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式的

文: 陳韻琳
製作: 陳定鼎

與米諾陶決鬥,1935

畢卡索

  1931年,畢卡索畫了一幅十字架受難圖,除了立體派風格形式外,畢卡索透過紅色的血腥、與白色的純潔,凸顯受難耶穌的無辜,而耶穌在十字架上張大嘴巴的吶喊,把受難撕裂的痛苦表現出來。明顯可見,他把十字架的重點放在受難者的劇痛感,而非十字架的神聖榮耀上。

  到了1937年,那一系列的佛拉版畫中,畢卡索其中的一幅畫「與米諾陶決鬥」,質疑信仰的含意就更深了。

  佛拉系列版畫,畢卡索畫的是一個牛頭人身名叫米諾陶的獸的故事。米諾陶在性與暴力上,有很強的獸性,畢卡索透過米諾陶,隱隱呼喚出對即將爆發的大戰的不安。而馬,在畢卡索的畫中,總是代表著「無辜受難者」的形象。

  「與米諾陶決鬥」這幅版畫,畫中馬已經被米諾陶欺負的肚破腸流狀極可憫,馬前有一個小女孩舉著燭火,光卻無法照亮弱肉強食的黑暗。畫上方兩名女子像在觀賞鬥牛一般,毫無悲憫。而整幅畫佔據三分之一的,就是一個長的像耶穌的男子,他背對著受難場面,攀著梯子預備逃離現場。

  畢卡索的控訴很明確:在這苦難的時代,耶穌是叛逃的無情者。這種價值信念的摧毀,也促使身為藝術家的畢卡索,終於徹底走向為藝術而藝術的道路。(關於這點,我會再以後的文章中談到。)
 

回【藝術天堂】 回【夏卡爾的夢境與鄉愁】 回【藝術家
下一篇:達利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