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天龍八部看中國文化           作者:文美華
  • 倫理制約下中國文化的特性         作者:怡 如
  • 由倫理關係看令狐沖與岳不群的衝突     作者:游鯉綺
  • 從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看武俠小說      作者:婉 雅

  • 天龍八部看中國文化          作者:文美華

    天龍八部中,蕭峰、段譽是為大家熟知的人物,以下我們就從這二位中, 看看金庸筆下的人物呈現出哪些中國文化的現象。

    在此部小說中,蕭峰(即喬峰)乃是武功高強,義薄雲天,素有「北喬峰 」之稱的丐幫幫主,深受武林人士敬重。但是當丐幫長老在杏子林揭發蕭 峰為「契丹人」的真正身世後,劇情急轉直下,丐幫內部開始一分為二, 許多人開始動搖對蕭峰的信任。蕭峰退去幫主職位後,卻遇養父母、玄苦 大師……接連被殺,只因身為所謂「五胡野蠻民族」之血統,便不得脫身 與辯解,直到蕭峰為了要替阿珠治病,來到聚賢莊,引起許多不得已的衝 突與比武,他已成為武林中之公敵!

    其實,無須知道蕭峰在雁門關前自刎的結局 ,我們便可預料到蕭峰將是無可避免的悲劇 人物!中國自古對「個人」的定義是建立在 「仁」(二人)上,對群體則是建立在「家 」、「家族」、「地域」的單位上,這種思 想穩穩地控制著中國的文化。當然在武林世 界中,這種地域種族之分也是常被金庸描述 的淋漓盡致,當蕭峰淪為地域種族之外的地 位時,無論他有多少仁義道德的英雄事蹟都 化成灰燼,立刻從聖人地位變成喪失仁義的 殘暴者,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中,好 人只會出現在圈內,除非自己人,守自己幫 內規定,或是符合種族之內傳統者。而一個 人在種族外建立關係時,他必須承受來自傳 統的迫害與不瞭解,因此在中國文化當中正 如小說人物的遭遇一樣,中國人一切「道德 」皆建立在「倫理」上。

    在我們生活周遭隨時都有很多例子可以看出 這些文化的特質:很多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 接受基督教後,反應常常出乎意料的生氣, 泰半是因為這信仰的倫理架構與傳統的家族 主義不相符合。其憤怒的來源不是因為道德 好壞而指責,而只因為信仰倫理架構的出入。

    另一位主角-段譽,他是大理國的王子。段 家的一陽指神功,原本武林中聞名遐耳,但 段譽起初不願習武,說道:「我學的都是儒家的仁人…,佛家的戒殺…, 忽然爹爹教我練武,學打人殺人的法子,我自然覺得不對頭。」到入無量 山,迷戀上白玉彫成的女子─稱其為「神仙姐姐」。這位逍遙派女子留下 白綢令其殺盡逍遙派弟子,段譽竟改變想法,說道:「想來她逍遙派的師 兄…害苦了她,……。這些人既害得神仙姐姐這般傷心,自是大大的壞人 惡人,你不殺他,他便殺你。」從以上可以看出,段譽的思想準則完全憑 其個人喜好,當與環境產生衝突時,便會發展出一套道理來自圓其說。段 譽此種性格,在往後無論是殺了人或是面對王語焉的不理採,一直不斷的 出現。

    這種性格也正是中國人的一大特色,中國人說話常常「怎麼說都有道理」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價值體系不固定,這是一種文化深層─標準是建立 在人身上,標準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是隨個人修行而定。中國人不習慣 於思索「人生的目的」、「生命的起源」等抽象的問題其實也是受相對標 準的影響。讓我們看看現在的例子:在塞車的時候看到人家不守交通規則 ,會大聲責怪到處竄的車子;但是自己不守規則的時候,卻說是為了空間 能充分利用;總之,就是不會責怪自己。

    關於蕭峰與段譽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兩大特質:倫理制約 的權威與相對的價值體系。這種特質其實根源於中國儒道體系中,缺乏一 種對人性善論的質疑,缺乏一種在人世倫理之外尋找一種絕對正義的宗教 向度,所以把價值體系或放在人間倫常相對的關係中,或訴諸掙脫禮法, 投入自然抽象的「境界」追求。


