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與眼淚:再談蔡明亮的電影作品《郊遊》
發表於 : 2014-11-02, 19:47
李 若 凡
在北師美術館,我觀看了蔡明亮導演的電影作品《郊遊》。
《郊遊》的中後半段,導演安排了兩位女性,介入了父子女三人。其中的一位女性,是由陸弈靜飾演。這位女性,白天在大賣場工作,晚上則到一個荒廢的建地中,餵食流浪狗,並凝視廢墟牆上的壁畫。她是第一個,將現實帶往廢墟的角色。白天的大賣場,乾淨明亮;但夜晚黑暗的廢墟,在手電筒的照亮下,似乎才是心靈的出路。
另一位女性,則是由陳湘琪飾演。這位女性的出現,像是李康生的妻子、孩子的母親;但我們不知道,這個家庭團圓和樂的情景,是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或是現在流浪生活中的投射想像。時空交錯的呈現,暗喻了一種曾經擁有的失去,使得父子女三人的今天,成為了「流浪狗(Stray Dogs)」。一個流浪漢,在內心中,還是渴望有愛、有一個家庭;映照出來,現實的反差,又是更加的疏離。
然而,這就是蔡明亮;他是不忍讓現實過度絕望的。兩位女性,都各自為父子女加入了某些溫情;儘管微小、儘管可能是回憶或想像,但,那一絲的情感,卻還是在的。蔡明亮在冰冷的形式下,心,其實還是熱的。
對我而言,蔡明亮在《郊遊》中,交錯使用了現實與意象,這樣的手法,很成功地傳達了蔡明亮的藝術性。蔡明亮慣用很長的鏡頭,但鏡頭與鏡頭之間,卻又是非常蒙太奇的。蔡明亮純熟的手法,讓現實與意象之間,跳接地轉換著,表現地淋漓盡致。
電影的最後,是一個廢墟的意象。面對廢墟與廢墟牆上的壁畫,蔡明亮的表達,是冗長的靜默與眼淚。在這電影的最後,蔡明亮個人的情緒,是投進去了。在這裏,蔡明亮背叛了現代主義,成為了一個自我私密的告白者。只是我想,每一個人,對於這眼淚的意義,是會有不同的感受與理解的。我沒有哭;但當畫面中的人,一一離開,我的心中,卻是一片荒涼:那廢墟、那壁畫、與那空無一人。
廢墟中的眼淚,荒涼中的一抹無奈……
在北師美術館,我觀看了蔡明亮導演的電影作品《郊遊》。
《郊遊》的中後半段,導演安排了兩位女性,介入了父子女三人。其中的一位女性,是由陸弈靜飾演。這位女性,白天在大賣場工作,晚上則到一個荒廢的建地中,餵食流浪狗,並凝視廢墟牆上的壁畫。她是第一個,將現實帶往廢墟的角色。白天的大賣場,乾淨明亮;但夜晚黑暗的廢墟,在手電筒的照亮下,似乎才是心靈的出路。
另一位女性,則是由陳湘琪飾演。這位女性的出現,像是李康生的妻子、孩子的母親;但我們不知道,這個家庭團圓和樂的情景,是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或是現在流浪生活中的投射想像。時空交錯的呈現,暗喻了一種曾經擁有的失去,使得父子女三人的今天,成為了「流浪狗(Stray Dogs)」。一個流浪漢,在內心中,還是渴望有愛、有一個家庭;映照出來,現實的反差,又是更加的疏離。
然而,這就是蔡明亮;他是不忍讓現實過度絕望的。兩位女性,都各自為父子女加入了某些溫情;儘管微小、儘管可能是回憶或想像,但,那一絲的情感,卻還是在的。蔡明亮在冰冷的形式下,心,其實還是熱的。
對我而言,蔡明亮在《郊遊》中,交錯使用了現實與意象,這樣的手法,很成功地傳達了蔡明亮的藝術性。蔡明亮慣用很長的鏡頭,但鏡頭與鏡頭之間,卻又是非常蒙太奇的。蔡明亮純熟的手法,讓現實與意象之間,跳接地轉換著,表現地淋漓盡致。
電影的最後,是一個廢墟的意象。面對廢墟與廢墟牆上的壁畫,蔡明亮的表達,是冗長的靜默與眼淚。在這電影的最後,蔡明亮個人的情緒,是投進去了。在這裏,蔡明亮背叛了現代主義,成為了一個自我私密的告白者。只是我想,每一個人,對於這眼淚的意義,是會有不同的感受與理解的。我沒有哭;但當畫面中的人,一一離開,我的心中,卻是一片荒涼:那廢墟、那壁畫、與那空無一人。
廢墟中的眼淚,荒涼中的一抹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