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ize=150]學生[/size][/b]
[list]意見領袖Luka、衝動的Tadej、活在自我音樂世界的Nik、只關心成績的Primoz、文靜斯文的Mojca、叛逆的Spela、憂鬱彈琴的Sabina、沒有自信的Marusa。[/list:u]
[b][size=150]托馬斯.曼 (Thomas. Mann)[/size][/b]
[list]我其實什麼都沒有損失。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德國。我帶著德意志文化。[/list:u]
[list]一個人的生活,不僅僅是他的個人生活,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應了和他同時代的生活。[/list:u]
[list]一個人的死亡更多的是活著的人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list:u]
[b][size=150]儀式的意義[/size][/b]
[list]你們知道儀式是什麼嗎?我們在確定的一些事件中實行,在確定的地點、在確定的時間,有很多這樣的儀式:宗教儀式,國家儀式,出生和死亡,每個個體都有他自己堅持的一些儀式。在早晨,他醒來時、在晚上他睡覺前,現在你們站起來也是一種儀式,用來表示你們的敬意和秩序。[/list:u]
[list]通過站起來,你們實行了一項儀式,表示你們不是動物。如果你們想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你們就要實行這些儀式。在我的班裡,在我的課堂上,你們是人。[/list:u]
[b][size=150]Zupan約談Sabina[/size][/b]
[list]這就是你處理問題的方式?你知道你這輩子要做什麼嗎?那你什麼時候會知道?要是你永遠都不知道呢?你能描述一下“失敗者(德語)”這個詞嗎?[/list:u]
[list]Sabina,你有某種特質,開始發揮它把。還有繼續彈鋼琴,你彈得很好,非常好,肯定比你的德語好。[/list:u]
[b][size=150]人道主義[/size][/b]
[list]湯瑪斯·曼用他的一生解釋了人道主義的本質,他親自經歷了從極權主義到親人過世的許多東西,這些都影響到了他的小說,並且對理解他的作品十分重要。[/list:u]
[b][size=150]Zupan與校長的對話[/size][/b]
Zupan:他們叛逆是因為...
校長:因為他們看到你是如何讓Sabina痛苦的了,然後把一切都怪罪於你說的話:「生活還會繼續」
Zupan:這不是重點,因為所有他們身邊的人都把他們當做小孩,他們把一切出於好意的話,都當成對他們個體自由的殘忍打擊。
校長:歡迎來到二十一世紀!他們以前害怕我們,現在我們害怕他們,事情就是這樣的。聽著,你的教學方法完全是你的事情,只要你不會讓這所學校因為不好的事而受到關注。
Zupan:做一名學生,是一種權力,不是一種責任。我現在不管全班是不是走上街頭抗議,上中學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基本權利。
校長:那等我開除整個班的學生的時候,你去跟記者解釋去!
Zupan:如果我是你我會想一想,如何教育他們做人,而不是想著記者。
校長:如果你繼續你固執的堅持和傲慢,你會有很多其他的事要想的。
[b][size=150]納粹主義[/size][/b]
[list]納粹主義的實質不是所有人服從于唯一的權威人物,納粹主義根本就不承認“所有人”這個詞 。因為對他們來說只有雅利安人是人,其他所有的都是需要被清除的東西,計畫外的東西。告訴我,我有不平等地對待你們嗎? 我有表現出哪個人對我更重要嗎?[/list:u]
[b][size=150]是非黑白[/size][/b]
[list]你們發現事情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然後你們相互爭吵,因為你們不能做出一個適合每個人的決定。你們不能,因為有太多的選擇了。[/list:u]
[b][size=150]自我抉擇[/size][/b]
[list]你們不知道你們想學什麼,你們不知道你們想吃什麼,不知道你們喜歡什麼音樂,要不要考試?那你們如何在生與死之間做出抉擇?你們如何判斷生命中什麼最重要?我是不是太不信任你們了?是不是犯錯了?我不知道,但我從沒替你們做過決定。[/list:u]
[list]你們本有機會通過你們遭遇的悲劇讓自己成長,現在你們要離開這個學校了,卻不知道你是否做了正確的選擇,你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了,因為你們不相信你們自己,不相信你們的心。[/list:u]
[b][size=150]體制[/size][/b]
[list]這個體制一直是有效的,而且永遠會有效,因為體制它是冰冷的、無情的,數學的。但如果你的內心足夠堅定,那你就是河流裡不為流水所動的堅石。然而,你們,卻淹沒在河裡,慌亂地試圖抓住每一根漂過的樹枝,但樹枝也隨著河流而去,一直這樣知道你們生命的盡頭。那些決定找到河岸的人,會找到的、發生的事不能被改變,你們可以做的就是改變自己...[/list:u]
[b][size=200]問題討論[/size][/b]
[b][size=150]【角色認同與反思】[/size][/b]
1. 自殺的Sabina、意見領袖Luka、傷心的Mojca、衝動的Tadej、喜愛音樂的Nik、叛逆的Spela、沒自信的Marusa,嚴格的Zupan、代表體制的校長、其他老師等。電影中哪個(些)角色,最讓你具有認同感、理解、或提出反思?請依照你自己的特質、觀點、或經驗來分享。
[b][size=150]【世代 vs. 體制】[/size][/b]
2. 是甚麼原因讓學生覺得Zupan要為Sabina自殺負責?背後的機制為何?
3. 學生是為了甚麼在抗議?引起抗議的原因和抗議的過程、目的是否有關?
4. ]Zupan是如何以Thomas Mann來回應並教導學生?
5. 誰是「課堂敵人」?是學生、是老師、還是學校體制?誰是「反抗者」?是學生採取的各樣激進手段?還是老師堅持自己的理念?
[b][size=150]【思考與判斷】[/size][/b]
甚麼影響了我們的思考?是對事情的認知、自我價值、自身利益、他人與環境的壓力、信仰價值觀?
6. 請從電影中分析校長、學生及Zupan他們的思考分別受了哪些影響?而造成了怎樣不同的結果?分享你的觀點。
7. 你覺得電影中的對白,哪些對你有很大的啟示?請分享你的心得。
[b][size=150]【衝突爆發的模式:群體動力學】[/size][/b]
群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以群體的性質、發展規律、和個人的關係,和群體的關係等作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群體的凝聚力、群體壓力、社會規範、群體目標和成員動機…等等。
8. 請從電影中分析每個人在衝突爆發與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可自行選擇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段落。
[b][size=150]【窗外的光】[/size][/b]
9. 電影中的場景一直都在教室及辦公室內,因此許多窗邊的景。但導演都讓窗戶的另一端似乎有著極強的光。Sabina最後的身影,也是走向極強的光中。你認為「窗(門)外的光」代表了甚麼意義?最後哪個場景終於走出了教室?你會如何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