  • 倫理制約下中國文化的特性         作者:怡如

    中國是一個沒有絕對標準的社會,基本上是呈現一種以五倫為主的制約文 化。對中國人來說:「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有意義,如果將這些社會 關係都抽離,人就被蒸發掉了。所謂「仁者,人也」,「仁」是「人」字 旁一個「二」,亦即只有在二人對應關係中,才能對任何一方下定義,而 這「二人對應關係」即包含傳統中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 友)。其實倫理規範原是好的,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維繫整個 社會的秩序。但若我們太過重視倫理輩份的關係,以至於它成為我們行事 為人的唯一準則時,我們就不得不去正視其所可能帶來「自我」的迷失。 金庸小說中所提及滅絕師太和周芷若的關係,便是一種在此五倫制約文化 下之典型。

    在萬安寺第七層的囚室中,滅絕師太覺得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便在短短的 時間中,連續要周芷若答應三件大難事:先是立下毒誓,不許對張無忌傾 心;接著要她接下峨嵋派掌門職位;最後甚至要她以美色相誘張無忌而取 得屠龍刀和倚天劍。這短短的幾分鐘的話語造成了日後周芷若的性格變化 及註定了她與張無忌之間的愛情悲劇,小時候的周芷若本是個溫柔細心的 女孩,連張三丰都稱讚她「良心甚好」,從許多描述中,我們也不難發現 ,她雖然是一個心機深沉的女人卻實無害人之心,只是後來她為了遵守恩 師的遺命,卻不擇手段、多行狡詐,可見在中國倫理制約對人的一生影響 力之大。

    而在她們這段對話中,也突顯出中國傳統以倫常輩份為牽制的社會文化, 使得上對下的操控成為合理的事實,輩分在上者可以理直氣壯地用傷心、 痛心的情緒或無限的權力,來逼使輩分較低者順其意而行。其中問題就出 在,當一個社會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時,我們所遵循的就只是「別人」的標 準,且不易去質疑在倫理關係中所得到的教導,沒有一個真正否定的批判 思維;但人並非都是完美的,我們可能因此將一個錯誤的教導奉為圭臬而 不自知,在中國就有許多愚忠愚孝的慘烈故事,實在值得我們深思。在倫 理規範下,我們習慣於遵從長輩的教訓,而不曾深思過其中的對錯;在另 一方面,對個人而言,在無形中「自我」便被抹煞掉了,而失去了自己判 斷是非對錯的能力,甚至使個人的思考能力漸漸消退而不自知。整個社會 也會因而固守傳統,不容易產生改革,對社會的現代化更是一種無形的傷 害。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倫常輩份至上觀」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質 ,也是一個包袱;在這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不僅阻滯了中國文化的再更 新,也使得五千年來的中國人都必須受此束縛,受此壓力。


  • 由倫理關係看令狐沖與岳不群的衝突    作者:游鯉綺

    儒家文化是一個凸顯“人與人交互關係行為”的人生哲學;在這種人與人 的關係中,以五倫為基礎架構,而基本上五倫又以親族關係為其中心價值 。這個價值系統,從家庭強調等級分明的和諧秩序,發展到社會系統強調 群體忠誠;簡單來說,這種等級分明與忠誠,乃是要求個人為維護群體利 益,而作出自我犧牲。這種以親族關係為架構的五倫,由父子而至君臣、 由兄弟而至朋友,至於超乎五倫之師生關係,仍為父子與君臣之延續。這 也就是所欲探討『令狐沖與岳不群』的複雜關係。

    在笑傲江湖中,令狐沖與岳不群,名為師徒情同父子,即便後來種種因素 ,使得父者不父,子亦不能不子;使令狐沖深陷五里迷霧,潛意識的逃避 面對事實。由於受這種關係所牽制,基於師徒等級,忠貞孝順,岳不群永 遠是高高在上的君子,是仁者表徵,權威表露無疑。可以說令狐沖一生遭 遇到的離奇波折,包括心愛的小師妹、敬重的師母、尊崇的師父……與自 己關係最終全數變質,他都無法給自己合理的解釋。

