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有許多偉大的曲目常常是這樣被埋沒的;第一,可能它沒有一個特別的形象可以宣傳,例如在莫札特的作品裡『小調作品』便是極好的宣傳形象,所以我們很容易接觸到這類樂曲。第二,它不知為何被大眾標定為『艱深』的曲目,所以甚至會有非常熱心的人勸你別聽以免聽不懂。這種現象老實說只是一種淺薄的『流行觀點』,誠如我先前的文章提到,只要認真尋求,多能經驗到完全沒有任何古典音樂背景的人們卻能直接對所謂『艱深曲目』的貝多芬後期弦樂四重奏有感受;『艱深』從何而來?不過是一種流行觀點的自我設限罷了。
我一直有一個非常主觀的立場,我總是假設古典音樂中【五大後期】(也就是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與布拉姆斯的後期作品)全都是最偉大的作品;因此,如果我想尋找一些可能被埋沒的偉大作品,我自然會縮小範圍只在【五大後期】之作品中尋找。當然,這立場是非常主觀的;只是人生有限,面對世上許許多多應接不暇的知識人文領域,使用受限卻有效的方式來發掘音樂中最深層的感動,這種主觀性的缺失也只能說是人性的有限。
在一套季雪金(Gieseking,日本EMI CC25-3765∼72,共8片)演奏的莫札特鋼琴作品全集唱片中,便找到一首超絕的作品:K.613變奏曲,本文便是要讚美這首鮮為人知的偉大樂曲。
本樂曲的作曲手法相當古怪,一般變奏曲多是兩段式歌謠,再加上幾段變奏。但是在這首樂曲中,莫札特的旋律主體卻是先有四小節的前奏,然後才是變奏主體;這段變奏主體則依然是標準的兩段式歌謠曲風。接著在變奏主題之後的八段變奏中,這段小前奏也有變奏,但是前奏的變奏方式和主題的變奏方奏是互相獨立的。這種風格在變奏曲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種手法。
首先是0:00-1:04(演奏時間以Gieseking為例)的變奏主題部份,先是不到10秒的小前奏,這小段旋律甚少使用左手也幾乎不用和聲,展現非常單純和活潑的曲風。之後的變奏主題,則是曲風較克制的小步舞曲型式的曲調,風格上感覺相當的雍容華貴。第一變奏的小前奏幾乎完全不變,然後莫札特使用與以前一貫手法不同的變奏方式:以前第一變奏一定是把旋律線以快速的音符加以切細,而左手伴奏維持著原曲調的風味。現在的變奏卻是在第一段歌謠用了多量裝飾音,而第二段使用多量的和弦,甚至加了味道濃厚的切分音,這種手法把雍容華貴的淑女拉到和煦的陽光下跳舞,然後,再利用一小段右手的裝飾風旋律尾聲把曲風拉回原來的風格,這種全新的手法令我感動不己。
第二變奏中小前奏追隨第一變奏主體的裝飾音風格,加上了更活潑的風味。變奏主體卻從伴奏中加上濃厚的節奏,但是風格卻完全掌握住高貴的中庸氣氛,莫札特在晚期的心境中,己脫離前期不時盼望華麗舞台的效果,而把全曲子用來獨訴個人的心境。第三變奏的小前奏一瞬間有一點宣告性的天使號角出現,再一轉眼,變奏主體卻以分解和弦奏出深情款款的第一段,第二段卻極力的熱情發揮,但只是一瞬,獨特風味的分解和弦總會把感情合理的表達,而不會濫情。第四變奏的小前奏和第三變奏只是音型的不同,但隱含的是比較熱烈些的裝飾方式;而變奏主體的左手伴奏相當熱烈,但右手中庸旋律的配合下又是另一番風味。第五變奏的前奏突現一段卡農風的變奏法,變奏主體雖然很華麗,卻在旋律上不時加入一些短暫的空白,己經是有點詼諧性的作風了。