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 月童 » 2015-10-19, 23:27
(王道維)
謝謝韻琳姐精彩的分享。,總是提醒我們很多很棒的觀點與理解電影的角度。,相信大家都收穫許多。
基本上我也都同意這些看法,不過想補充以下一些觀察與想法,,或者可以讓這裡的討論再多一些角度。
一、佛吉爾的確對克雷兒有想拯救她離開封閉的房間,進到自己的世界而獨佔。但這與一般「彌賽亞式情結」是不太一樣的。一般的「彌賽亞式情結」會表現在當事人周遭不同的事情上,例如會同情弱者、或希望藉由表現幫助來確定自己的價值等等。也就是說,通常有「彌賽亞式情結」的人本身的人際關係不會有問題,甚至是很好相處的人。但他(她)可能總是會被人際關係不好而又有困難的人吸引,以為自己可以幫助他。
但是佛吉爾的人際關係一直都不好,不僅是對異性,對工作的夥伴甚至餐廳的服務生都是非常不盡情理。他若有一般的「彌賽亞式情結」就會去幫忙比利,為這位「朋友」或做些甚麼而不會只是利用他。
所以我個人不會用這個「情結」來解釋他的行為。
二、但他的確對克雷兒附上許多的關心與代價,甚至在他看見她的面貌之前。若說一個小洞中的眼睛就能讓他覺得是個美女而聯想起在畫框中的仕女畫作,我想更可能的原因是佛吉爾感受到克雷兒也是與他一樣被關在自己的世界中,甚至比他還嚴重。
如同克雷兒第一次到他家中,所說的,才發現他們兩得很相像。所以這種感情比較接近一種「從對方眼中看到自己」的熟悉感,也因此相信對方可以了解自己的想法(封閉於人群)。
當然,我不能說女主角的外貌完全沒有關係,但我想對於一個已經在藝術或時尚圈享有盛名的佛吉爾而言,這應該不會是最重要的理由。若他願意,應該有很多機會認識更美貌的女子。
三、對於美能帶給人的感受,我很同意韻琳姐所說的,「帶給人的是自由、是崇敬、是虛己、是折服,這正是為什麼,面對真正的美感,那心靈深處的感動,會非常接近宗教向度」。但是對於「創作者」或藝術家而言,並不總是那樣的。
我想我們都知道許多藝術家為了其作品而付出的努力或甚至生命,過者與一般人不太一樣的生活。其中最多人知道的就是梵谷或畢卡索。因此,也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就是觀賞者對其鍾愛而難以分享。這是為何藝術品會有「收藏」這個結局。愛畫者若不交易出去,通常只有死後轉贈子孫或給美術館。
當然,我也不是認為吉爾的作法值得推崇,但或許我的同情會多一些些,因為可以理解這樣的事情的確有可能發生.... 可悲的人與世界。
我養了四隻貓,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養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