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加入戰局
雖然開始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前,還得先掏腰包把它贖回來,
不過為了讓自己也成為主動閱\讀的一份子,我決定自己也先看過之後
再一起參與討論。
直接閱\讀文本跟閱\讀月童(嗯,直呼名諱不會被追殺吧

)的
介紹文,果然就是不同。剛看完月童的分享,我還是搞不清楚到底主
動閱\讀和吸收資訊之間的界線在哪兒。應該這麼說,我以為「吸收資
訊」這回事也必須動用我們的「理解力」,而不是只有單純的接收而
已。翻過書本之後,果然作者的詮釋較為詳盡。他也承認吸收資訊包
含了某個程度的理解,只是那樣的理解是接近一般大眾的理解,並不
需要更進一步去深刻思考其中含意的,這便是作者所指的吸收資訊。
自問自答結束之後,接下來我要對自己閱\讀第一章時所產生的心得及
疑問跟大家分享。
提到本書成書目的時,作者(們)表示看到當時(從1940該書出版
,乃至1972針對三十年間美國社會變化,加以大幅增訂改寫)受到
電視、收音機、雜誌等傳媒的影響,一般人漸漸喪失了閱\讀時的思考
理解過程。令我感到好奇的是他提到電視、收音機漸漸取代書本,就
好比照片取代了圖畫或藝術設計的道理。
這個比喻不是我感興趣的焦點,我想延伸探討的是圖像與文字之間的
關係(關於此議題可以到「七七的生活寫真」其中的〈超級比一比--
哀悼BBS〉參考)。因為我直覺想到幾樣藝術媒介所傳達的作者意象
--書籍、雜誌、報紙、漫畫、繪畫、雕刻、音樂、廣播、電視、電影
、網路--因著媒介的差異性,抽象與具象的程度歧異,所產生出來「
投球者與接球者」的互動模式也有很大的差異。
就單純視覺接收而言,同為平面媒體的書籍、雜誌、報紙、漫畫、繪
畫,最後被有效地加以整合(或許\可以說,在這之中的雜誌與報紙恰
巧融合純文字與純圖像的兩種型態,而孕育出另一種閱\讀的風潮)。
然而回到作者的初衷,好像對於兩者融合之下的產物,能夠造成人們
主動閱\讀的效果加以質疑(嗯,也許\之後有討論?只是我還沒往後翻
,所以先這麼假設)。這一點不曉得大家有何看法?
其次,作者對於電視、收音機、雜誌似乎蠻有成見的。他表示,這些
媒介背後的資訊操弄者,為了使其內容合於一般大眾的口味,所以一
方面只達到了「傳遞資訊」的作用;另一方面則是配合大眾的理解能
力,提前加以結論(針對某樣事件),這麼一來,閱\聽者失去了對這
些資訊加以思考、反省、深度理解的機會,而只能夠接受這些結論,
這似乎也是現在常常看到的「速食文化」的特徵。
針對這一點,我就想到自己閱\讀的書籍,好像幫人做結論的書還不少
。(君不見學生時代假如要應付讀書報告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序和
最後一章--通常是結論--先讀過一遍,這樣就以為抓住整本書的架構
了)。當然,依照作者程度不同,有些書的水準真的也...只是我看到
這個部分,會開始反省自己到底讀了哪些「有營養的書」,開始冒汗
中

(怎麼沒有冒汗icon啊?)
再來一個是對於作者不斷強調的「主動閱\讀」引發的反省。作者認為
主動閱\讀是要花心思去理解一本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書籍,也因此能
夠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個人的理解能力。不過有一段話這麼說:
「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的在閱\讀。不要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
是要讀這本書。你什麼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
前的字句,慢慢的提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
解為止。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
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
挑戰。」
我不曉得有沒有人看完這段話以後,跟我產生同樣的疑問,特別是基
督徒。想到什麼了嗎?身為一個基督徒,我馬上聯想到這段文字應用
在聖經當中的可能性以及問題。當然,這又涉及到另外一個領域,並
非這裡單單討論閱\讀這件事情而已。不過我真的很好奇,假如這本書
讀完以後,我會再以什麼態度、方式去看待聖經這本書。不管是不是
信徒,有些人的確就是將聖經當做一本以色列的歷史書去閱\讀,不可
否認的,昔日許\多歐美文豪即便不是基督徒,在行文之間也可能冒出
幾句聖經的話。只是對於一個信徒而言,如何理解聖經似乎超越了本
書所能提供的一切方法(這也是我所假設的)。
基督徒怎麼讀(聖)經呢?我接收到的教導是這樣的:
1.當你讀聖經時,試著不是「讀入」而是「讀出」。這是說不要在字
裡行間加入你的意思,而是讓聖經裡頭的原意自己「跳」出來。這
就是校園團契(以學生為主的基督教機構)教導學生讀經的方法:
歸納法。所謂的歸納法,簡單而言囊括四個部分:觀察、解釋、歸
納、應用。(以下詳述)
2.讀經既然不是靠個人的理解(以免造成一百個人讀出一百零一種答
案),在你讀經的過程中,聖靈會幫助你理解聖經原意。
其中我們看到,基督教對於讀經的態度是嚴謹的,他們(我們

)
不鼓勵「一本聖經、各自表述」的情況,因為真理只有一個。所以基
督徒讀經務求「精準」--盡可能掌握原文100%的意思。倘若這樣,
就和本書所強調的精神產生差異了,也因此我覺得主動閱\讀的模式套
用在基督徒閱\讀聖經上面,很可能會產生問題(搞不好的話就會產生
「異端」)。至於有沒有可能是相輔相成呢?我還不知道。
關於歸納法:
觀察--在這段經文之中,你看到什麼?運用5w1h的疑問詞幫助你觀
察。
解釋--當你做了詳盡的觀察以後,接下來就是提出問題並尋求解答。
其中最被推崇的方式是「看上下文」,從文章脈絡中去尋求解
答,而避免直接藉助於解經、註釋書或詢問他人。
歸納--從上面的觀察到解釋,之後將你所得到的資訊整理成有用的知
識(即聖經作者原本所要傳達的重點),這就是歸納的功\夫。
應用--將你所得到的重點,應用在生活當中。譬如:愛你的仇敵,也
就是去原諒他、寬恕他,並且為他禱告,然後與他和好。
最後,作者提到第一種意義的閱\讀和第二種意義的閱\讀。前者是指讀
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需要改變自己的理解角度,也就是只需運用原
有的角度去理解;後者就是改變自己閱\讀的態度、角度和想法,嘗試
去理解自己還不清楚的內容。然而這讓我想到一個作者在成書的過程
中,必定先有「設定讀者群」的前提。假如今天我是學人文科學的人
,你拿一本科普書給我閱\讀,那麼我勢必因為沒有(或只有一點點)
自然科學的概念,所以造成閱\讀的障礙。這麼一來,一本對於自然科
學出身的人視為小兒科的書籍,到了人文科學的人手中,反而變成了
一本可以「主動閱\讀」的書,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換句話說,
我有點想質疑作者對於好書的定義,並非絕對,而是視人而定的囉?
我想說的是,舉我看電影的經驗,有時候我覺得看到一部爛電影,但
是當我嘗試從其中去關連其他想法時,反而這部爛電影也讓我看出心
得來了,這時,對於我的理解力會不會增加呢?前陣子看了霍金的《
胡桃裡的宇宙》,老實說,這本書圖文並茂,很適合拿來教育非科班
出身的人,但是這本書到了本行,是不是對於其他人來講,都變成了
小兒科,甚至是一本無法幫助自己理解力增加的「爛書」呢?
以上是我看完第一章的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