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賞析】莫札特被遺忘的傑作:K.613 變奏曲
蘇友瑞

 

  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有許多偉大的曲目常常是這樣被埋沒的;第一,可能它沒有一個特別的形象可以宣傳,例如在莫札特的作品裡『小調作品』便是極好的宣傳形象,所以我們很容易接觸到這類樂曲。第二,它不知為何被大眾標定為『艱深』的曲目,所以甚至會有非常熱心的人勸你別聽以免聽不懂。這種現象老實說只是一種淺薄的『流行觀點』,誠如我先前的文章提到,只要認真尋求,多能經驗到完全沒有任何古典音樂背景的人們卻能直接對所謂『艱深曲目』的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有感受;『艱深』從何而來?不過是一種流行觀點的自我設限罷了。

  我一直有一個非常主觀的立場,我總是假設古典音樂中【五大後期】(也就是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與布拉姆斯的後期作品)全都是最偉大的作品;因此,如果我想尋找一些可能被埋沒的偉大作品,我自然會縮小範圍只在【五大後期】之作品中尋找。當然,這立場是非常主觀的;只是人生有限,面對世上許許多多應接不暇的知識人文領域,使用受限卻有效的方式來發掘音樂中最深層的感動,這種主觀性的缺失也只能說是人性的有限。

  在一套季雪金(Gieseking,日本EMI CC25-3765∼72,共8片)演奏的莫札特鋼琴作品全集唱片中,便找到一首超絕的作品:K.613變奏曲,本文便是要讚美這首鮮為人知的偉大樂曲。

  本樂曲的作曲手法相當古怪,一般變奏曲多是兩段式歌謠,再加上幾段變奏。但是在這首樂曲中,莫札特的旋律主體卻是先有四小節的前奏,然後才是變奏主體;這段變奏主體則依然是標準的兩段式歌謠曲風。接著在變奏主題之後的八段變奏中,這段小前奏也有變奏,但是前奏的變奏方式和主題的變奏方奏是互相獨立的。這種風格在變奏曲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種手法。

  首先是0:00-1:04(演奏時間以Gieseking為例)的變奏主題部份,先是不到10秒的小前奏,這小段旋律甚少使用左手也幾乎不用和聲,展現非常單純和活潑的曲風。之後的變奏主題,則是曲風較克制的小步舞曲型式的曲調,風格上感覺相當的雍容華貴。第一變奏的小前奏幾乎完全不變,然後莫札特使用與以前一貫手法不同的變奏方式:以前第一變奏一定是把旋律線以快速的音符加以切細,而左手伴奏維持著原曲調的風味。現在的變奏卻是在第一段歌謠用了多量裝飾音,而第二段使用多量的和弦,甚至加了味道濃厚的切分音,這種手法把雍容華貴的淑女拉到和煦的陽光下跳舞,然後,再利用一小段右手的裝飾風旋律尾聲把曲風拉回原來的風格,這種全新的手法令我感動不己。

  第二變奏中小前奏追隨第一變奏主體的裝飾音風格,加上了更活潑的風味。變奏主體卻從伴奏中加上濃厚的節奏,但是風格卻完全掌握住高貴的中庸氣氛,莫札特在晚期的心境中,己脫離前期不時盼望華麗舞台的效果,而把全曲子用來獨訴個人的心境。第三變奏的小前奏一瞬間有一點宣告性的天使號角出現,再一轉眼,變奏主體卻以分解和弦奏出深情款款的第一段,第二段卻極力的熱情發揮,但只是一瞬,獨特風味的分解和弦總會把感情合理的表達,而不會濫情。第四變奏的小前奏和第三變奏只是音型的不同,但隱含的是比較熱烈些的裝飾方式;而變奏主體的左手伴奏相當熱烈,但右手中庸旋律的配合下又是另一番風味。第五變奏的前奏突現一段卡農風的變奏法,變奏主體雖然很華麗,卻在旋律上不時加入一些短暫的空白,己經是有點詼諧性的作風了。

  第六變奏的小前奏徹底地整個改變,主要是伴奏部份複雜了而且一直跟隨著主旋律不放,而且主旋律的變奏方式幽點的令人發笑。這種背景下,誰知道竟出現了幽怨的小調變奏呢?不但轉為小調而且多用切分音,再加上單純化的音符,這段音樂的個人傾訴成份較多。再來的第七變奏小前奏未居然變奏地熱情的過份,莫札特也太幽默了,當我正想到這樣時,奇了!下一段變奏主體卻是轉回大調速度放慢的深情歌詠,又被莫兄幽默地將了一軍....。這段樂曲並不是只有慢慢的歌誦,在裡面也有各種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長短音符在表現各式各樣不同的風格,可說幾乎是一個大迷宮 ── 莫札特心靈的迷宮。

  第八變奏己聽得出有終曲的意境了,有趣的是小前奏被去除了,為何呢?變奏主體直接一出現便是以熱情而活力的曲風進行,然後從12:04開始一直到13:22的結束,莫札特混用了小前奏的曲調和變奏主體的曲調寫出一段感人的裝飾奏,如果分析的話如下:先用變奏主體的餘韻加以發展,再來用了一小段小前奏,然後是非常精彩的兩首旋律同時呈現的雙聲部復格風,以非常平靜的手法做最後的結束。啊!也許我懂了,兩個獨立運作的世界,一個是小前奏,一個是變奏主體,莫札特希望是同一的嗎?突然覺得,那段小前奏是莫札特一生的憧憬而變奏主體是他實的人生,我這時感覺活了一生,彷彿也有一個憧憬正在眼前像這段小前奏一樣無盡的微笑,不停的招手..........

  從作曲手法來說,這曲子是莫札特所有鋼琴作品中最突出的了,雖然另有一首K.616慢板的手法也特出,但那一首只有斷簡殘篇,令人惋惜。這首K.613變奏曲的手法是:一段獨立的小前段加獨立的變奏主體歌謠,兩者的變奏方式和曲風都完全獨立:有時配合,有時對抗。從各別變奏而言,這曲目也和以前的公式不大相同,最重要的是他在同一段變奏不會拘泥在同一種音型,你可以看到,從第一變奏開始,他便在不同的樂段以不同的音型表達不同的風味,這種手法己超越了許多單純的變奏曲,只有貝多芬超絕的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中的OP.127變奏曲樂章和OP.131 的變奏曲樂章的手法才能與之相比。

  從曲風來說,我愛死了這首曲子時時保持的那種高貴中和的氣質;不管是多複雜的音符,多誇張的節奏,莫札特這種後期的心境己成為主要的傾訴,讓所有的樂段統一在這個目的下。另一方面,這種小前奏引導變奏主體的方式,真讓我覺得像一個憧憬一直伸手招喚,聽到這裡,內心的感動好像是見到神秘的存在者對我開啟大門一樣,不禁陷入了迷惘的心境.........

  被莫札特後期作品所感動是一種非常神秘的體驗,你會說是一種幻遊嗎?也許吧,我們人生難得能幾回心靈上的遨遊,我聽音樂的目的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