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是韻琳老師所給我的主題電影,她對我個人與青少年兒女的相處以及我的家庭如何處理與青少年問題的過程有些瞭解,因此,這部電影在一開始看就打動我心。看完電影,只有一種感覺:別人都可以做到,你是基督徒耶,你有神,做不到嗎?但是,不是不信神,我當然信,但這門功課是真的、真的、真的好難學。
這個電影的故事在此就不再贅述了,由於只有一個小時,而且是在華神上課,有時間限制,因此,要將一部內容精簡、演員對話需要反覆咀嚼以及所要探討的問題又非常廣泛的電影,恰到好處的剪輯出來,委實不容易;但感謝主,過去了,希望這個電影成為我一個新服事的開始。
這個電影觸到我心的地方大致有以下三點:
一、 爸爸:這個角色在電影中話不多,但每次的台詞都這麼恰到好處,特別是與母親不合的艾波離家後,與她聯絡的就是爸爸。一個對家人永遠不放棄的角色,他很努力拉近每個人間的距離,給人希望,那種對生命充滿盼望的人生價值觀,我自己覺得,就好像我一樣,雖然,我看到媽媽這個角色時,又好像在講我自己一樣,常常、一再的犯錯,錯失許多與女兒和解的機會,真是一次又一次的流淚,在講述中如梗在喉,會說不下去。
二、 其次是媽媽:天下沒有那個父母不愛孩子,但是,要用孩子習慣與喜歡的方式愛他們,又是父母可能非常難為的地方,電影中媽媽在車上的一段自剖,真是經典,好像就是在講我們,我們不就是把自己的影子、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想法等等直接套在教育我們兒女的身上,半強迫、半拜託的要他們接受,還可能自以為是,以為這就是對他們的愛,因此,彼此間一再磨擦,也一再彼此傷害,直到有一天孩子離家了,回憶起來竟沒有一點好印像,太像我們現今的父女與青少年(孩子)相處的型態。
三、 再說妹妹這個角色吧!我自己有兩個女兒,當與老大的關係出現裂痕時,你會不自覺的將盼望放在老二身上,並且極力保護她不會變成老大。因此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老二,其實會成為一個委屈求全,力求表現的人,長大後,可能也會比較沒有自我,她是活在父母及長姐的陰影下,雖然她可能在各方面表現都很好,但因為父母對她的期待,其實是對老大的期待,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父母在老大那邊所沒有得到的。難怪電影中的媽媽希望艾波的妹妹能有些創意。
當然,電影中還有許多主題,可以探討,由於時間只有一小時,能處理的範圍與面向有限,所以並沒有太詳細去探討每一個主題,我貼上我對於這個電影所提出的討論,歡迎大家給我建議,也給我批評指教,我會謝謝大家。
此外,我想提一下準備這次演練的過程:
一、 電影先看了至少三遍
二、 思想這部電影的主題
三、 思想要演練的模式(配合時間)
四、 再看電影,決定剪輯的內容
五、 一邊剪電影,一邊寫故事(完整的故事,不帶個人的意見,或用提問方式預留可以在討論中表達的個人意見)
六、 依據完整的故事改編成PPT
七、 修正PPT與剪輯的電影,如果發現電影剪得不好,漏了什麼重點,就要重剪。
八、 找機會演練,演練完再依據聽眾的意見再修正文本PPT及剪輯的電影。
九、 最後就是今天的演練。
十、 再依據各位給的意見再修正。
最後,我想要分享的是與家人關係(特別是家中青少年的孩子)的修復。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與人的關係中出現裂痕,因此,關係的修補,是需要時間,也需要距離,艾波遠在紐約,與家人有一段距離,彼此是不是比較容易思考復合對大家的意義?但是,談何容易,關係的復合,其實牽涉到我對這個關係的期待與害怕。我期待這個關係的修復,但更怕這一次的復合是否又不成功,又累積一次彼此互相失望及失敗的紀錄,因此,不接觸反而好,因為誰也無法保證是否會成功,這也就是媽媽在路途中最後爆點的原因,其實,我看到這裡,是最有感觸,因為太逼真了,簡直就是在演給自己看。
好了,以下是我在課堂中PPT中的提問:
一、 你看完這部電影,那一個角色最能觸動你的心,為什麼?
二、 導演在電影中刻意用很多的片段在堆砌故事,那一個片段最能感動你,為什麼?
三、 電影英文名稱是Pieces of April,April洽好是四月,而電影故事發生在感恩節,你認為有何關聯?
四、 對於不信主的家庭中有青春期的孩子,你會給什麼好的建議,使他們能你彼此互相接納?對於基督徒第二代的青少年,如果有叛逆個性,你又會給什麼建議?
五、 電影中媽媽在離開艾波所住的地方,決定不去赴約後,在小餐館的廁所中看見另一對母女的互動,她在想什麼?
六、 面對曾經傷害過你的親人,你們之間是如何恢復關係?
七、 你曾經傷害過自己的孩子嗎?你們之間的關係是如何恢復的?
八、 你有過饒恕傷害你的人的經歷嗎?
九、 面對人與人之間的破裂關係,你相信可以完全的復合嗎?如果可以,為什麼?如果不可以,又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