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涼與凝視:談蔡明亮的電影作品《郊遊》
發表於 : 2014-10-27, 16:22
李 若 凡
在北師美術館,觀看了蔡明亮導演的電影作品《郊遊》;對於蔡明亮獨樹一格的藝術風貌,有了多一些的體會。
主角,李康生,因為妻子離開,獨自帶著一子一女;白天,他在街頭做舉建案廣告牌的臨時工,兩個孩子,則到處遊盪。電影的中文名稱,取名《郊遊》,心酸中,卻透露著些微的認命。
我一直認為,蔡明亮是一位受到電影藝術史影響很深的導演;《郊遊》則是一部長鏡頭(形式)的現代主義作品。片中的每一個鏡頭,幾乎都有一定的長度。鏡頭很慢,但是有一種張力,不能算是沉悶,有一點心的觀眾,應該可以接受。極少的對白,讓我想到《去年在馬倫巴》,導演是用意象,來傳達訊息。
我個人印象很深刻的一個橋段,是李康生舉著廣告牌子,唱著《滿江紅》。我覺得,這是蔡明亮現代主義的表現中,少見的文藝腔調。一個舉廣告牌的臨時工,當然稱不上是壯士,但唱著《滿江紅》,是悲涼、是反諷,耐人尋味。
我們不知道,蔡明亮是否是一種同情,我們似乎也不容易去分辨,《郊遊》所要呈現的,究竟是個人的乾枯,或者是社會的荒涼;但他確實,透過電影作品,呈現出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觀眾不會不舒服,但也不太會Enjoy。我個人的感覺,這種狀態的呈現,拍40分鐘、拍80分鐘或拍120分鐘,差別其實不大;但蔡明亮,就是要把那個狀態,呈現地很長很長。
蔡明亮,不在呈現男主角的邊緣性,而是在呈現他人生的蒼白,一種連虛無的特權都沒有的蒼白。這令我想起了安東尼奧尼的作品《紅色沙漠》,片中的女主角,也在現代工業社會的冰冷中,逐漸地蒼白。現代主義與左派的差別,在於,現代主義的作者,將自己投入到其中的冷漠與荒涼之中。或許,將艾略特的《荒原》,用放大鏡來觀看其中的(小)人物,就會是《郊遊》中的李康生。而蔡明亮在疏離中,還是保留了父子、父女與兄妹之間的感情,讓人不至絕望。
至於蔡明亮經典的(超)長鏡頭,則是一種凝視。記得,曾經聽過蔡導提過:「情緒來了」,一個鏡頭,就讓它一直持續下去。就這點來看,蔡明亮的電影,是非常個人性的。對觀眾來說,這麼長的鏡頭,觀看起來,是疲累的;但蔡明亮不管,我就是把我的眼與我的情緒,強加給觀眾。這種霸氣,也正是蔡明亮,作為一位藝術家的姿態。
當我們凝視著荒涼,看到的,又會是什麼呢?是自己的孤立,還是社會的疏離……
在北師美術館,觀看了蔡明亮導演的電影作品《郊遊》;對於蔡明亮獨樹一格的藝術風貌,有了多一些的體會。
主角,李康生,因為妻子離開,獨自帶著一子一女;白天,他在街頭做舉建案廣告牌的臨時工,兩個孩子,則到處遊盪。電影的中文名稱,取名《郊遊》,心酸中,卻透露著些微的認命。
我一直認為,蔡明亮是一位受到電影藝術史影響很深的導演;《郊遊》則是一部長鏡頭(形式)的現代主義作品。片中的每一個鏡頭,幾乎都有一定的長度。鏡頭很慢,但是有一種張力,不能算是沉悶,有一點心的觀眾,應該可以接受。極少的對白,讓我想到《去年在馬倫巴》,導演是用意象,來傳達訊息。
我個人印象很深刻的一個橋段,是李康生舉著廣告牌子,唱著《滿江紅》。我覺得,這是蔡明亮現代主義的表現中,少見的文藝腔調。一個舉廣告牌的臨時工,當然稱不上是壯士,但唱著《滿江紅》,是悲涼、是反諷,耐人尋味。
我們不知道,蔡明亮是否是一種同情,我們似乎也不容易去分辨,《郊遊》所要呈現的,究竟是個人的乾枯,或者是社會的荒涼;但他確實,透過電影作品,呈現出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觀眾不會不舒服,但也不太會Enjoy。我個人的感覺,這種狀態的呈現,拍40分鐘、拍80分鐘或拍120分鐘,差別其實不大;但蔡明亮,就是要把那個狀態,呈現地很長很長。
蔡明亮,不在呈現男主角的邊緣性,而是在呈現他人生的蒼白,一種連虛無的特權都沒有的蒼白。這令我想起了安東尼奧尼的作品《紅色沙漠》,片中的女主角,也在現代工業社會的冰冷中,逐漸地蒼白。現代主義與左派的差別,在於,現代主義的作者,將自己投入到其中的冷漠與荒涼之中。或許,將艾略特的《荒原》,用放大鏡來觀看其中的(小)人物,就會是《郊遊》中的李康生。而蔡明亮在疏離中,還是保留了父子、父女與兄妹之間的感情,讓人不至絕望。
至於蔡明亮經典的(超)長鏡頭,則是一種凝視。記得,曾經聽過蔡導提過:「情緒來了」,一個鏡頭,就讓它一直持續下去。就這點來看,蔡明亮的電影,是非常個人性的。對觀眾來說,這麼長的鏡頭,觀看起來,是疲累的;但蔡明亮不管,我就是把我的眼與我的情緒,強加給觀眾。這種霸氣,也正是蔡明亮,作為一位藝術家的姿態。
當我們凝視著荒涼,看到的,又會是什麼呢?是自己的孤立,還是社會的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