    當令狐沖落入這樣的關係之中,扮演大師兄、大弟子的角色;令狐沖仍是 笑傲江湖中唯一的超然者,原因是他雖然執著於角色之中,卻有一顆放蕩 不羈又遵守天法的赤子之心,更可以說是他選擇了倫理人情之外更高的道 德”義”,最後終於掙脫這層關係界限,從岳不群到任我行,都不能教令 狐沖迷失在抹黑的複雜關係裡。

    正確的來說,令狐沖一直是活在關係當中,只是作者製造了種種情境,使 他有機會暫時離開這層關係而存在,也就能比較客觀的看待角色關係,以 行「義」結案。所以嚴格來講,令狐沖本人是沒有能力自行掙脫儒家倫常 輩份限制,以清楚看待「義」的本質的。


  • 從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看武俠小說      作者:婉雅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作者孫隆基嘗試以另一角度來看中國文化,就 是分析中國文化對「人」的設計。「仁者,人也」;而「仁」是由「二人 」組合的,所以中國的個人是由群體來定義的,與西方對個人的定義不同。

    西方存在主義者認為:一個人只有從所有的社會角色中撤出,並且以「自 我」作為一個基地,對這些外鑠的角色作出內省式的再考慮時,他的「存 在」才開始浮現。而中國人則是由社會關係與角色中來定義自己,將明確 的「自我」疆界剷除。

    武俠小說描述的一般人總是不管對方這個人行事是好是壞,只問他是屬於 哪個武林門派,屬於哪個群體就決定了他是哪種類型的人,所以如果投身 所謂「名門正派」就被視為「正人君子」,反之入邪教就成了十惡不赦的 壞蛋,很難翻身。即使常遇春讓張三丰覺得欽佩,但還是特別交代張無忌 不可隨常遇春加入邪教。

    令狐沖個性豪放,不管什麼派別,結交不少江湖綠林好漢,但被其他「名 門正派」視為異數,受到排擠,只因他太過於「自我」,不懂「規矩」。

    更悲慘的例子是劉正風,原本應是金盆洗手的好事,卻被有心人利用結交 邪教份子的名義,與曲洋真摯的友誼不容於「名門正派」,結果造成兩人 被逼死的悲劇。

    既然「個人」在中國社會上是不合法的,因此追求個人利益更是不容存在 的。在西方每個人都可在已規定好的遊戲規則下爭取自己最大的的利益。 在中國的文化下個人不能明目張膽地爭取權利,結果只能假「公」濟「私 」。

    岳不群表面上是為了五嶽派的未來才勉強接下掌門,事實上他已計畫良久 ,而且他善用心機,打著為團體的名號,很和大家的胃口,自然容易被接 受,而左冷禪為己之心表現地太明顯了,少林、武當與恆山早有防備之心 ,不易成功。

    反正要做什麼事,不管是為公或為私,都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要為 整個團體有利的說詞才容易成功。  

    孫隆基也談到:道家是反對「二人」關係而主張「一人」的,它反映出的 往往也是個體愛惜羽毛、明哲保身、不要好出頭的傾向。在缺乏個人主義 的中國文化中,道家甚至還可以為少數個體提供局限的個人主義表達方式 ,那就是一種超脫塵世的飄逸的生活型態。然而,與現代西方人在世俗中 容許每一個「個體」做自我表現的情形不同,道家式的飄逸總包含一種從 世俗中隱退的意向。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我覺得最典型的道家人物就是張三丰;另外在「倚 天屠龍記」與「笑傲江湖」的結局都是男主角隱退山林不問世事,可見金 庸是嚮往不受禮教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同,道家式的飄逸總包含一種 從世俗中隱退的意向。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我覺得最典型的道家人物就是張三丰;另外在「倚 天屠龍記」與「笑傲江湖」的結局都是男主角隱退山林不問世事,可見金 庸是嚮往不受禮教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也許這也是在傳統中國文化下 能夠讓個人覺得有「自我存在」意義的唯一選擇吧!

  
設計製作:心靈小憩, 1998-2002
 歡迎和我們聯絡:
gospel@life.fh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