,在西方文化的強勢帶動之下,成為了全球藝術圈的規則;當然,也影響到了苦思中西藝術出路的吳冠中。筆者認為,吳冠中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試圖將水墨畫「概念化」。
從實際的結果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從西方油畫寫實的標準來看,他的畫風顯得粗曠;但從中國傳統水墨畫逸筆草草的標準來看,他又多了很多的添加。有一個可能引起爭議之處,在於他的畫,具象不夠寫實、抽象又不夠概念化。他試圖在中國傳統的水墨與西方當代抽象概念之間,取得一種平衡,但如此,對一些評論家來說,就顯得不倫不類、左右不討好。
吳冠中的畫作,在拍賣會履創天價,顯然喜愛的人大有人在。或許,我們應該說,一種風格,作者有自己的主張,而又能為人所接受,基本上就足以立足。至於歷史的評價與定位,可能就有待藝術史家著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