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玲 » 週一 8月 08, 2016 2:22 pm
這是一部發生在校園的故事,但也是整個社會環境的縮影。電影從一個代課老師的到來展開序幕,後來因為一個學生的自殺,而帶出一連串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來反應這件事,事情沒有對或錯,只是立場不同,想法不同:
學校的負責人校長:校長室負責一個學校的人,最期望的就是好事臨到,壞事遠離,如果學校發生甚麼事,就會遭到家長和學校出資者的責難,好的校長可能還會想要辦好教育,不好的校長則可能會把學校當成企業一樣經營。當學校發生Sabina自殺的事件時,對學校自然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為了避免更多的事發生,立刻先停辦學生期待已久的狂歡音樂節,接著期望Zupan能把事情處理好,當學生繼續鬧事時,就開始責怪Zupan,在劇中看不到她真正的關心事情發生的原因,也沒有出來處理學生情緒的問題,或思考甚麼才是對學生最好的,只要求Zupan把事情處理好「不要讓學校因為不好的事而受到關注」。如果校長一開始先把狂歡音樂節延後舉辦,或改成紀念Sabina音樂節,可能對有些學生的衝擊會小一點,另外,如果她能認知到Zupan的特質,就應該出來了解事情發生真正的原因,與學生對話,用愛心來接納安撫學生的心,而不是只想息事寧人,甚至最後還以停課來處罰。
各有不同想法的學生:這些學生是一群正值青春反叛時期的學生,當一個很嚴格的代課老師來代課,作風與原來的老師迥異,又對他們的程度不以為然時,很自然的就對Zupan產生敵對不滿的情緒,所以當發生Sabina自殺的事,很自然的將Zupan當成箭靶及情緒的出口,甚至集體翹課利用學校的廣播系統抨擊Zupan,但即使他們有很多共同的行動,但我們從他們回答Zupan「我錯在哪裡?」的答案,就可知每個人背後的原因和想法不竟相同。
Luka→可能是因為母親剛過世,連試都沒考,結果不但得不到心中所渴望的同理與安慰,反而得到Zupan一句「知識不會受外界的影響」,這可能會讓他覺得Zupan冰冷又無情,再加上Sabina的自殺,又讓他與母親的死亡做一個連結,讓他起來集結同學一起對抗Zupan,以宣洩他憂傷的情緒。
Nik→是一個活在自我音樂世界的人,Sabina的自殺,造成學校取消他準備已久的音樂狂歡會,相信他心中一定大為不滿,當大家都說這是Zupan的錯時,他也參一腳來抒發心中的不滿。
Spela→充滿了叛逆,不停的說Zupan是納粹,感覺反對一切的權威。
Primoz→眼中只有成績,一切以分數為出發點,不滿老師給的成績太低。
Mojca→Sabina的好朋友,但她後來並沒有參與集體廣播抨擊老師的行動,還寫了一封很真誠的文章,算是裡面較能認清事情的人,就像「當事件與自己無利害關係時,就不需要關心;當事件與自己有利害關係時,就不容易客觀」。
這些學生會做這些事,就像時下很多的青少年,眼中只有自己,常跟著自己的情緒而行,因討厭而定罪,他們的行為並非真的是因為關心Sabina,若他們能認真地去了解Zupan,思索他對他們說的話,也許他們就不會做出這樣的事了。
認真教學的Zupan: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出Zupan是一位很嚴格又嚴肅的老師,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位很認真教學的老師,他用著自認為對學生最好的方式在引導著學生,也許是因為這些學生即將畢業,讓他更為嚴格的要求他們。在劇中他以托馬斯・曼的思想在引導著學生,他不但教導他們知識,也試圖引導他們去思考「甚麼才是對的?」、「自己要的是甚麼?」,不人云亦云,同流於社會,他要他們做一個社會的「批判者」,而非「批評者」,所以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親身去感受。基於以上的信念,當Sabina自殺,他所想的仍是如何讓他們有更多的學習,所以他和校長對話時說「他們叛逆是因為所有他們身邊的人都把他們當作小孩,他們把一切出於好意的話,都當成對他們個體自由的殘忍打擊。」;「做一名學生,是一種權利,不是一種責任,上中學不是一種義務。」,也對學生說「你們本有機會通過你們遭遇的悲劇讓自己成長」。其實我還滿贊同Zupan的說法,這也是時下我們社會的問題,現在有很多孩子讀書都不是為了成長和追求學問,更不認為讀書是自己的權利,而把讀書視為一種責任,我還曾聽過有的學生讀研究所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也常聽到學生因為一點事不如己意就抱怨或抗議。Zupan雖然對學生很嚴格,但他也非常的關愛學生,所以在攻擊事件後的家長會裡還為Luka說話,當學生惡意待他時,他仍堅持教學,沒有放棄他們,最後一堂課仍語重心長地與學生對話。但可惜的是,要學生聽你的,除了知識學問,還需要人心,只有先打開心,才能打開他們的耳。Zupan雖然是為學生好,但他的做法與言語,讓學生沒辦法感受到他的溫度。也許就向他說的「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他還來不及讓學生了解他就發生了,一個班級的經營是需要時間的。我想如果在第一次進教室時,Zupan能花一點時間與學生建立關係,讓彼此能有多一點了解,是不是會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